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中华文化的勃兴(通用12篇)

  • 教案
  • 2024-02-29 11:07
  • admin

中华文化的勃兴(通用12篇)

中华文化的勃兴 篇1

“导入框”。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文字的演变 教师讲解:“导入框”的“旦”( )字由线条刻画三种形状来表示太阳( )从山峰上( )的云雾中( )升起——天刚亮之意。这说明我国文字的产生与线条和形状有关。它的产生是众人智慧的结晶,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41—42页“文字的演变”内容,进行活动: 先看41页“陶器上的符号”,教师指出它们就是用线条刻画出各种形状来表示各种事物或人们的思想。 再指导学生浏览45页“自由阅读卡·占卜和甲骨文”,了解甲骨文产生情况;接着根据43页“记有日食的甲骨文”,教师指出它们今译为:“祭酉贞,日( )夕( )有( )食( )”。(通过板书讲解,使学生体会甲骨文的线条、形状,了解其意思) 学生根据42页“动脑筋”:甲骨文“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练一练”:选c——商朝。) 2、 指导学生观察42页“‘马’字的演变”,回答问题: a、 商周时期的文字演变过程怎样?(早期甲骨文→晚期甲骨文→金文→大篆) b、 大篆与早期甲骨文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线条由弯曲、复杂变得平直、简单,形状由具体变得抽象等。) c、 随着文字的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也发生了哪些变化?(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 3、 组织学生按45页“活动与探究1·看图猜字”,右边文字从上到下,依次表达了什么意思? (a、人荷戈,守卫之意; b、一手执斧钺、一手捉俘虏之意; c、人手持刀之意; d、用弓射箭之意; e、一手执戈,一手持盾之意。) 7、过渡留疑:后来,人们怎样简化和改进文字及其刻、写材料,使它们更方便于人们的使用?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获得解答。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指导学生阅读42-43页“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课文内容,观看43页“扁鹊”插图,探究学习: 1、日食月食是怎样的现象?(由预习过的学生介绍后,归纳指出:日食月食是太阳、月球、地球在运动中产生的相互遮掩现象。) 2、夏朝人在日食时为什么会那个样子?(对日食现象还不理解,所以产生心理恐惧。) 3、(出示一张现在的日历)这是今天的一张日历,我们可以从上面找到哪些历史知识?(由预习过的学生介绍24节气,归纳指出:节气主要用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做出怎样的历史判断?(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很先进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学生根据43页“动脑筋”:这件事说明什么问题?(我国古代关于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等天文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们,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你请中医看过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也可请几位学生表演) a、看病:看舌苔,问病情,切脉等。 b、治病:针灸、开药方、按摩、拔火罐等。 我们称赞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扁鹊”?(中医治疾病的方法是他总结出来的,相传他曾救醒被误认为“死”去的虢国太子。)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指导学生阅读43—44页“正文”和“阅读文字”,结合观看43页“文献资料.《离骚》摘句”和插图“屈原”,回答下列问题: 1、 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楚) 2、 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离骚》) 3、 44页《离骚》摘句里,有一个表达情感的叹词是什么?(xī——兮,师指出:当年楚国方言有个特点,大量使用“兮”字来抒发情感。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写的诗篇中,自然也会这样。) 4、 教师出示教具,学生按组活动,背诵《离骚》摘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用2分钟记忆,然后当场表演:每组一句,6个组配合背诵一遍,另6个组再配合背诵一遍。 5、 春秋战国时期最盛行什么音乐?(钟鼓之乐) 6、目前已知春秋战国时期最珍贵的乐器是什么?(湖北随县出土的整套编钟)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1、 课内填充“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表(一)”的“内容”:

项目

文字

天文

历法

医学

诗歌

内 容

商朝 甲骨文

商周时期金文

夏朝日食

商朝 日食月食

夏历

商朝历法

战国时期24节气

扁鹊 四诊法

屈原 《离骚》

2、 课内完成课本44页“练一练”:应选c(商朝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3、 课外完成《新学案》81-84页“[自我测评]。(必做题) 5、 提醒学生预习《二里头遗址陶器符号》,想一想:这些符号在古人生活中用什么作用?将来它们可能有怎样的发展?

看导言部分山东灰陶尊符号的图形演变过程,体会汉文字的来历。

问题3:

你能在现代汉字中找出一两个仍然体现着这种特点的例子吗?

结论:中国古代文字由图形发展简化而来。

展示:甲骨照片。

问题4:

请你运用书本知识简单介绍屏幕上的图片。

点评: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复杂,刻写艰难。

问题5:

古人记事除了要面对复杂的图形文字,还要掌握高难的刻写技术,聪明的古人,还会寻找哪些更好的记事载体和工具呢?

点评:

点评学生回答,指出随着记事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字形字体都在发生着变化。

展示:毛公鼎、金文、竹帛书等,玉器、石器、铜刀刻字和毛笔等图片,展示字体变化过程并略加叙述。

讲述:

古人克服种种困难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后代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精神何其可贵,我们唯有通过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方能无愧华夏子孙的身份。

但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远不止这一点,早在夏商时期,祖先们便在天文、历法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分组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分成三大组,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方向,根据课本知识和老师补充的材料,合作完成相关的探究作业。(见附表)

最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大组公布答案,各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并写下自己最想了解却暂时未能获得答案的问题。

投影:

投影《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表格,学生发言填表。

点评:

填写屏幕上的表格,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在历法部分请同学们齐声朗读24节气歌。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不少成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可是,你们知道吗,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更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先秦时期,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谁?(屈原)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提问6: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和风俗?

点评、讲述:

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感动着后人,他满怀热情的诗文广为流传,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各国为他举行的纪念活动充分的证明了屈原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展示:

《离骚》节选

屈原的诗文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他真挚的情感,愉悦的心情和痛苦的情感除了用文字抒发,还有别的方式表现吗?(音乐)

问题7:

让我们欣赏一段自先秦时期便开始流行宫廷的音乐,请你关注主要的乐器和演奏方式。

播放:随州编钟的视频思考后得出结论:这些符号是文字雏形,古人用它们记事,将来可能发展为成熟的文字。

反向思考:从现在简洁的文字向古代复杂的图案回溯。

归纳:汉字的祖先是甲骨文,自商代便产生,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讨论得出结论:书写材料的选择和针对该材料的工具。诸如:石头、木板、青铜器、泥板等。

通过图表梳理知识,了解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

分组活动:

每大组分若干小组,视人数而定。主要的学习材料是课本和补充材料,主要任务是完成知识总结表,首先完成的组请同学来讲述学习成果。

朗读加深记忆

学生讲屈原的故事及与他有关的风俗等。

视听结合,得出以青铜乐器为主,敲击演奏的结论。感受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程,感受先人记录历史的艰辛,保存史料的功绩。

主动探索,不依赖课本,通过探讨、推测构建知识。

锻炼学生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分组和合作中努力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激起学生阅读其他小组材料的好奇心,从而期待课后的交流。

拓展知识小结:

投影: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表格,帮助学生记忆。

知识拓展:

看下面几段材料,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

材料一:

今天的气温高达25度,可是根据24节气的记载,很快就要迎来“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的“霜降”了。24节气与今天的生活有出入,原因何在?

材料二:

一不治依仗权势,为人傲慢、骄横、放纵,不讲道理;二不治贪图钱财,轻视身体;三不治衣食无节制,不能调节适当;四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病深不早求医的;五不治身体非常虚弱,不能服药的;六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扁鹊“六不治”是对病人不负责,推卸责任吗?谈感想。知识拓展,课堂的延续。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古代生活中心在黄河流域,与南方气候有一定差异,此外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造成天气异常。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扁鹊主张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医学和生活,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表现。“六不治”教会我们做人和生活的基本道理。通过表格梳理知识。

通过拓展和探究扩大课堂历史知识的外延,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课后将同学们上课完成的卡片相互交换,分享学习的成果。

中华文化的勃兴 篇9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标要求】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能力目标: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学习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熟悉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2.自学课文,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

学派姓名历史地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

孟子

道家老子

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

兵家孙武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孔子的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2)结合语文课文《论语》,你能用论语中心语句来反映孔子的主要思想吗?

教育对象: 教学方法: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2.走近历史

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

(1)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2)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是否有用?

(3)请你举例说明上面几种现象。(最好能联系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来说明)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请你分别用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观点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4.孔子生活在( )

a.春秋晚期 b.战国初期

c.春秋早期 d.战国晚期

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 )

a.《道德经》 b.《孙子兵法》

c.《韩非子》 d.《论语》

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 )

a.新兴地主的产生 b.频繁的争霸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井田制瓦解

六、中考连接

1.( 浙江义乌)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多年前的中国人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这个人是( )

a.孙膑 b.孔子 c.韩非子 d.孙武

2.( 广东东莞)《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

a.“仁”和“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3.( 广东东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 )

a.以“礼”治国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4.( 山东威海)右图为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会徽,它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突显了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5.( 山东青岛)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 )

a.“仁”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法治”

6.( 山东东营)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7.( 山东淄博)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艺术地再现了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特色。其中“圣人”指的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8.( 广东汕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 )

a.主张“为政以德” b.按出身贵贱招收门徒

c.主张“因材施教” d.以《论语》作为教材

9.( 湖北襄樊)《论语》中所记载的是我国古代思想家 的言论。(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10.( 湖南长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

c.创办私学 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11.( 福建莆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2.( 江苏宿迁)“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3.( 江苏盐城)学习需要“温故而知新”。明确提出这一学习方法的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孟子

14.( 山东泰安)开心辞典的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我国春秋晚期的鲁国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他最早创办私学。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5.( 内蒙古呼和浩特)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在战国时期就曾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6.( 江苏扬州)孔子思想中,体现和谐社会要求的是( )

a.仁者爱人 b.等级观念 c.举一反三 d.温故知新

17.( 内蒙古赤峰)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言论记载在下列哪部书中( )

a.《论语》 b.《诗经》 c.《春秋》 d.《离骚》

18.( 湖南永州)XX年1月22号,电影《孔子》热映,下列不能作为孔子的主张在电影中出现的是( )

a.因材施教 b.仁者爱人 c.温故而知新 d.无为而治

19.( 湖南株洲)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20.看图回答问题

观察下图哲理漫画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应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

(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

(4)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参考答案

一、1.政治主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了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教育成就:孔子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2.

学派姓名历史地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创始人春秋晚期《论语》①“仁”②爱人;③“为政以德”

①广收门徒;②创办私学;③因材施教;④谦虚好学;⑤温故知新

孟子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孟子》①反对一切战争;②“仁政”治国;③反过捕,按令伐

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道德经》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②对立双方相互转化

庄子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庄子》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创始人战国时期《墨子》①主张“兼爱”,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②主张“非攻”,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韩非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非子》①主张改革;②提倡法治;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孙武兵家鼻祖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1)他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发表自己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2.走进历史

(1)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3)自己举例子即可。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墨家: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2.儒家: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学生,让爱心充满班集体;学生要人人诚实,言行一致。

3.道家: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

4.法家:建立班规,奖惩分明。

五、巩固练习

1.b 2.c 3.d 4.a 5.b 6.c

六、中考链接

(1-5) d a d c a (6-10) c a c a c (11-15) c c a b b (16-19) a a d c

20.看图回答

(1)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

(2)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任意选择三家中的一家即可。比如: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又比如:喜欢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齐物论,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比如: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4)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孟子的环保思想;韩非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中华文化的勃兴 篇10

原创:七上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过程与方法:

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采取畅所欲言的主动抢答式、七嘴八舌的分组讨论式、情感体验的对话表演式、百家争鸣的自由发挥式,使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各有所得。

教学方法

巧用材料、哲理名言,成语故事,创设情境导学法、讲解法、联想法、归纳法、图表法、纲要信号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 前 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复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内容分成三大板块“孔子”“老子”“百家争鸣”。每个板块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独立完成,各具特色。每个板块中唯一不变的主题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去听、去看、去感受、去谈论,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因此设计了大量图片、录像、材料、哲理名言、成语故事、相关链接等启发点拨,结合七嘴八舌、思考探究、在线判断百家争鸣等活动,推陈出新。力求突出课堂一个“活”字,突出内容一个“深”字,突出问题一个“精”字,突出创意一个“新”字。给每一个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对话的机会,倾听、鼓励、欣赏每一个学生。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引起共鸣。

放录像:“百家争鸣”使学生了解有哪些思想家及所属学派。

导语连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去领略大思想家们的风采”。

出示第9课课题。

出示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身临其境,感受历史,

细心观察

回答问题。

课文探究

第一板块

孔子思想

教育成就

在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孔子。

第一步:学习思想成就。

⑴介绍孔子生平。孔子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姓孔名丘因排行老二字仲尼。51岁前,主要以教书为业,后来做了鲁国的司寇,使鲁国强大起来。但因鲁定公听信齐国挑拨,孔子遭受冷落。55岁开始周游列国,XX年走访了7个国家,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

⑵看短剧: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附后)。让学生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总结孔子的思想成就。然后出示题目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什么?“苛政猛于虎也”什么意思?考查学生。并提问: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社会行的通吗?所以68岁时孔子不得不又回到鲁国,继续开馆教书,并编写了《春秋》等文化典籍。去世73岁。但他的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了我国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⑶教师补充: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孔子的仁包含“忠孝宽惠”等一切美德。至今是我们做人的最高标准,也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第二步学习教育成就。首先提问:你知道孔子的那些教育言论?(小学学过)教师补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指导看书,完成讨论题: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成就?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四人小组讨论。

最后出示国画:孔子“逝者如斯夫”提醒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第三步 知识拓展:⑴认识三孔图片⑵展示去年官方祭奠孔子诞辰2555周年的对联“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评价“千古巨人,万事先师”

很多外国人也前来参加。⑶日本等各国孔庙展示。然后教师总结:尽管受时代限制,孔子的思想有一些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是他在仁政、仁爱、人生态度、教育、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言论,至今闪耀着不息的光辉,孔子的学说已成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遗产。他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回答已有知识。

了解孔子生平。

看书自渎培养自学能力。展开想象回答问题。

结合做人的道德,进一步认识孔子思想,增强崇敬感。

合作讨论

集体探究

发挥群体智慧。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历史与现实结合,认识孔子的伟大之处。

第二板块

老子思想

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引出老子。

第一步 材料展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让学生快速看书后回答:

①引文反映了谁的学说?出自他的著作_____。

②引文中包含着什么思想?

总结:这是朴素辨证的思想。举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讲故事。

第二步展示老子主张“以柔克刚”。说成语“滴水穿石”。提问:老子辨证的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

教师总结:老子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在他思想基础上兴起的道教与儒教、佛教一起成为影响的我国三大宗教。但他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清静无为,万事不要去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学会快速阅读课文

快速提炼知识,快速记忆的能力。

开动脑筋

回答问题

加深对老子思想的认识。

第三板块

百家争鸣

除了老子、孔子以外,还有哪些思想家呢?引出百家争鸣。

第一步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有哪些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同桌交流完成图表:时代/代表/学派/主张。(附后)。巡回指导学生养成快读书的好习惯,找出关键词语,用最简练语言概括诸子百家思想。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不看书。及时补充墨子还主张节约。韩非还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后世总会超过前代;他的法治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严刑酷罚实行统治被后来的秦始皇得以应用与发展。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步完成找对子。

墨子 改革法治

孟子 知己知彼

庄子 无为而治

韩非 兼爱非攻

孙子 仁政

第三步判断题。两种观点那个正确⑴诸子百家辩论争鸣,观点完全是对立的,吵的可热闹啦!⑵百家争鸣的观点,不可能都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踊跃发表看法,当然热闹!引导学生质疑。

最后重点补充孟子和庄子寓言。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提出“仁政” 后人合称“孔孟”。在今天的山东邹平县有孟子庙,被称为“亚圣庙”。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不为金钱权势所迷惑,贫贱不能动摇,困难面前不能屈,这是做人的品格。

⑶庄子。他反对一切文明与进步,比老子更消极。但他的《庄子》一书却又很高的艺术价值,很多寓言故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贻笑大方、朝三暮四、游刃有余、望洋兴叹等。

学生自读总结,同桌交流,培养自学能力

检查自我探究的结果,提高记忆与分辨能力

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飞外做人做事的道理

课堂小结

纲要信号图表总结本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附后)

师生共同完成

活学活用

百家争鸣: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也可以辩论。

结束语: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锻炼创新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活动

1、搜集有关诸子百家德哲理名言、成语故事。

2、学习了诸子百家思想,写一篇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会收集历史资料培养写作能力

附:孔子讲学与弟子的对话

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此乃仁也。

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有晚辈的顺从。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众弟子:弟子明白了。

小结:

中华文化的勃兴 篇11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详细了解孔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另外,由于孔子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实事求是地了解孔子,也有助于我们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的难点。思想史本身就很难,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

知识网络梳理

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流派人物历史时期主要思想代表作品及影响

儒家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道家春秋晚期

战国时期

墨家战国初期

法家战国末期

兵家春秋晚期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那些积极的东西值得我们吸收和利用?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韩非子》 d.《孙子兵法》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5.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一主张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6.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7.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8.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9.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11,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民贵君轻”的代表人物是( )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1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争霸战争 b.学术繁荣

c.社会大变革 d.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13.下面四项内容中,表明墨子观点的一项是( )

a.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b.主张“兼爱”、“非攻”

c.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4.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最有用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15.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中,既是儒家代表人物,又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

16.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主张改革,提倡法制的代表人物是( )

a.孙武 b.孙膑 c.孟子 d.韩非

二、材料分析题

1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阅读材料回答:

①上述内容是谁的名言?

②他在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名言,试举两例。

③我们应怎样评价他?

三、问答题

18.试简述孔子在思想、文化及教育上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勃兴 篇12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与活动让学生领略中国最古老文字甲骨文的风韵,了解其珍贵的史料价值。使学生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艺术成就感到骄傲,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探究与活动让学生认识文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自己刻写甲骨文,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体验其乐趣。活动准备:

1.师生查阅相关书籍、报刊、网站,收集与甲骨文有关的资料,教师根据其中的一些图片和音像制作成课件,使活动过程更为生动、形象、有序。

2.学生充分阅读、了解所收集的资料内容,分门别类,认真取舍,整理出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或自己最感兴趣的史料。

活动步骤:

1.本课(节)活动建议安排在讲述《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之后进行,活动展示时间为一课时,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资料。

2.活动分组进行,8人一组,主持人一名。

3.活动展示过程由学生主持人控制,让学生根据课余分组准备的史料独立完成,教师只作适当指导。

4.活动展示可采取以下几个板块进行:

(一)主持人开场讲话,引入活动主题;(二)走进甲骨文──学生介绍甲骨文的由来;(三)甲骨文大观──展示馆藏的部分精美的甲骨文骨片,并由学生进行解说;(四)甲骨文典故──学生讲述与甲骨文有关的轶闻趣事;(五)甲骨文释义──简单介绍如何解读甲骨文的意思;(六)我会刻写甲骨文──学生动手雕刻(或书写)一幅甲骨文作品;(七)我的甲骨文作品──学生展示自己刻写的甲骨文作品;(八)主持人对活动进行总结,老师作适当评述。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讲话,引入活动主题。

二、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

第一部分:走进甲骨文

通过由学生介绍并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从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考古发掘、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等方面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由来。(此过程要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形象感知)

学生:大家好!我们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甲骨文,许多同学对这神奇的古老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甲骨文的发现与渊源,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我们小组在这一方面作了充分探究,首先带领大家去河南安阳甲骨博物馆,让我们一同走进甲骨文。

1.甲骨文的发现。由学生给大家介绍甲骨文的偶然发现经历。

2.甲骨文的考古发掘。介绍考古发掘“甲骨”的几个重要遗址位置。如,河南安阳小屯村、花园庄东地甲骨坑以及在小屯以及它的周围地区考古发掘情况。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4.甲骨文的研究情况。介绍甲骨文研究状况与几位著名研究者。

主持人:第一小组的展示的非常精彩,让我们对甲骨文的渊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文字的出现,反映了文明的进步,成为人类进人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积累,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超越了国界,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成就是永远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有了第一个小组精彩的讲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想看看这些神秘的甲骨,接下来有请第二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第二部分:甲骨文大观

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让学生领略甲骨文的风采。

学生:我们这个小组主要寻访了一些古董店,查阅一些书籍,收集了一些精美绝伦的刻有文字符号的甲骨实物和图片,下面展示给大家欣赏。(将实物放在展示台上投影到银幕上)请看:这是我们从古董店了购买的几块刻有文字的甲骨赝品,虽说是仿造的但也可领略甲骨的风韵。接下来,让同学们在古乐声中欣赏出土甲骨实物的真实照片。(播放课前制作的课件)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组呢?欣赏后请告诉我们小组成员。

学生:(学生欣赏完后,提问)在刚才播放的画面中,你认为哪一组最引人注目?

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同学们挺有眼力的。在这众多的甲骨中有两块最值得一提,它们可是精品,还在国外展出过呢!可谓名甲名骨。请看银幕:

(播放这两块名甲名骨的影像。详细资料参照“背景资料”中的介绍)

主持人:我们在第二小组同学们的带领下,欣赏了这些令人陶醉的神奇甲骨。我们再次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勃兴。这也使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日本人和美国人为什么想尽一切办法窃取中国甲骨的理由。

有谁能讲讲与甲骨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呢?

第三部分 甲骨文典故

通过学生栩栩如生地讲述课外收集的与甲骨文有关的轶闻趣事,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兴趣。

学生:我们小组搜集了许多与甲骨文有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接下来由我们小组的几名“故事大王”为大家作精彩讲述。

(故事内容可参照“背景资料”中的“甲骨典故”)

第四部分 甲骨文释义

通过由学生利用实例进行讲解、展示,让学生了解解读甲骨文意思的基本方法。

学生:我们第四小组将告诉大家怎样解读这些神秘符号,相信在我们小组的介绍中,你一定会认识一些甲骨文字。

学生: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从甲骨文的文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在甲骨文上,有人发现一些象形文字。例如:代表太阳,代表牛,等等。甲骨文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汉语语法和书法,尽管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已非常接近现代的语法和书法。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学生:(将课前制作的甲骨文投影到银幕)下面请同学们辨认甲骨文。1.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么样表达意思的?2.猜一猜右排文字是什么意思。

【1.第一个字是“人”,第二个字是“戈”,用戈砍人头就是“伐”字。(“人”和“戈”都是象形字,“伐”是会意字。)2.右排文字的意思从上向下依次是:人荷戈,守卫的意思;一手执斧钺,一手捉俘虏;人手持刀;用弓射箭;一手拿戈,一手拿盾牌。】

学生:(将课前制作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投影到银幕)请看这两幅甲骨文书法作品,一幅是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另一幅是十二生肖,请将这首诗歌和生肖读出来,看谁读得又快又准确。

主持人:同学们在第四小组的讲述中,学会了甲骨文简单的释义方法,这对我们以后学习汉语言文字是非常有帮助的。从刚才的活动过程中,有的同学甚至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创作甲骨文作品,下面就把剩余时间留给大家,爱好书法和雕刻的同学可以自己书写或刻画一幅甲骨文作品。请把你们准备的材料拿出来,开始创作吧!

第五部分:我会刻写甲骨文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对甲骨文的全面认识了解,让学生亲自动手或刻画、或书写,独立完成一幅甲骨文作品,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第六部分:我的甲骨文作品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甲骨文作品,并从中评出优秀作品。

第七部分:主持人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

第八部分:教师适当对活动进行评述。

【活动结束】

背景资料:

甲骨文渊源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墟。商亡后,殷都成为废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3000多年,约19世纪80年代开始被河南小屯村民发现,搜挖甲骨为“龙骨”卖给药店。1899年,光绪年间进士、翰林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1899年他在北京发现甲骨后,确定为“殷商故物”购得数千片,是为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开创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我国这一古代文物继续大量人为地毁灭。

建国后殷墟中心区继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是1973年在小屯南地,为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增添了大量的新资料。在甲骨文的收集整理方面,我国早期的有王懿荣(1845-1900)山东福山人。刘铁云(1857-1909)江苏镇江人,他19xx年编《铁云藏龟》一书,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从此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摩挲的“古董”,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孙让(1848-1908)字仲容,1940年撰《契文举例》,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王襄(1876-1965)天津人,王襄和王懿荣基本同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买者之一。王懿荣虽然最早鉴定并购买甲骨,但他在1900自杀殉国,没来得及对所藏甲骨进行全面研究,因而没有留下此学的论述,王襄不仅有鉴定、购买甲骨之功,还有著述传世,对甲骨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写的《簠室殷契类纂》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此书于1920年出版,1925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王襄早年家境清贫,但他千方百计购求殷墟甲骨文,并为保护我国这一古代文化珍品做出了不小的努力。1934年王襄由湖北回天津时,将甲骨和其他什物由铁路局装箱运回天津,但在天津提取托运物品时,发现其他箱物都在,只有装甲骨文的箱子不见了。这些凝聚了多年心血的“宝贝”不翼而飞,真使他焦急万分。后来辗转查找了五十多天,终于在张家口站找到了这箱甲骨,原来,铁路上负责托运行李的人以为此箱中装有无价的珍宝,但打开一看,却是枯骨断龟。幸好他们不知甲骨文的珍贵,故又弃置,甲骨才幸免于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襄失业在家,生活拮据,天津的古董商常去他家,游说他将甲骨卖给日本人,但王襄推说甲骨已存放内地,为了不使祖国的珍贵文物流往国外,他宁肯卖衣物和家中什物维持生活,也不要日本人的高价。抗战胜利后,北京藻玉堂书店的老板和几个高校的负责人到天津和他纠缠了一个多月,要购买他收藏的甲骨,虽然此时物价飞涨,但他仍不为重金所动,一口回绝了他们,王襄后来说:“甲骨是祖国的瑰宝,现在没有新的发现,将来也不会发现的很多,卖给那些大学,都是外国建立的,将来也会流失异帮,等到中国人想研究就困难了。”解放初期,直到1952年,王襄家中仍很困难,董作宾曾从美国来信,询问他是否有意将甲骨售与美国某大学,王襄也一口回绝了。1953年王襄出任天津文史馆馆长,他将毕生搜购珍藏的甲骨文全部献给了国家。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殷商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检查,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一是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二是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错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刻写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术语,一般人也未必通用。由于是用刀刻成,不免变形,骤见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来专指安阳殷墟所出,从发现至今已80多年,经过许多学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绩,在中国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个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陆续发现有文字的甲骨,如陕西省西安市张家坡出土3片卜骨,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出土1片卜骨,北京市昌平县白浮村出土3片卜甲,陕西省歧山县凤雏村出土292片卜甲。这些资料出土地点分散,年代早晚不一,内容简单,字形与殷墟不尽相同,确是中国考古学之新发现。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1899年,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捡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歧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以上,分别藏于中国内地、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韩国也有收藏。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兆辞、吉辞、用辞,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朱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甲骨文的内容无所不包: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还是女等等。据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研究,殷墟出土的甲骨有十五六万片左右,甲骨卜辞上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几十个类别之多。再加上大量的遗址遗物的文化遗存,不但记载着大量的商代的历史史料,就是商以前和商以后的好多古史上的问题,也可以从这里探求而获得解决。随着甲骨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上古社会许多不解之谜被学者们一一破译。

新中国的甲骨文发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小屯以及它的周围地区,还不断地发现一些甲骨文,源源不断地为学者们提供新的研究素材。1950年,建国以后殷墟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中,就首开纪录,在小屯村以外的四盘磨村发现了刻字甲骨。此外,不仅在大司空村等地发现了甲骨文,而且在远离安阳的郑州、洛阳也出土了甲骨文。著名学者王宇信认为,甲骨文是商代较为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字,不止在殷墟,也不止在殷王室,而且外地的商贵族也可能在使用甲骨文。他认为,将来会有更多的商王朝方国遗址发现甲骨文。

说到建国以后最大一宗甲骨文的发现,当推1973年的小屯南地甲骨。1972年冬,小屯村民张五元在村子南边的路边挖土以便制作煤球使用。谁知,他刚挖了几锨,就发现下面的土颜色有些异样,随即又发现土中夹杂着五六片带字的甲骨。这位老农也许还不知道,他这一锨竟然挖出一坑甲骨来!张老先生世居小屯,不仅亲身参加过殷墟的发掘,而且有着较高的法制观念。他把发现的甲骨文包好,就直接送到了村西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设在此处的办公地点。由于正值隆冬,他们决定第二年试掘。3个月后的第二年开春,社科院安阳考古工作队开始在村南进行钻探。这次发掘分两次,进行了7个多月,出土刻字甲骨5335片,其中,龟板5260片、兽骨75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殷墟发掘出土甲骨文字最多的一次。

殷墟甲骨文共有三次重大的发现。除了1936年发现的h127坑、1973年发现的小屯南地甲骨外,1991年,还发现了一个著名的花园庄东地甲骨坑。1991年秋,为配合市政筑路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花园庄一带进行钻探。在花园庄东100多米处,于地下3米深左右,探出了许多无字的碎甲骨。考古工作者发掘到距地面1.2米时,发现了一坑甲骨,里面有密密麻麻的甲骨片,其中多数是龟板,细小的字体清晰可见。由于甲骨极易破碎,紧急之中,考古工作者又想起了当年发掘h127坑的办法:搬家!他们做了一只其大无比的木箱,把这坑甲骨就地套住,上下一封。起重机吊起了这只4吨重的大木箱,半个多小时,就运进了考古工作站。经过两个多月,甲骨全部清理完毕。这次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卜骨25片,共有刻辞甲骨579片。尤为珍贵的是,这次出土的甲骨以大板的卜甲为主,完整的刻辞卜甲就有300多版!刻辞内容涉及祭祀、田猎、天气、疾病等方面。这次甲骨文的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近几年来,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现已发现超过100,000刻有符号的骨头和龟甲。据统计约有4,500种,现在已1,700种被翻译出来。到目前为止,已挖掘出的甲骨文碎片共有约16,000片。

【资料来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教版XX年6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源(网址 )

3.河南安阳网站资源(网址 )

推荐阅读:中华文化的勃兴(精选14篇)中华文化的勃兴中华文化的勃兴(2)中华文化的勃兴中华文化的勃兴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精选6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科举制的创立(精选12篇)

第4课 学习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2. 通过讨论隋唐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通用9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精选4篇)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和现象,培养分析历史问题(原因、背景与事件、现象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培养学生辩证、综合、分析史实的能力。...

第14课 伐无道.诛暴秦(精选5篇)

第 13 课 伐无道,诛暴秦[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精选5篇)

第二十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明清经济的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思想教育目标: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却严重阻碍...

昌盛的秦汉文化(精选12篇)

学习目标: 1、了解秦汉时期先进的科技成就——造纸术、数学、地理、医学。2、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重点:蔡伦改进造纸术;地动仪。...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精选17篇)

第22课 [设计理念]初一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读过四大文学名著,教师单纯的叙说介绍,对学生而言,终究是隔靴搔痒,且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去逐一地作详尽介绍。...

封建专制的加强(精选2篇)

第一节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 军机处的设置;文字狱2.思想认识军机处和文字狱是清王朝在政治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3.能力培养① 清朝前期政治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② 政治特点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七年级历史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