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 教案
  • 2024-05-07 22:21
  • admin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4篇)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1

湖北 严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而并不矛盾。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我怕读不好。

师: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生:着急!

生:兴奋!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大潮真是雄伟。

生2: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江去了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生:好!

(两名学生配解说词)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3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而并不矛盾。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我怕读不好。

师: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生:着急!

生:兴奋!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大潮真是雄伟。

生2: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江去了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生:好!

(两名学生配解说词)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4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6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

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7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quot;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三、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四、整体感知。

1.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录音、画面。

2.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雷霆A 、ting B.tin( )。②杨诚斋A、zai B.zhai( )

③艨艟 A、mongtong B.mengchong④如履平地 A、lu B.lu..( )

⑤倏尔 A、shu3 B.shu1( )⑥一舸无迹 A、ge B.ke( )

⑦善泅 A、qiu2 Bqiu3( ) ⑧僦赁A、jiu1 nin B.jiu Knin( )

⑨罗绮 A、qi2 B.qi3…( )⑩鲸波 A、q(单向好友是什么意思?单向好友意思是:对方QQ好友列表里有你的QQ号,而你自己的QQ好友列表里,却没有显示对方QQ号。)iong B.jing( )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方其远出海门 A.当……时B.才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A.城市B.城墙

③倏尔黄烟四起 A.忽然B.迅速

④皆披发文身 A.画着文彩B.花纹

⑤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A.江岸B.江的干流

⑤珠翠罗绮溢目 A.映眼B.满眼

五、目标完成过程。

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显示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

显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读翻译此段。

(备学生)如果学生翻译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指出并纠正,个别词语需要板书。

3.学生熟读课文。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字词教学,除生字外,还要注意"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教学。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注解把文章译成白话文。

八、教学后记:

《观潮》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阝是)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教师朗读第四段。

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

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A)

2.完成补充练习。(B)

3、投影练习显示:(C)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六、说课精要:

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场面描写十分精彩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南宋时观潮活动不甚了解,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稍作介绍。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循续渐进地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9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能够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个性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齐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构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潜力、思维潜力、口头表达潜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此刻的 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的一课写景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在第一课时安排学习潮来时两个小节,重点体会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揭题时,我抓住“观”字,理解在“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不同意思,让学生通过自己去理解,这样学生容易记得住。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来了钱江潮的录象,学生观看时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被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而折服,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方面,我采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个人读,小组读,竞赛读,老师范读,但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需要花大力气训练,争取到期末时有一定的突破。

在指导背诵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一个听的练习。

课件出示有关句子。

教师读句子,学生听后记下词语,填在括号里。

课件出示句子校对,请学生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引读这段话,留下括号里的词,请同学们一边看潮水录象一边背诵,这样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减轻了学生背诵的难度,因此,背诵的效果是良好的。

在词语积累和运用方面,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先让学生抢答,一边答,一边出示相应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进行领读,最后投影出示一段话,让学生把刚学到的词语运用到段落中去,训练较扎实。

总之,我觉得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互相合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一、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

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2、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

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

三、领悟表达方式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

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句子:

⑴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⑶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和浩大的声势。)

四、熟读背诵

再读从大潮来时到潮头西去这一部分,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的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quot;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三、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投影显示标题、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四、整体感知。

1.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录音、画面。

2.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雷霆A 、ting B.tin( )。②杨诚斋A、zai B.zhai( )

③艨艟 A、mongtong B.mengchong④如履平地 A、lu B.lu..( )

⑤倏尔 A、shu3 B.shu1( )⑥一舸无迹 A、ge B.ke( )

⑦善泅 A、qiu2 Bqiu3( ) ⑧僦赁A、jiu1 nin B.jiu Knin( )

⑨罗绮 A、qi2 B.qi3…( )⑩鲸波 A、qiong B.jing( )

(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方其远出海门 A.当……时B.才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A.城市B.城墙

③倏尔黄烟四起 A.忽然B.迅速

④皆披发文身 A.画着文彩B.花纹

⑤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A.江岸B.江的干流

⑤珠翠罗绮溢目 A.映眼B.满眼

五、目标完成过程。

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显示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

显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后再指名翻译。

显示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读翻译此段。

(备学生)如果学生翻译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指出并纠正,个别词语需要板书。

3.学生熟读课文。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字词教学,除生字外,还要注意"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教学。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注解把文章译成白话文。

八、教学后记:

《观潮》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阝是)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教师朗读第四段。

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

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A)

2.完成补充练习。(B)

3、投影练习显示:(C)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六、说课精要:

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场面描写十分精彩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南宋时观潮活动不甚了解,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稍作介绍。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循续渐进地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

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

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文章从形、

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

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o问题与方法

1.从“既望”着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之九

执教:善耕中心小学 夏静怡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一、 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板书:“声”、“色”)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 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 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 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 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 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 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 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 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 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 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 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 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 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潘老师的说课的确说得好,很全面、很系统、很清楚,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课,有许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从总体上看,内容十分全面,凡是说课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如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及相关的教学理论,无一遗漏,全都说到了。再者,在陈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又全都严格按照说课的程序(即先说教材,再依次说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一一叙述。整个说课过程有板有眼,有系统又有条理。各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连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整份说课稿,可以说组织得天衣无缝,结构十分严谨。再还有,说的内容正确,选准了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和科学地处理了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学训练的关系及各个知识点内部的纵横联系,做到了说课与课堂教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除此以外,还有以下突出的两点,值得肯定:

一、说课语言简洁、平实、表述准确,整个说课过程几乎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特别是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注意了说课语言的综合运用,即既有讲述语言,又有教学语言和朗读语言,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具有课堂教学的真实效果。如教学过程中的“导课”,“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这一句是讲述语言,接下去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就变成了课堂教学语言。这种教学语言一直使用到这个环节的教学结束,才又改用“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根据……”这种讲述语言。可以说潘老师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基本上全过程地恰当地综合使用了多种语言,这是相当突出的,它也充分说明潘老师具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说理是说课的重要标志。潘老师在说课中,不但理说得十分充分,而且很全面,他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说理,在说教法、学法时说理,在说教学依据时说理,在说导课时说理,在说课堂小结时说理,在说板书时说理。还有,潘老师说理的形式多样,有整段的集中说理,也有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三言两语,画龙点睛式的说理,特别是凡重要的教学行为,潘老师都注意说清理论依据,这更是小学语言说课的典型做法,是说课区别于备课和其他任何教研形式的显著标志。也正是由于潘老师在说课时突出说理,所以使得潘老师说的课更具有科学性和更令人折服。总之,潘老师说的课特色非常明显,如他不是简单地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而是在详细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自然地把教学重、难点揭示出来;如他在陈述具体的教学过程前,先述说自己的总体教学思路以及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教材的理由,从而为后续的教学过程预先作好了理论上的论证,也便于听者更深刻地了解他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科学性。当然,潘老师如倘能在第一部分说教材时,先说说全课的教学时间和重难点,在说第一课时再概括分析一下这个课时所涉及的教材,整个说课可能会更完美一些。◆

推荐阅读:《观潮》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3篇)《观潮》课堂教学实录《观潮》课堂教学实录《观潮》课堂教学实录联系生活 重视体验 情趣识字——苏教版第三册《识字4》课堂教学片段及评析(通用15篇)《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通用13篇)观潮教学设计观潮课文教案观潮教案
《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7篇)

精彩片断师: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生:要减少海上污染,如海上航行的船只不将生活垃圾抛入海中,不使用会产生废气的燃料。师:(赞许地点头)不错。...

《《世说新语》两则》课堂教学实录(通用2篇)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常红艳【授课地点】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授课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实验教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同写★情感态度与价...

《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2份(通用15篇)

散 步师:同学们学过孟郊《游子吟》吗? 让我们来一起朗诵: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这首诗,通过母子将别时,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场景描写,表现了母子真挚的骨肉深情。...

《画风》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7篇)

《画风》这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虽然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是课文当中的人物对话较较多,所以我设计在教学当中主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精选16篇)

第一课时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生:桂林的山水很美。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

《江雪》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设计意图】1、三个层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2、挖掘古诗内涵,透视古诗人文。【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熟读古诗;2、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女娲补天》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5篇)

一、交流谈话,切入文本师:在夏夜的星空下,在冬日的炉火旁,我们也许听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引起我们美好的遐想。今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课堂教学实录 2份(精选14篇)

教学设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20课《知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科技小品,也属于科幻作品类。本文运用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导,层层展开,把“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设想,写得很有趣味,同时让人觉得作者说得很有道理。...

给学生一个支点──《阳光》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13篇)

一、想象引入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想象去欣赏阳光下那美丽的景色。清晨,太阳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遍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听!小鸟唱起了欢快的歌。...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精选14篇)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疑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山市》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7篇)

教材分析:《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

四年级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精选13篇)

教学结构:变序式教学步骤: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三)学习第...

《棉鞋里的阳光》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4篇)

师:板书阳光问:同学们知道阳光有什么作用吗?生: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阳光可以帮助万物生长师继续板书棉鞋里的请大家齐读课题《棉鞋里的阳光》师: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时你有什么疑问?生:棉鞋里怎么会有阳光呢?阳光怎么会进棉鞋...

语文课堂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教学目标】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2.进行联想和想象片段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应用——浅评徐利霞老师《鸟岛》一课(通用15篇)

经纶教学中“读”的应用——浅评徐利霞老师《鸟岛》一课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作者:徐宁 我有幸在周五听了徐老师的《鸟岛》一课。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有很多,我就谈谈她在教学过程中“读”的应用的成功之处。...

教学实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