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 >

浅析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

  • 文学
  • 2024-03-05 20:03
  • admin
引导语: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写作者登岳阳楼所见景象和自己的身世之感、忧时之情,是历代传诵的摹写洞庭湖的名作。而且全诗以初登岳阳楼的复杂心态始,以家国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景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境界雄阔,感情深沉,形成了沉郁苍凉,顿挫跌宕的艺术风格。下面是小编整理这首诗的 吴楚东南坼 诗句分析,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有杜甫的《登岳阳楼》,此为杜甫五言律诗的名篇。此诗中的名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是历来学者文人、欣赏者关注和评赏的焦点之一。

吴楚东南坼 一句,历来评论赏析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从整体上言其意境氛围。由 吴楚 坼 等大气象的词语所指的物象,来赏析其中蕴含的雄浑境界。

其二,由个别的字词如 坼 浮 来挖掘杜甫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心与高绝。 坼 见其广度之大,力度之重,显出包罗万象的胸襟与抱负,进而由个别而入整体,对雄浑诗境的品评鉴赏。

其三,联系时代背景,由作者写作此诗内心的困苦矛盾冲突心境,赋予此句以抒情的特征,将诗句内涵蕴意人格化,进而挖掘其中所传达出来的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诗句的文化内蕴。

其四,由 吴楚 二字融历史、地理,文化于一炉,品鉴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之妙绝,但分析比较粗略。

但是依照课堂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初读的真切体验,又与上述诸多论析稍有区别。

诗歌鉴赏评析研究依据韦勒克著的《文学理论》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内部研究注重分析文本及其中的篇章字句,外部研究注重剖析文本的文化底蕴及作者的思想内涵。而最佳的方式则是先由内部研究开始,继而拓展至外部研究,从此点入手,我想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初读体悟对 吴楚东南坼 进行分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然后在岳阳楼上,先入作者读者眼前的,不是江水,而是 吴楚 二字, 吴楚 二字,前面已有埋线―― 昔闻 。此为 吴楚 两 字由诗文上来的文脉线索。其一,上楼不写江水,直写 吴楚 ,是写往昔,时间拉长,进而有今来古往之感;其二,由历史开拓时间视域,必须落实至历史中的某 个时间点,这就是作者的材料筛选艺术。开拓时间视域,可以写古代的任意一个时刻,其任意一刻都可以开拓时间视域,而作者独选用了 吴楚 这一点。吴、楚是战国时期两大诸侯国。进而 吴楚 两字由时间视域拓展到空间视域;其三,由 今上岳阳楼 之周围景物安谧,引申入战国时代七国争霸的历史战争场面,现实的静对想象中的动,虚实结合,动静统一,拓展空间视域,出现全句境界的开阔局面;其四,作者选取 吴楚 更重要的目的,或许还是要点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但 须知,此时的地理位置已经不是一般地图上平平板板的一个方位了,而是岳阳楼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凝聚成岳阳楼的人文环境,充实了它的历史文化 底蕴。

吴楚两国边境是战争的多发地带, 东南 二字紧接而来。首先是强调吴――东,东吴;楚――南,南楚;其次, 东南 二字纯由方位而称名,单独指方向,则似乎 是指吴楚两国于战争中争地盘,划分势力范围这种意味,进而指向战国争霸的目的,而显出战争的暴力性及其表现出来的霸气。这样,便无形中将战国的那种争战的场景由地点(吴楚)到目的(东南)一步步回忆至作者眼前或带入读者视域。

进 而有 吴楚东南坼 。 坼 ,由下句 浮 之动态词,可以把 坼 理解为 裂 的意思。 坼 的选用,通常认为是化静为动,即将地理位置的客观边界线, 看作是一整块地方分裂成两个国家的结果,用 坼 强调其分裂的剧烈程度。然而依照上面对 吴楚 东南 的分析,那么 坼 不仅仅其有化静为动的表现效 果,还似乎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蕴意:

其一, 坼 字指向 吴楚东南 暗示的战争场景,似是对战国争战场景的进一步描绘。 吴楚 言争战地点, 东南 言争战目的, 坼 则由此而直入战争的具体作战场面――两国军队列阵以待,一字排开,一声令下,冲杀声震天。

其二, 坼 字将诗中的两条线索交聚于一处,两种视域融合。 吴楚东南坼 ,明写岳阳楼实际的地理位置为明线索,暗写战国吴楚争战场面为虚幻想象,使暗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虚实两个场景,借 坼 字融为一体。

其三, 坼 字写分离的雄阔场面,这是为了写下句 乾坤日夜浮 之 浮 字相对照, 浮 有日月于湖面,增加前后两句的语言表达张力。

以上观点由诗句中的字词作为切入点,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地深入把握,进而加深对诗句字词的认识,已而来反观全句,再由此而发散引申至下一个字或词,进而对全句生成新的鉴赏体悟。

依照上述体悟,对 吴楚东南坼 的鉴赏体悟,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作者拓展了读者的时间、空间视域,运用人文地理的观念充实了洞庭湖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二,全句具有明暗两条线索,明写岳阳楼的实际地理位置,暗写吴楚争战的场景,并用一 坼 字将明暗两条线索融为一体。

其三, 东南 两字,似有指吴楚划分势力范围的意义,进而指吴楚争霸这一历史事件,并由此使此两字具有了一种战争的暴力和霸气的`蕴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赏析 尽管杜甫胸怀大志,但终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天宝年间来到长安,由于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入仕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了一个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爆发,他到处流亡,竟然被叛军捕获;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不久弃官西行,辗转来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途中在夔州停留二年,后又漂泊,最终贫病而终。

他的《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 登楼第一诗 ,创造于诗人生命的最后阶段,诗作表现了诗人终于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登上岳阳楼,尽赏江山美景,而诗人内心仍牵挂国家安危的悲喜交加之情。

公元765,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别暂时安稳的草堂生活,再次离开成都,带着一家人,乘一叶小舟顺江而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不能自已而写了这首诗,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创举是什么意思?“创举”是一个汉语词汇,它主要的意思是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丽阔大,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雄伟的。

首联虚实相映,古今对比,从而大大拓展了了作品的艺术跨度。诗人很小就听说洞庭湖的美名,可是一直到了今天才实现一睹为快的夙愿,看起来写有初次登临名楼之欣喜,实质在于表达早年立下宏图、至今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上句为下句铺垫,其最终目的是为下文描摹洞庭湖制造气氛。

颔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书写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划开了两个大国的边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偌大的湖水中一般。只用了短短的10个字,就把八百里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如此立体的描画出来了,写景如此手笔,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不禁记起了孟浩然的千古佳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杜甫在这里的意境却更为阔大,仿佛整个宇宙都在洞庭湖中浮游飘动,这和曹操咏海的名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写诗人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怀才不遇的境遇。 亲朋无一字 ,由于老朋友严武的突然离世,诗人再次陷入孤助无援, 漂泊西南天地间 ,没有一个定居之所,没有了物质精神方面的任何支持; 老病有孤舟 ,从大历三年正月从夔州携妻带子、贫病交加,漂流在湖北湖南之间,只有一叶扁舟陪伴他们,何处是规程,何时是一个尽头,什么时候才能安顿下来,都是一个未知数,置身于岳阳楼上极目四望,天地苍茫,一片汪洋,更让诗人悲从中来。 老病有孤舟 一句似乎要人们把关照整个乾坤的视线都集中到这一叶扁舟之上。正如前人所述: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书写诗人眼望国家战乱仍频,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忧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如果说开端 昔闻洞庭水 的 昔 ,高度概括了诗人在京都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不幸经历,那么,此句在空间上正可与 关山北 契合, 凭轩 与 今上 前后呼应,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但是诗人从来就没有放弃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远大抱负。谁能想到到头来终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过去的凌云壮志到如今都成了泡影,诗歌里 今 昔 两个字都有深深的涵义。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到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眼望着美好的江山变成了如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兵荒马乱,诗人凭栏远眺,不禁唏嘘不已,声泪俱下了。

《登岳阳楼》开阔宏丽的意境千百年来被人津津乐道,而这意境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是从诗人的宏伟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不幸遭遇中来。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这样的评论,大意意思是: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写的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的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把笔锋一转,写出了 戎马关山北 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的上下衬托起来,匠心独具。天才的诗人,天才的创作,毫无悬念的镇住了后人,从此,谁也不敢再轻易写有关岳阳楼的诗句了。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生活思想从各方面凝结而成的,至于创造方法和艺术加工,炼字炼句等等,只能更准确的把意境表达出来,并不能以这些形式上的条件为基础从而酝酿诗词的意境。挚爱着国家、人民的诗人杜甫,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眷念着国事民生,即使连自己到处漂泊之时,也不曾忘记家国之忧,《登岳阳楼》以登楼远眺的欣喜始,以国家多难的悲哀结;中间又以静物的阔大和漂泊的痛苦相互映衬。诗人跳动着的赤诚之心,真令人凄悲万分。

【浅析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相关文章:

杜甫:《登岳阳楼》12-06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01-05

杜甫《登岳阳楼》鉴赏11-09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11-30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练习08-18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4篇07-15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05-15

杜甫登岳阳楼译文及赏析02-17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赏析4篇11-30

杜甫诗《登岳阳楼》教学设计范文07-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