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评课稿(通用17篇)

  • 教案
  • 2024-05-30 17:47
  • admin

评课稿(通用17篇)

评课稿 篇1

大家下午好!

首先,谨让我向二实小的三位老师为我们提供的示范课,及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下面,我针对我们小组上午所讨论的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不足之处,请其他老师作补充。

上午的 三节课,教者都能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两节的阅读课体现出了两个“注重”:

1、注重“读”。教师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以读促悟,读中感悟,读出情趣,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段、关键词、耐人寻味之句,让学生品读,细思,揣摩,体悟。潜心品味语言描摩之妙,领略文章意境之美,感受作者情感之真。实现了对文本的真诚倾听和对话;

2、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中,教者让学生说出,要怎样去学,学生说出了:“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查找资料或上网”、“请教他人”……学生飞外应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这节口语交际课上,更是让我们耳目一新。新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教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新型 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人交往能力的实践课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我从“这节课带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这个角度进行评价:

一、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口语交际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口语交际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能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如“家里有了蟑螂怎么办?”,“考试考不好怎么办?”等,让学生觉得有本之源,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极高。

二、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走向社会的现代人,这就要求口语交际要实践性。这节课里,学生针对“家里着了火应采取什么措施”、“要是我们遇到了危险怎么办”等展开对话。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的实践性”,加强了课堂与课外生活 的联系和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中才能形成,在本课里采用了三种互动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正是这些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从而避免了那种“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单向传递状态,思维交流、碰撞较少”的弊病。学生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采飞扬中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实话实说。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拓宽校际时空,兼容并蓄,打通课内外的壁垒,呼唤起学生以往的经验和巨大的学习潜能。学生敢于面直老师“老师生气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课堂上常举手,但老师总是不提问我”等敏感的话题。正因为有了这种开放,我们才能听到那么多的富有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的真话、孩子话。

然而,教学永远是不完美的艺术!因些,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探讨:

1、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中,老师对“在乎”一词的处里时,读的时间浪费太多。我们所倡导的“读中感悟”,学生只要通过朗读,体会到了字里行间的意思,感悟到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就可以了,如果对本来是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的句子,一味没完没了的读,那就显得南辕北辙了。

2、在《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口语交际中所出示的三个学习要求,可以在讨论伊始就出示出来,因为就三个要求,也是对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该是统一的。一起出示会让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个总的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如何更好的交际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当然,这只是一此不太成熟的见解,有待大家去探究。

谢谢大家!

评课稿 篇2

本周,我有幸参与了本校教导处组织的“成长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现受教导处委托,就本次语文赛课情况,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次听课的经历,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总的影响,三句话:学校这几年,对教师培训的精力没有白费;教导处组织的这次活动,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上课的青年教师都能在课堂上亮出自己的风采,课堂质量与去年的同期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一、本次语文课上课老师都能准确把握、理解教材,课堂上能把阅读教学生活化。于是,跟着邹小娟老师,我进一步认识了石榴,我闻到了课堂上弥漫着的淡淡的水果香味;随着蒯裕华老师,我来到了鼎湖山,在静夜里,那泉声,丁丁冬冬、缠缠绵绵,一直伴我入梦;我还在洪小玲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加拿大的魁北克和两个旅行者一起探究了山谷中的秘密;在埃及的沙漠中,束建伟老师更是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向学生演示了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二、所有的语文课的执教者都在进行着或者试图进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如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尝试,都在展示着自己的风格,都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蒋春华老师执教的识字3,从游戏导入,以师生间的游戏合作展开教学,在这里,蒋老师用自己的耐心、爱心、智慧交融体,打造了一节激情洋溢的语文课。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这一点上,蒋春华老师老师无疑是成功的。虞爱华老师以自己对教 材的准确把握,以一个战略指挥家的高度驾驭着教材,演绎了《夹竹桃》这课的精彩教学,整个课堂可谓丝丝入扣、井井有条,让人在体会夹竹桃的妙处的同时,真正体会到课本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怎样才算用好了教材。蒋丽敏老师的课朴朴实实,不显山,不露水,然而坐进她的课堂,我真正体会到了低年级教师的艰辛,感受到了蒋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一个拼音拼读、范读、齐读、赛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没有谁是天生就可以做小学教师,尤其是做低年级教师的,但蒋老师就有做好低年级教师的潜质,我相信经过不长时间的历练,蒋老师将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低年级教师。 三、课堂上都重视了读的训练,都能以读代讲,重视学生的体验感悟。课堂上都能训练有感情的朗读,都能突出朗读的重点;朗读指导方法多样,训练到位。是一堂堂重视双基训练的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四、都能够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用好网络、电脑、背投,在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上,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使看上去不容易教学的内容,变得一目了然,实现了课堂、书本教学的拓展,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建议大家积极参与到听课活动中去,向虞爱华老师学习,向蒋春华老师学习,向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以上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耽误大家时间,请多包涵。

评课稿 篇3

现结合朱波老师的《林中乐队》一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1、关注学的方式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的实效。朱老师这堂课,通过学案的预设,充分的自读自悟后的合作交流、学习方法的及时点拨,既落实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突出了自学的实效,从学生呈现出来的有序的合作过程、精彩的汇报交流,可以看出朱老师平时课堂在这方面所花的功夫。

2、指导学生关注内容的同时,也要关注言语的形式。有人说:写什么,大家都看得见,但怎么写,却是个秘密。平时老师们总感叹:学生平时很爱看书,为什么作文总写不好,我想,这恰恰缺少了文章的表达形式的关注,因此,语文老师要有两只眼,一只眼看内容,一支眼看形式,两只眼看文本,朱老师这堂课,让我看到了语文课应有的厚度。她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林中乐队》言之有序的写作方法,课文伊始学生即纵览全文找到中心句,再紧紧围绕中心句体会课文是如何将它写具体的。另外,让学生反复读、积累运用象声词,体会了象声词在形象表达上的作用,以及对动词、反问句的体会等等,使学生在感悟内容的同时也揣摩了表达的形式,学生不但读懂写了什么,更读懂了作者是怎么写的,从而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

3、关注学生读的同时,也要关注说的训练。在本堂课中,朱老师大胆把说请进阅读教学的课堂,并提供言语思维的支架,如课末,让学生观看视频、想像说话,把读与说构架起来,以说促读,读中学说,使这个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

4、关注词语意思的同时,也要关注词语的意境。中段的阅读学懂词语不够,读懂次于背后的意境,它才能读懂它的内涵,朱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模仿各种声音、想象小动物们可能在说些什么,再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又如在理解 “异想天开”一词时,朱老师引导沙雉是怎样异想天开地唱歌的?将词语放在语境中把词语形象化,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感受语言文字的厚度,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5、关注学生练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读。有时常常困惑,学案导学是很理性的,容易忽视语文的人文性,讲课上得枯燥无味,朱老师这堂课却让学生兴趣盎然,我想,落实好了朗读是关键,因为读才能实现导学课堂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结合。整堂课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无论是有滋有味的个别读,还是绘声绘色的齐读,学生在读出语言所传达的思想,读中积累了语言,读中实现了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升华。是的,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只能是人知道,朗读更会使人感受。感受是不可以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就是进行理性的处理。让学生读出来,这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法。

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这堂课,第一课时由于时间不够,对字词的训练还不够落实、对反问句式的体会、内容的概括还不够充分。在第二课时中,教师如何灵活处理学生所汇报的信息、将深入的语言训练点再浓缩一些,以及教师评价语言如何精炼,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结合文本去完整感受、表达等等,相信今天能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指点,让我们的语文学案导学课堂更为有效、更为扎实!谢谢大家!

评课稿 篇4

我觉得一堂体育课的评价应该关注的是教学环节流畅、学生活动积极、重难点突出。其实说到最后最关键的是这节课上完学生到底了解、掌握了多少技术技能。下面说下我们教研组所上的一节教研课。老师在教学中着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课以学生的学、练、思作为教学主线,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和意识。

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学组织层次清晰、重难点突出。

沈老师的组织有条有絮,语言组织简洁明了。在侧向投掷轻物的教学中,先进行了徒手的原地侧向投掷练习,改进了引臂与最后用力动作,随后学生按照动作要求进行尝试行投掷,根据学生投掷的情况,导出了本课掷远的重点:轻物出手的速度和轻物出手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尝试……带问题练习……师生讨论……学生比赛等方式进行练习,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参与的能力。

2.器材选用新颖

本课《原地侧向投掷》课中,老师选用了橡皮筋作为教学器材,并能教学器材一物多用。将器材发挥得淋漓尽致。

3.教学过程收放自如,减少消极时间的出现

队列调动是体育课堂的一大特色,多变的队列变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是考验师生配合的一大难题。这堂课中依次出现了多种队型变换,老师在每一个队型变化之间只用了几个简洁却准确的指示性口令就快速地调动了队伍,整个场面井然有序、收放自如。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相当出色这应该源于日常的教学。

4.寓教于乐

这堂课的辅助教学游戏——趣味跑,以“交通警察”的形式指挥学生进行跑步,通过教学不仅锻炼了跑步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起到了健身和教育双重工效.

5.学生反馈情况良好,基本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建议:

这堂中如果能更好地采用分层次教学,这样对本课的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评课稿 篇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性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你见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 (指名说一说)

2、你们想不想知道晚上的大海是什么样子? (出示大海夜景画面欣赏)你从哪些地方知道是晚上的大海?是呀,在晚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大海睡觉了。

3、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认读海、睡)。大海睡了,我们不要打扰它,应该怎样读?再读题目。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浓厚,初步感受到大海的美。】

二、阅读理解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和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用△画出所有的生字。

2、检查自读情况:

(1)带拼音读字词:大海、睡觉、不闹、抱着、鼾声、那、深夜里、她、明月、背着

(2)卡片检查单个生字。

3、指名读课文。(注重音准)。

4、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小组内互说感受。

(二)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这篇文章共有几句话?你是怎么知道的?

2、你最喜欢哪一句,就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①自己试读。

②指名读(学生读哪一句,就出示哪一句。)

学生评一评: 评音准、是否读出感情;(请提意见的同学示范,并说出理由。教师相机板书)

③教师出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抱着 、 背着 的意思。并组织进行交流、谈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相应的朗读指导。

④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⑤你能表演着读一读吗?喜欢哪一句,就表演读哪一句。(学生表演读;学生评一评)

3、指名读全文。师生评一评。

4、听课文朗读录音,可以小声跟着读。

5、谁能美美地把全文读给大家听一听

【这一环节中,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主动探求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朗读时感情投入,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三)拓展延伸

1、大海妈妈甜甜地睡了,她会梦见什么?(学生回答)

师述:为了使大海妈妈的梦更香更甜,我们人类就应该保护大海,不往大海里倒垃圾、污水,让大海变得更美丽。

3、教师出示有关大海白天的录象资料,引导学生自编白天大海的简单诗句,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朗读自编诗句。

【这一环节中,学生在音乐声中来到了 海边 ,观看了白天大海的景色,随着模仿所学诗文,创作简单的诗句。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培养。】

(四)指导书写

学习 月 、 背 。出示相关电脑课件 月 、 背 字

(1)指名读。

(2)记字形:你怎么记 月 、 背 ?

(3)书空,按笔顺描红。

(4)引导观察 月 、 背 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教师范写。

(6)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并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字

【运用展台展览写得认真的学生的字,树立认真写字的榜样】。

(7)用 月 字说一个词。

三、课后活动

1、拓展延伸我认识的大海。

教师提供有关大海的资料,组织学生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实物等。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通过观察、表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评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创设了夜晚大海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说、议、演,从而提高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其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注意了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评课稿 篇6

七、八岁的孩子一上一年级,就要学习抽象的汉语拼音,是很枯燥乏味的。为了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实践 新课程标准 的要求,在《ao,ou,iu》这节课中,丽娜老师采用了创设情境,时刻关注师生互动等自主、愉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交流,真正体现了 玩中乐,乐中学 的新理念。

以 情趣性、游戏性 为特点,倾心教学情境的设计。如: 变魔术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 ao、ou、iu 的读音时,充分利用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看插图猜读音,尝试读(亲自体验),并以学生当 小老师 为主线,让学生读好3个新的复韵母。在教学复韵母的四声时,老师大胆地采用 先扶后放 的教学方法,在带着学生学完ao的标调后,让学生尝试ou和iu的标调,让学生当 小老师 检查其余学生对韵母的四声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帮互助互学互评的生生交往。

当老师把ao ou iu三个韵母讲完时,提问: 认识了这三个朋友.你们想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们开始讨论并向自己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记住这三个韵母的好方法,可以说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们。你瞧!有的学生为能把自己的好想法清楚的讲给同伴们,别提多激动、多高兴了。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信心,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好地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效果,真可谓一举多得。

在三拼音节教学中,标调后,选音节扩词语进行说话训练,体现了拼音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一特点,也积累了学生的语言。老师结合了iu的四声,把教材有机整合到课中操中,这种有计划的行动,在增强趣味的同时,调节了学生学习的情绪,也巩固了iu的四声。为了进一步巩固 ao、ou、iu 与声母相拼的音节认读,我设计了给韵母找声母朋友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情绪很高涨,思维很开放,这一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凸现了学生主体性,张显了他们的个性,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而动手让学生 做音节 卡片,这一环节学生同样表现出一种饱满的激情,在展示作品时,学生异常兴奋,因为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这节课中,老师始终以 新课改 要求自己,努力创设情境,关注师生互动。

评课稿 篇7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孙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孙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孙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孙老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孙老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平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老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孙老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飞外“鼓励——欣赏”

在孙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孙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评课稿 篇8

《除三害》,这是一篇课外阅读课文,薛老师老师那亲切的语气,自然的教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真的有点让学生亲近,让听课教师觉得自然。下面简单谈谈薛老师的课。

一、导入自然

课前薛老师开门见山,我们的国家是文明古国,流传动人的故事,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三害”,揭示课题。问题生成自然,教师根据课题提问并板书:谁?哪三害?为什么?怎样?结果?然后学生根据以上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的生成很自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在深入教学过程中,薛老师让学生体会虎的猛、龙的恶与周处的霸进行对比,通过学生的想象讨论,形象地感知周处为什么是三害之一,体会“三害不除,百姓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然后紧扣重点句子“周处年轻时,性格暴烈,仗着自己力气大、武气强,横行霸道,欺侮百姓。因此,周处一上街,人们就远远射开他。”读读这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如:周处来到大街上,会怎么做?(吃东西不付钱,卖东西的人周处把他们的东西弄翻)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再理解“远远射开他”体会人们敢怒不敢言的那种畏惧心情。又如:人们认为“周处和恶龙”同归于尽后,奔走相告,个个喜气洋洋。李阿红老师设计了:“说着说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这样设计,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字词扣得准、扣得妙。

三、通过表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薛老师安排了让学生表演的教学环节。先出示句子:有人壮着胆子去找周处,见面就夸他胆子大,功夫好,上山能伏虎,下水能降龙;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然后老师当周处,学生当百姓,模拟课文内容进行相互之间的对话,通过适时引导,如当学生称呼“周处”时薛老师说:“你敢叫我的名字?”等来直观地感知百姓的战战兢兢,周处的盛气凌人。这种情境表演加快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薛老师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轻松”,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听课的老师也听得轻松。整个课堂在愉快的气氛中过去了。

评课稿 篇9

下面我就陈老师上的这节《滥竽充数》谈点个人的感受,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陈老师上的这节课,环节清楚,设计精巧,讲练恰当。她从课题入手,环环相扣,注重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观,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如下一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陈老师上课时语言精练,简洁明了,语速适中,富有启发性和亲和力。比如 大家来读一读好吗? 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共同走进文本,和学生一起学习,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认识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老师对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点拨,逐步地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

三、设计表格,化繁为简。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填写表格,这个教学环节 使学生既理清了的条理,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

四、陈老师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例如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南郭先生逃走以后怎么样了?面对齐宣王,南郭先生是怎么想的?面对齐泯王,南郭先生又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续编故事等,这些问题和环节的设计,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体现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的课堂魅力。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例如,在弄清了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陈老师点拨、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这样的事情。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举出了一些新鲜生动的例子。使学生飞外做人要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做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六、课件的使用,起到了直观形象生动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动画的欣赏,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策略。

总之,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方法适当,手段新颖,匠心独运,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评课稿 篇10

篇一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时,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谈出自己的感受。

对学生的想法,教师予以肯定。

2.那么,作者看到的雪景又是什么样的呢?

师范读诗歌第一小节。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冬日雪天的美丽与安静。

3.深入导入:在如此美丽的下雪的早晨,作者又想到什么呢?

二、初读诗歌,想象意境

1.听教师范读(配乐),初步感受课文,学生小声跟读。

2.师:慢慢地、静静地读一读诗歌,体会雪景的美丽及下雪早晨的安静氛围。找出作者想到的内容。

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试读,学生进行互评。

教师进行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

听同学读课文,评一评,说一说。读第一小节语调轻柔,语速较慢;第二小节读出孩子活泼的语气;第三小节再次轻柔慢读,体现出宁静的下雪的早晨。

4.学生再读,小组内赛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美丽的意境。

三、细细品读,感受意境

1.教师范读2、3节,学生闭上眼睛听这部分课文的朗读,展开丰富想像。

2.师:听了这部分内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出2、3节中小男孩所玩的游戏。

3.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部分,为什么会对这部分印象深刻呢?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感受童年的美好。

4.指导朗读。

师:美好的童年,可爱的伙伴,多美好的回忆啊!你该怎样读2、3小节呢?在小组中试读一下。

5.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生互评,评出全班读得的和进步的同学。

教师以鼓励为主,并引导学生以抑扬顿挫表现情感。

6.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会将“夏天的小男孩”描写得这么惟妙惟肖?

指名学生汇报。

总结:作者在写作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真情实感。

四、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配乐朗读。

2.进行朗诵比赛。

小组内背诵----指名班上朗诵

3.指导背诵方法。

作者先写雪景,然后写了记忆中的小男孩的活动,按这样的顺序来背就会很快的记下来。

4.尝试背诵,并互相展示。

五、模仿课文,创造意境

1.人们常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夏天时想着冬天,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

2.指导学生模仿课文把这些感受写下来。

指导:可以仿照课文先些雪景,再写想起的内容。

3.互相交流,互相评析。

4.交流优秀习作。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将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家长看。

课堂练习:

1.填空练习。

( )的雪 ( )的雪

我想起( ),想起( )。

2.仿写课文。

作业安排:

1.背诵诗歌。

2.将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家长看。

篇二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雪”的诗句。

2、板书课题,谈话引导读好课题。

二、初读诗歌 想象意境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老师朗读这首《下雪的早晨》(配上《初雪》音乐),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听后交流汇报。(预设: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夏天树林里小孩捉知了等情景。)

3、指名分节试读,老师点评、学生互评。

三、走进诗境 感悟诗情

◆◆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那这是一个怎样的下雪的早晨?请你们自由地读读第一小节,在诗歌旁记录你独特的感受。

2、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雪世界?这样的一个早晨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从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中感受到的?请学生交流。(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大雪洁白、环境安静、美丽。)

3、师创设语境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领悟朗读方法。语境①读一、二行(齐读,女生读);语境②读三、四、五行(齐读、男生读);语境③齐读整个第一节。

◆◆ 学习第二小节,想像画面,走近小男孩

1、在这样一个早晨,我想得很远很远,想起那片夏天的树林和树林里的小孩子,那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子?请你们默读第二小节,拿起笔简单地写一写,勾画勾画,画出描述这个孩子的诗句。

语句一:一个小孩,赤着脚,从晨光里走来

①你有这种光着脚在外面到处走来走去的经历吗?

②带着感受,读出这种自由自在。

语句二:他的脸像一朵鲜花,他的嘴发出低低的歌声

①指名读 ②赛读

语句三:他的另一只小手,提了一串绿色的东西——一根很长的狗尾草,结了蚂蚱、金甲虫和蜻蜓。

①他的另一只小手上还提了什么东西?只有这几种小昆虫吗?

②想象小男孩捉这些小虫子时的神态、动作以及捉到后的心情,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

③指导朗读。

2、联系古诗《所见》想象夏天树林里小孩天真活泼玩耍的情境画面。

3、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小孩,齐读句子。

4、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和想像,对这个孩子有了很深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习第三小节,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1.这一切啊,我都记得很清很清,诗人在下雪的早晨,看着飘飞的雪花,他还想起小孩子什么事?请一个同学读。

2.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起夏天的那片树林和夏天的那个小孩?先同桌之间交流,再全班讨论。

3、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再次走进那个小孩子的内心世界,齐读描写小孩的语句。

四、齐读课文 回归整体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美读背诵 抒发情感

1、积累优美语句。

2、以诗歌第一节为例,师引导背诵,感受诗歌的特点。

六、走进意境 自由创作

仿照诗歌第一节写一写。

七、作业(第1题必做,2、3题任选一题)

1、背诵诗歌。

2、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

3、办一份关于雪的手抄报。

评课稿

罗老师上的《下雪的早晨》,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开课新颖,引人入胜

罗老师一开课就结合单元主题,让学生背诵有关“雪”的诗句,再课件出示雪花纷飞的图片,配上轻音乐,并用诗话的语言进行解说,同时让学生朗诵关于雪的其他诗句,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二、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无论是初读感悟,还是听老师范读后谈感受,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外,初读后,让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诗歌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以读为本,读中揣摩体会

新修订的小学教学大纲认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发展语言的最经常的一种重要手段。罗老师在这堂课中借助多种形式,如:默读、个别读、分小组读、齐读……有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初读,有深入领会诗歌意境的细读,也有体会情感后的美读……请学生以多种方式用心地去读,去品,读中感受了语言美和韵律美,读中感悟了诗情,加深了对诗歌的意境和形象理解和体验。

四、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在第1小节中,罗老师启发学生想像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生入境。读第2小节时想像孩子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并想象自己进入夏天的树林会怎么玩耍?激起感情的共鸣,体会孩子的快乐。读第3小节时,请他们想像这个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罗老师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像,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像去演绎诗人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

此外,我认为这堂课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教师的过渡语言设计精妙,让教学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课件制作精美,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尊重个体体验。

当然,这堂课在宁静中还有一份激情,整节课流淌着诗意,真的是很美很美!

评课稿 篇11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语言优美,节奏感强,适合儿童诵读的诗歌,讲的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观赏两岸美丽的风光,如同在画中游。全诗图文并茂,向读者展示了江南美丽、富饶的的风光。应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堂轻松、快乐、童趣的语文课。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提高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制造悬念和问题。

应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创设情境展开教学,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如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应老师引来了人见人爱的小燕子,亲切地说: 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位动物朋友,看,谁来了?(课件出示燕子)它要带我们去美丽的江南旅游。不过,我们得先过一个词语关。 通过词语闯关的游戏,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跟随小燕子欣赏江南美丽的风景 切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当读到 鸟儿唱,鱼儿游 时,又创设情境对话。

师: 鸟儿鸟儿,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地唱起歌来啊?

生: 因为春天到了。

师: 你看到了什么?

生: 我看到了绿绿的大树,青青的小草。

师: 鱼儿鱼儿,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呀?

生: 这里的水很清。

通过情境对话,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自己就是生活在江南的小鸟,小鱼。与文本进行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然、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江南美景。

二、朗读指导,富有层次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

本堂课,应老师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带领学生学习 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 时,渗透了 看图 想象 美读 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读两遍,想象你仿佛听到、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听鸟声,看图画,让学生扮演小鸟,小鱼,说说为什么这么开心?这其实已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当学生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中自然会产生快感。师趁机引导, 生活在这么美的环境里,能不开心吗?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范读,评价,模仿读,齐读,男女赛读)在这朗读过程中,应老师没有进行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而是根据学生的评价,感悟层层引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如指名读后师问: 他把哪两个字读得响一点? ,师范读后问: 你感受到了什么?我的脸部表情是怎样的?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朗读的指导,由停顿到重音再到表情,也学会了倾听。最后汇报朗读时,学生已做到声情并茂,不仅 唱、游 两个重音读得特别强调,而且学生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这节课中应老师本着 以读为本,以境促读 的理念,紧扣文本,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欣赏江南美景的同时,感悟语言,激发情感。

评课稿 篇12

评吴燕芳老师《美丽的小路》

《美丽的小路》以童话的形式讲述了小路从美丽、干净变脏,最后又恢复美丽的过程,告诉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文章图文并茂,人物语言活泼有趣,是一篇非常富有童趣的课文。在听吴燕芳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几点做的非常好:首先,这节课思路清晰,从整体感知到重点感悟,有条有理。复习完词语后,吴老师用一句 “还记得呀先生门前的那条销路吗?”打起了学生记忆的闸门,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引导学生从小动物们的对话里去感受“小路的美丽”,再让学生通过图片、对话感受“小路不见了!”,最后在“小动物怎么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个环节让学生飞外我们从小要保持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道理。一路执教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理。教学过程还抓住了如“兔姑娘‘轻轻地’走”“鹿先生慢慢的’走”这些重点词语感悟读文,培养了理解和欣赏能力。其次,创设情景,调动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课上吴老师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形象化:花花绿绿、鲜花盛开的小路;垃圾遍地,苍蝇飞舞的小路;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朗读课文,心灵受到熏陶。

师:还记得鸭先生门前的那条小路吗?那是一条怎样的小路?

生:一条美丽的小路。

师:让你走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会很舒服!

生:我感觉花儿香香的,美美的!

师:让我们走上这条美丽的小路,谁愿意把心中感受到的这份美丽与大家分享?

吴老师把学生带到了这条美丽的小路上,充分感受小路的美丽,体会小路带给人们的惬意。走过小路,学生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闻到了花香,听到了清脆的鸟鸣,甚至就像真的踏在了小路上。他们尽情说着自己的所见,这样的感受是在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实现的。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从课上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很浓,在阅读时全身心投入。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再次,表演朗读,丰富情感。《美丽的小路》它通过童话的形式,形象生动地把“爱护环境”的道理蕴涵其中。针对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好表演的特点,以情感为纽带,在学生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吴老师巧妙地组织分角色表演读,促进课文理解,使课堂充满童趣。学生在读故事中,体会到了表演的乐趣。通过提示加上表情,配上动作,辅以象声词,使学生即使在读较长内容时,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并会乐此不疲。

在整个阅读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促进者、调控者的身份出现,不断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xl码适合多高体重多重的人?男士XL码适合人群∶身高范围:175-180cm;体重范围:65-75公斤;如果是标准身材,建议身高175cm,体重70公斤的人穿比较合身。女士XL码适合人群∶身高范围:164-167cm ;体重范围:56-62公斤;如果是标准身材,建议身高165cm,体重55公斤的人穿比较合身。)趣,采用自主读、个别读、表演读、评析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用语感联结了学生的感觉、感官和情感,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了教师的范读。“皱起了眉头”、“捂住了鼻子”、“一拍脑袋”等贴切、生动自然的表演,把单调枯燥的言语配上动画,让学生配上动作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还符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劲头。最后,扩展文本,训练说话。“美丽的小路如何不见了?”课文用一句话交待:“可是过了不久,小路上堆积了许多垃圾,苍蝇在小路上嗡嗡地飞来飞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吴老师让学生借助文本大胆展开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此刻的小路怎么样。学生在想象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此时教师出示变脏的小路,只见垃圾遍地,苍蝇飞舞,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走在垃圾路上,再次让学生谈失去美的感受,饭菜的酸臭味,纸屑水果皮等让蝴蝶看不见花朵的美丽,蜜蜂闻不到花儿的香味,纷纷飞走了,苍蝇在上面飞来飞去。此时的课文朗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学生以惊奇、气愤、着急、失望的语气读出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整个教学过程中,吴老师侧重了课文的几句对话的教学,结合图画观察,个性化、多样化朗读,一步一步下来,非常扎实,让学生从文本的情感升华到自身的情感。

评课稿 篇13

在领雁工程英语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听了诸亚梅老师的pep7 unit6 part a一课。

面对高年级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广了,理应更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了,也更容易操作对话了,可是很多英语课堂上学生变得“静”了许多。然而诸老师把课变生活化了,学生上课更有激情了。

因为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而我们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感受,谈体验,大胆探求,畅所欲言,使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学英语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语言学习,而是有血有肉,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具体形象的活动。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让英语贴近生活

诸老师通过“医生”与“病人”这一组人物形象,再现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疼痛的病症,这样的学习更有意义,贴近生活实际;再让学生演演医生和病人,在这样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解放了学生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便有了自己思维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课堂由过去“死”的课堂转变成为“ 活”的课堂,由过去“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由过去“教”的课堂转变成为“学”的课堂,因此,学生在做对话表演时都能流利地和自己的同伴进行对话。

二、教材设计的创造性和有效性

小学英语pep教材本身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一幅幅插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一篇篇文字短小精悍,极富文化底蕴。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诸老师所创设的课堂强调和突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激励、启发和分享,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和途径,通过学生摘取树叶为争竞口,将活跃课堂气氛和获得知识贯穿起整个课堂,并以各种情景的再现为契机,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到了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实际的语言情景。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收集生活中的英语,把他们带进课堂,为教学服务,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更有收获的价值。

课堂就是生活的浓缩,因为语言来源于生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学英语、用英语、延伸英语、发展英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将为着有效课堂而不懈努力。

评课稿 篇14

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赵艳老师执教的《这儿真好》一课,我感到十分荣幸。星期二上午第三节课,汪老师以那亲切,自然、端庄、大方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严谨的课堂结构,严密清晰的教学思路带领着学生们学习了这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跟着小熊一起种树找朋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说通过小熊的努力使荒岛变成 漫山遍野、绿叶成荫 的小岛,变成 这儿真好 的话,那么, 我觉得通过赵老师的努力,赵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感受就是 这节语文课上得真好 。

真正的语文课要体现 实与活 , 实 就是要让自己的语文课实实在在,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使学生学有所得,真的能在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活 就是要讲求教学的艺术性,生动地教学,教师目中有 人 ,课上师生互动,让语文教学深入人心,润物无声:教师在课堂上因学而导,神采飞扬,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其乐融融。 赵老师这一课追寻和实践着语文课堂教学的 实 与 活 。

在初读感悟阶段,赵老师在检查学生理解 有哪些动物觉得这儿真好? 没有停留于教学生简单回答书本中提到的小动物就行了,而是引导学生补充文本以外的小动物,为后面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小岛上生活的幸福做好铺垫,这些拓展训练艺术地融合在生动的场景之中,真使别具匠心。

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 漫山遍野、绿树成荫 的环节,汪老师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根据学生对 漫山遍野、绿树成荫 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岛上漫山遍野的树木,给学生以直观;然后,又通过动作表演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儿真好》的教学,让我感受到赵老师是一位深受孩子喜欢的老师,赵老师的激情,赵老师的语言,赵老师的眼神、姿态、等等,处处让我们感受到她深度动机中的童心,高雅气质中的童趣,华美织体中的童真。儿童使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中,赵老师根据儿童认知的特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有效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赵老师在一开始就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带入 荒无人烟 的小岛,随着 小熊、云朵、绿树、一大片树林 的逐步呈现,学生也逐渐进入所设之境,同小熊一起从 孤零零 到 动手美化小岛 ,最终吸引来各种小动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之中。正是这种能够开放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地呈现。也体现了赵老师 儿童底色 的教学风格。

教学中赵老师还设计了角色体验,在小熊栽树这一教学环节中,赵老师创设 美化小岛 这一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促使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陆续上台在黑板上的小岛上画出自己的设想,这样学生自由、主动地投入了学习,生生互动,优势互补,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在最后这儿真好的教学环节中,汪老师创设了 快乐生活 这一情景,让孩子上台前随着《春天在哪里》这一欢快的乐曲,载歌载舞,体验小动物们在岛上的快乐生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开发心灵的智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理解了 这儿真好! 的含义。学生在充分的言语实践中 零距离 体验作者的体验,体验文中人物的体验享受着代人言说的快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用情去雕琢每一个细节,展现一种独特的生命智慧。汪老师不仅以充满 儿童底色 的教学风格巧妙地预设了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教学情境,更是她敏锐地洞察力,恰当而极富鼓励的评价语展现出足够的智慧,让整个课堂得以如此灵动,让所有孩子富有生机。

有效 是近年教育教学研究的聚焦点。看待课堂是否有效,就是要看通过教学全体学生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今天的课堂上,从孩子们的张张笑脸,可以看出他们主体地位的彰显,身心的愉悦。从孩子们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语文素养的积蓄,看出他们对文本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还承载着一个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明白告诉我们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中,汪老师并没有刻意地去说教,而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的语文活动,融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活动中,思想教育水到渠成,正所谓是 润物细无声 。

要是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只是王老师在指导孩子书写 象 这个生字时,字写得小了一点,看得不是太清楚。

评课稿 篇15

课文片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教师范读课文,配以鲜艳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师:同学们听得都入迷了,你们自己来练习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音。

(学生自由地朗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注意读连贯了。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哪里读得好,哪里需要改进。

(学生个别朗读,学生相互评议)

指导朗读,启发感悟

师:(出示“蓝天白云”图)看,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多美啊!谁来读第一行诗句?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你见过什么样的白云?

生:我见过像棉花一样的白云。

师:(出示生字词“白云”)那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白云。(声音轻柔)

师:这“白云”真像棉花般轻柔。

师: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白云?

生:我见过像羊一样的白云。

师:那你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白云。(温柔地读)

师:这“羊”真温柔!谁连起来读读这一行诗?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看,小鸟在树林里多么快乐!用书上哪行诗来表现的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树林是小鸟的家。(语调轻快)

师:(出示“小河鱼儿”图)看,来了一群鱼!这群鱼儿可能在做什么呢?

生:它们排队出来玩呢!

生:它们在捉迷藏呢!

师:(出示“鱼儿”一词)谁来读这个词?

生:鱼儿。

师:这个词要读得很轻快,仿佛看见鱼儿在快活地游涞游去!

师:谁来一边做做鱼儿游水的动作,一边读读这行诗。

生:(边做动作边读)小河是鱼儿的家。

师:(出示“种子破土而出、发芽”图)看,种子在温暖的泥土里得到养料,发芽了!谁来读读课文里的诗句?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出示“泥土、种子”的词语卡片)谁来读读这些词语。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行诗?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练习朗读前四行诗句。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学生个别朗读)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我们小朋友共同的家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生: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师:是啊!祖国就象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象花园里的花朵,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成长。你们喜欢这个家吗?(学生:喜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全文。

熟读成诵,尝试迁移

师: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想想看,还有什么是什么的家呢?除了图上的内容,还可以自己想。

生:夜晚是星星的家。

生:文具盒是铅笔的家。

生:大海是船儿的家。

生:地球是人类的家。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你们刚才的诗句连起来,就成了一首新的小诗了。祝贺你们,小诗人!来,我们把他们连起来读一读。

(学生得意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句。)

评析:

胡老师充分钻研了教材,把握住了这课的重、难点。课文里的“家”既是课题,又是文眼,还是一个笔画较繁、含义深远的生字。这样的识字教学将音、形、意、象结合起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朗读全文,使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然后“图文并茂,精读感悟,品读入情,熟读迁移”,用孩子熟悉的自然画面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相应诗句的联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起学生积极强烈的情感。教师再通过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的评点语言,将学生对词句的感悟与朗读有机融为一体,“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就在这鲜明的形象意会中,在这琅琅上口的语感潜咏中,孩子心领神会了“家”的深刻又最朴素的内涵,要不然孩子心里怎会流淌出这样的诗句:“夜晚是星星的家,太空是星球的家”……甚至“地球是人类的家”?就在这样的朗读、吟诵中,学生鲜明地感知形象、体验情感和内化语言,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评课稿 篇16

小学语文第六册《爱迪生》评课稿

教学本课时,既要注意抓住爱迪生不怕危险顽强实验和不顾劳累连续工作这两个重点,还要从创造性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让学生飞外:科学家的成长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爱迪生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外,还依靠他良好的个性(如兴趣、毅力)以及认真的观察和实践。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引导学生体会:“小时候”与“大发明家”之间是相通的道理。教学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一、抓住中心,激发兴趣

一开始,教师就紧扣中心,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电灯、电影、留声机是谁发明的吗?他是怎样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的?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再回答课后作业第1题。这样提出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揭示联系,认识事物

首先揭示第一、二段爱迪生“家里穷”与“热爱科学”、“做各种有趣的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划出前后有联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兴趣是激发发明创造的动力因素。爱迪生因为从小热爱科学,由爱好而产生兴趣,促使他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书报和化学药品,“从垃圾堆里拣来一些瓶子罐子”,做实验的用具。没有实验的地方,甚至在火车上“占用一个角落”。兴趣又促使他“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兴趣——实践,这是创造的开端,他虽没有被人理解实验的价值,但对发明者本身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接着,揭示第三段爱迪生在做科学实验中受到沉重打击,“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与第四段爱迪生“还是顽强地做实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成长道路既曲折又漫长。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①爱迪生受到打击,心情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痛苦难受,他好容易搞到的做实验用的东西全被扔掉了。)

②爱迪生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没有动摇热爱科学的决心。他“省吃俭用”,又“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硫酸烧毁他的衣服,硝酸差一点弄瞎他的眼睛,他也没有退缩,顽强地进行实验。)

③“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重新”是什么意思?

最后,揭示第五段“试制电灯”与“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一千多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爱迪生这种不分白天黑夜苦干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使他终于取得了成功。

三、解决疑难,树立志向

教师可运用类比扩展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小时候”与“后来”之间的辩证关系。①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爱迪生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与小时候热爱科学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②你现在与爱迪生小时候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使学生意识到:爱迪生是个出生在穷苦家庭的普通孩子,小时候的条件、生活环境不如我们优越,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发明家,是他自己刻苦钻研的结果。我们现在努力学习,搞好小科学、小发明实验,将来完全能像爱迪生一样,为人类多作贡献。

评课稿 篇17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89

顾玉华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通过描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美好品质,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殷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和所体现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教学成为多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

一、“情感的课堂”——可贵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那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上,殷老师试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品悟,通过感受文中描绘的美好意境理解课文,感悟小露珠外表美、心灵更美的品质,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课上,老师用充满激情的、饱满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通过读好“闪亮”“透明”“圆润”来感受小露珠美,通过读好“光彩熠熠”“生机勃勃”“笑盈盈”等词语来感受它的心灵美,从而产生对小露珠的喜爱。

二、“感悟的课堂”——充分的语言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

力。”而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主战场。这节课上,殷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读的训练、评读的安排、想象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充分地、准确地感知文本、感悟语言。我们看到,朗读训练也好,想象训练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语言的形式,学生读得投入、说得动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

三、“对话的课堂”——充分的言语交际

“阅读是一种对话”,在本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对学习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老师和学生在这节课中以谈话式的语言,进行了一次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扮演活泼的小青蛙、可爱的小蟋蟀、漂亮的小蝴蝶与小露珠进行对话,想象自己就是被小露珠滋润的一种植物,来夸夸自己的美貌。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主动参与、乐于交流、飞外倾听,勇于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殷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小露珠的美丽,去感受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与小露珠进行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爬”“蹦”“落”三个动词的理解,殷老师忽略了。这里教师可以故意设置小小的陷阱,让学生从读中发现这些动词错位了,通过比较飞外词语运用要准确。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经纶)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推荐阅读:评课稿(精选15篇)评课稿评课稿
父亲和鸟说课稿(精选8篇)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9课《父亲和鸟》。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四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一、首先我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父亲和鸟》是第七单元第四篇课文。...

我是什么说课稿(精选6篇)

【说理念】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

手捧花盆的孩子说课稿(通用2篇)

一、说教材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述的是国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子到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成为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故事悬念迭生,引人入胜。...

地球爷爷的手说课稿(精选14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小学语文说课稿《竹影》(精选14篇)

《竹影》小学语文说课稿1、教材分析:《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乌鸦喝水》说课稿范文(通用12篇)

一、教材分析《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满盈童趣的课文,恒久以来便是小学低段语文的必选篇目,很得当学生阅读。...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1. 教材位置《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组共有五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五篇课文分别是《识字7》《“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本单...

关于棉鞋里的阳光优秀说课稿(精选2篇)

《棉鞋里的阳光》说课稿一、 教材简说我执教的《棉鞋里的阳光》选自 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编排的五篇课文,以专用家庭温暖为主题知识组织教材,教育学生关爱家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使学生飞外要尊敬长辈、敬爱父母等道理。...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说课稿范文(精选16篇)

一、说教学目的(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感觉乡亲们冷静无闻、无私奉献的精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熏染、熏陶。(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习惯。...

小学说课稿范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