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山行》教案(精选21篇)

  • 教案
  • 2024-05-21 18:50
  • admin

《山行》教案(精选21篇)

《山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学反思】:

《山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 看到了那些景物 抒发了什么情感 )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 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山行》教案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 优等生能通过学法自学古诗,能创意地表达古诗内

容,富有想象能力。

中等生能抓住重点词,了解古诗学习的方法。

差等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能基本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投影幻灯片、音乐磁带。

生:准备两首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观看录像《山行》,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 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

让学生背出一两首杜牧写的诗。谈谈对杜牧的了解,通过飞外网,翻找资料,请a级生总结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

二、新授

1、初读古诗,回顾学法。

1、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通过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等手段,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请b级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a级生补充点评。

总结出拆散、释词、理顺、连贯。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飞外网、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3、汇报学习过程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学习古诗的过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3)请b级生说出文中的重点词“坐”、“于”、“霜”、“寒”、“生”的意思,请a级生说出“斜”、“生”、“寒”、“霜”这些词的用法好在哪里。

(4)请a、b、c级生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要求a级生有创意地表达古诗内容,b级生能准确理解并表达无误,c级生能在a级生帮助下基本理解古诗内容。

三、赏意境

请学生看黑板上的简笔画,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

1、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

1、先请c级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例:我觉得高山美;我觉得石径美;我觉得傍晚的枫树林美。再让b级生说出怎样的高山、石径、白云、枫树美?把这些景物写具体,最后请a级生创意地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2、加以配乐,古诗意境,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四、诵读

1、指导朗读

要读出节奏美

1、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b级生读,a级生评,再请a级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吟唱

2、请a级生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五、总结

不管是描写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其中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班齐读《山行》,情感升华至高潮。

板书: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教案 篇4

一、课 题:山行

二、教材简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诗人能于一般文人为之伤感叹息的萧瑟秋景中,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枫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颇有一种独得之乐。这是一首秋的赞歌,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 坐 的意思。

3、通过学法引导,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验诗人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法引导,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的意境美,体验诗人抒发的情感。

五、设计理念:

1、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球心。着力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以教材提供的古诗为球面。以《山行》为载体,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安排同是写秋的《渔家傲》进行比较阅读,丰富学生的视野。

3、以语言训练为球体。通过对 远上、寒山、坐、红于 等词意和四句诗意的体会,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技能,并丰富母语积累。

4、以掌握学习古诗方法为经线。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自我探究,自我赏析,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以加强学生诵读训练为纬线。通过五遍阅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达到背诵的程度。在诵读中理解意思,在诵读中想象意境,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六、设计思路: 五步五读 ,即整节课按导入新课、复习学法、学习古诗、课堂小结、课后练习五个步骤进行,其中在学习古诗中进行五遍阅读,即试读古诗,了解诗人;自读古诗,读通诗句;熟读古诗,理解意思;诵读古诗,体会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七、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板书课题:山行

第二步:复习学法 以前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在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小黑板

五遍读诗法:

①试读古诗,了解诗人;

②自读古诗,读通诗句;

③熟读古诗,理解意思;

④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⑤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第三步:学习古诗

㈠试读古诗,了解诗人;

1、学生尝试阅读,思考:

①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说说读后给你留下一个怎样的初步印象。

②你知道杜牧这个人吗?

2、师生交流。

①解题: 山行 就是在山上行走。

②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㈡自读古诗,读通诗句;

1、再次阅读,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通过看生字表、飞外网或同学交流等方式,扫清读诗障碍。

3、指名读古诗,师生适时正音。

4、齐读。

㈢熟读古诗,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划出不懂的字词或不太明白的诗句。

2、按小组通过 查、换、比、顺 等方式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小黑板:

理解古诗词意的方法

查:飞外网、查词典、查资料。

换:用同义词替换。

比:用相近的词语比较,得出诗中原词的意思。

顺:联系词的前后用词,得出诗中原词的意思。

3、按小组通过 连、调、补、变 等方式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小黑板:

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

连:将每句诗中各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句诗的意思,将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调:将古诗中词序或名序颠倒的调整过来。

补:补充古诗句中缺省的成分,得到完整的意思。

变:对不可直译的诗意采用变式处理,通过意译得到作者想表达的含意。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

重点词意: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 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诗意: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㈣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体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师生交流。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观察插图,体会意境。有条件的可通过多媒体再现场景,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4、听教师示范诵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开展诵读比赛。

读出 远上 强音, 石径 次强, 白云 强音, 有 次强, 枫林晚 强音, 二月花 弱音。

6、有会背诵的吗?开展背诵比赛。

㈤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1、再通读全诗,这首诗有哪些令你感觉好的地方?

2、师生交流。

第四步: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2、师生交流。

3、你还知道哪些写秋景的古诗?

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 塞下 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 异 , 异 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渔家傲》感情基调为 悲壮 。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第五步:课后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山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

2. 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秋是一首歌,秋是一幅画。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咏秋天,赞叹秋景,描绘秋色。唐代诗人杜牧漫步山间,写下了入目之秋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迷人的山林秋色图。品读诗歌,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的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诗人紧扣诗题,先写山行途中远望所见、仰望所见: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出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远景图,意境高远,幽深寂静的景色之中露出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了山行途中停车的原因:夕阳晚照下的枫林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来,那霜染的枫叶红艳艳的,简直胜过二月的春花,集中笔力写出了这幅图画的静景。诗人以细致的观察、绚丽的色彩、流畅的语言,描绘出了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秋色,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建议1课时完成。

* 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斜: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这里的“斜”,为了押韵,可读作。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过深秋寒霜之后变成红色。

* 诗句的意思:一条石板小路蜿蜒伸向山头,在生出白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行路的人被傍晚枫林吸引而停下车来。那经霜打的枫叶在夕阳的晚照下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

* 可以看图说出景物,抓住“白”、“红”让学生感受颜色的对比美。

图文结合、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秋天枫林的迷人之美。诵读时要注意诗的韵律。

* 课后第1题:“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在读的时候尽情倾诉自己对诗的感受,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做动作表演。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课后第2题:首先,理解带点词的意思,然后,借助课文插图(或投影、课件)引起学生的想象,教师应适当描述诗中的情景。指导朗读时,再次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揣摩此时诗人的内心情感。学完诗歌后,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来到这里,除了做诗,你还会做些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课文链接”提供的是描写秋天枫叶的句子。可让学生阅读想象,既扩展了对枫林的感受,又欣赏了关于秋的描写。

教学设计参考

一、看图引入,整体感知

1. (出示挂图)图上都有些什么景物?你能看出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2. 板书课题,读题。

3. 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杜牧在山中行走,途中所看到的景色。

4. 范读全诗,学生感知诗歌内容。

二、自读自悟,了解大意

1. 自己试读课文,读通诗句。

2. 抽读,检查。

3.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4. 同桌互相读读,讲讲。

5. 讨论不明白的地方,疏通大致意思。

6. 再读全文,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 让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指导读好节奏。

3. 教师配乐,学生随音乐朗诵诗歌。

4.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5. 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朗诵。

6. 练习背诵。

四、探究学习,扩展知识

1. 如果你来到这个地方,你想做些什么?

2. 你了解作者杜牧吗?你还知道他哪些诗?请推荐给同学们背一背。

(李娟)

参考资料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有《樊川集》传世。他的《清明》、《江南春》都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诵读的诗。

《清明》主要写了清明节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而且还要急着赶路,加之又遇上细雨连绵,到处迷迷蒙蒙,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伤感悲愁。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春》主要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并借景凭吊了历史,发出了无限感慨。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构图和谐,抒情自然。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目标预设: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小组内讨论交流。

6、师生交流: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7、教师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4、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霜叶

情: 热爱自然

《山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 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寒冷的深秋到来时,在山林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画面呢?请看:(画面以行书诗文为前景,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感受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图片,思考:诗文大致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想从这首诗中读懂什么?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理解词义句意,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尝试学习,“扶放”结合

1、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行,想想,主要写的什么?读后指名回答。

2、“远上”、“斜”、“寒山”这几个词告诉了我们山的什么特点?(先飞外网)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简单画下来。(师展示画得正确的作品)你能在他们的画上找出“远上”、“斜”、“寒山”吗?

4、指导串讲句意:出示训练: 望去,一条 小路 地在 上延伸。 (板书:远上寒山)

5、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行诗文的步骤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小结: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图,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书:白云生处)

8、小结:诗人站在山脚,远远望到山林是什么样子?指名回答,板书:远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还会有些什么呢?激发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齐在读中品味这山林的美景吧!学生诵读。

10、看到这样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呢?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理解三四行。分小组汇报结果。根据汇报板书(停车、霜叶),(近景壮美)

11、反复诵读全诗

12、学生串讲全诗含义。

二、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这首古诗词句精辟,让人回味,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这些次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2、 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书:热爱大自然)

三、 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四、 布置作业

1、我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诗

3、思考:根据本课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首古诗

《山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山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1.会认课后一个生字 径 。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反复吟诵中,感受深秋山林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 径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生字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

1.同学们,秋天来了,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秋天的山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师播放课件:秋天景致的画面,背景音乐:古筝曲。)

2.(师结合画面描述诗意。)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傍晚时分,山中的枫树林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那火红火红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艳丽。唐代诗人杜牧欣赏着这迷人的景色,久久不肯离去,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山行》。

3.师范读古诗。

二、自读古诗,认读生字。

1.你们想读吗?自己读读看吧,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

2.出示生字卡: 径 ,指名读,齐读。

3.出示生词卡,读准字音。

山行、寒山、停车、霜叶、石径斜、枫林晚

4.同位互读古诗,互相正音。

5.指名朗读古诗,集体正音。

三、借助画面,感悟诗意。

1.让我们再次走进深秋的山林,去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景色吧!

⑴(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的图、文。)谁来说说看到了什么?

⑵是啊,深秋时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多美的景色啊!请同学们结合画面,再自由朗读一、二行诗句。

⑶请学生读,师生点评,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与情感。

⑷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互评,齐读。

2.(师出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图、文),请大家分四人小组一起学习,说说看到了什么。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呢?

⑴生分小组交流画面上的景象,自主尝试朗读3、4句诗。师巡视指导。

⑵采用多种方式朗读(指名读、师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在诵读中感悟诗意。

3.同学们读得真美啊!老师也被这迷人的景色

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想来读一读这首古诗了。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师配乐诵读古诗。)

4.你们也想配上音乐读一读吗?(生配乐自己练读古诗。)

5.指名配乐诵读古诗,学生点评。

四、熟读古诗,练习背诵。

1.弯弯的山路,隐隐约约的人家,飘浮的白云,火红的枫叶,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秋景图啊!你们想把它记在心里吗?就让我们在小组里练习背诵它吧!

2.生分小组自主背诵古诗。

3.检查反馈,指名背诵,齐背。

《山行》教案 篇10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山行》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课后2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吟诵诗歌并能背诵。

2、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意思,继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3、理解(属木的字有哪些?属木的字有九,干,月,本,朵,杖,居,柏,桉,梓,棒,扩,轨,过,玑,芨等。)古诗中诗眼 爱 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喜爱枫叶,喜爱秋,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出示词语练习:秋天

小朋友们,看到这个词语,它留给你什么印象?(金色的、火红的、迷人的、凉爽的 )

2、秋天瓜果飘香,农田里金光灿灿,多美的季节啊!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个季节吗?

唐代的诗人杜牧也喜爱秋天,(图)这就是晚唐的诗人杜牧,我们还会背他的诗《清明》呢!他和李商隐并称为 小李杜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古诗《山行》。(图)

山行是什么意思呢?(在山中行走)是谁在山中行走呢?(杜牧在山中行走)

学习古诗之前,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每一片枫叶后面都有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会读嘛?(径,霜)

学习写字。径是我们这节课的生字,径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偏旁部首是双人旁。霜是上下结构,上扁下宽,是雨字头。 (教师临写,学生描红)(课件:生字词)

还有谁来读一读? 寒山、石径斜、白云、霜叶、枫林

讲到白云时告诉学生:云是地面的水蒸气蒸发上升,聚集在空中所形成的。

枫叶在被霜打过之后,叶子当中的花青素会大量的形成,以帮助叶子抵御寒冷的气候。

3、读完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你们能把古诗读得更流利。(出示古诗)

(1)一句一句地读,(2)读整首诗。(要求: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3)齐读。

4、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听一听老师的朗读,注意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有节奏,有停顿。)

5、你们的耳朵真灵敏,古人把我们所说的朗读诗歌叫 吟诗 ,吟诗就要吟出节奏,吟出韵味。你们愿意试试看吗?(强调音停而气不断)(评价:有点古人的味道了)

(二)、解释词句

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吟诗的第一步:吟节奏。那么诗人在山中行走的时候到底看到些什么,又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步伐一起去山中走一走吧!

1

1、诗人坐着他的小马车走进了一片山林中,你能从第一句中找到诗人走的路是什么路吗?(石头铺的路,石径)

2、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图,手示图)(弯弯曲曲的)这石头小路除了弯弯曲曲的,还有什么特点呢?(向上延伸的)诗中哪个词告诉你小路向上延伸的?(远上)

3、诗人就坐着他的小车,在这弯弯曲曲向上延伸的小路上行走着,边走边看着外面的景色,他看到了什么?(寒山)

4、这山为什么被诗人称为寒山呢? (1、深秋季节气温低,冷;2、感觉上:树叶往下落,枝条光秃秃的)

5、是呀,你瞧这深秋的山林里,没有苍翠的树木,没有嫩绿的小草,植物都凋谢了,天气也让人感到了丝丝的寒意,你能读好这句吗?读出寒山的感觉。(指名读)

6、深秋的山林里凉风习习,寒意逼人,树上只有光秃秃的的枝丫,一片凄凉,我们一起来读读秋天的 寒 。

7、小朋友,我们刚刚学习了词语的意思。(板书:说词意)

8、老师告诉你,古人作诗的时候为了要诗句押韵,常常会把语序颠倒,那么我们在解释的时候就要把语序顺一顺。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意思的第二步,叫顺语句。(板书) 老师现在告诉你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寒山斜石径远上,你能试着解释这句吗?(深秋时节的山林里,一条弯弯曲曲石头铺的小路向远处延伸着。)

2

1、诗人顺着这条石头小路继续向上走着,抬头一看,看到了什么?(图)

2、读一读第二句,哪些词你懂了?那些词是你不懂的? 先说一说你看懂的词。(白云,人家:住户,住家) 不懂的呢?(生)

3、老师在字典上查到 生 有这些意思:出生、产生、活、不熟的。你来选一选会是哪个意思呢?

4、是的,白云产生之后就聚集在一起,随着风而飘动,远远看着它们一团团在山峰的周围围绕着不断的向上升腾,就如仙境般朦胧优美。而这些住户就住在这白云缭绕的仙境中,逍遥自在,无忧无虑,谁能读好它?(你能把我们带入那如诗如画的仙境吗? 老师觉得你真像神仙一样逍遥 谁还想领我们到仙境中走一走?)齐读。

5、看句子,你能解释吗?想一想,语序需要调整吗? 那就直接解释。

6、诗人在这丝丝寒意的山林中发现了如梦境一般的仙境,心情悠然而舒适,谁能吟好这两句?(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3-4

1、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眼看傍晚了,心想着得赶紧找找晚上借宿的地方呀,瞧瞧山上那白云缭绕着的农家应该是可以收留他的,于是加紧步伐朝着山上走去。只在此时他突然大叫 停车停车 !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吗?自读第三句。先找一找哪个字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坐:因为)现在请你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停下车?

3、小朋友,你有没有发现,你在解释的时候有些语序发生变化了?是怎么变的?(停车坐晚枫林 坐晚枫林停车)谁能连起来解释这句话?

4、诗人停下车来欣赏这傍晚时分的枫林,看一看第四句,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句话呢?回忆老师教你的首先要解释字词,第二要看看语序,第三再解释句子。

5、学生讨论,向老师汇报成果。(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于:比 还 二月花:春天的花)(语序:霜叶于二月花红)

6、那么这枫叶在诗人的眼里为什么会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还要美呢?

(1、 自然的现象,2、霞光照耀:诗人更爱这傍晚时分的枫林,3、整片,满山的枫林)

7、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诗人开始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吗?(寒山)

那么现在呢?你瞧满山遍野的枫林在晚霞的照耀下映得如此的红艳,整座山像是一团团的火球在燃烧一样,那是多么壮丽的景象呀!你能读好这两句吗?

指导:和前面的丝丝凉意比起来,这里还冷吗?在寒意的秋天里找到了火样的热烈,有激情的读好这两句。

8、小朋友们,诗人从开始看见住家住在仙境中的悠然自得的心情一下子爱上了这激情四溢的枫林,你能读好这首诗吗?让我们听出你对枫林的喜爱。

三、感悟升华

1、学到这里,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强烈喜爱枫叶的字是哪个?(爱)

是的,这就是 诗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是的眼睛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这个字就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也是对大自然的喜爱。让我们带着这份热情,这份爱读好这首诗。

《山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3、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简介杜牧)(课件: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是位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我们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独有钟情,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回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领会,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这位诗人就是──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问──同学,……回答正确的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⑴ 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 石径。

① 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 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⑵ 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 人家

① “生”是什么意思?

② 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⑶ 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⑷ “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写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 “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⑵ “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你和杜爷爷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你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⑶ 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⑷ 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叶子一般都是怎样的?可我们的枫叶呢?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饶,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四、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山行》教案 篇13

1.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山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二句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3.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驶入山中,沿途景色迷人,而傍晚枫林胜景更令诗人留恋。原本透红的枫叶,镀上夕照的光辉,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这两句诗笔调清新、流畅。上句出语并不奇特,却能唤起读者的注意:诗人为什么停车?何以为“枫林晚”动情?这就为下句写景作了铺垫。下句用“红于”二字把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含蕴丰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荡涤了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于”,说比“二月花”还要红。不说其究竟更浓烈到什么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说:“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二月花”不管开得多么繁盛,也不会比叶多。枫树则每片叶子都是它火红的“花”,是通体皆红,何况还是整片火红的“枫林”,又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议论。说“红如”只是在外表上赋予“霜叶”以春花的色彩;“红于”则强调了“霜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审美观的形象表现,因之而耐人寻味。

(摘自陈定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山行》教案 篇14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92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二

江北中心小学 乐碧云

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卡片。

1、师:昨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诗人杜牧的资料,并且动手做了一张资料卡片,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资料卡片后,师小结:现在除了教科书,还有其他许多途径能帮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在做资料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创造性地选择,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写的一首很有名的写景古诗《山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谁想来读一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个别朗读。

正音:斜(xiá)

师讲解关于古音的知识:我们知道,古诗讲究韵律,诗句中末尾一个字韵脚相同,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所以这里可按古音念xiá。

4、学生齐读这句诗,再齐读整首诗。

三、理解诗意

1、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同学们能借助课文的注释及查找的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现在我们就用掌握的这种本领学习这首诗,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老师同学是不是能帮助你解决?可以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2、 学生合作学习。

( 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学懂诗句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能力学习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长补短,在合作中享受快乐,获得提高)

3、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a、 理解“坐”的意思。(因为)

b、 引导学生质疑,“白云生处”的“生”和“深”进行比较。

课件播放白云升腾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齐读这句诗。

c、“停车坐爱枫林晚”

师问:对这个晚字你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说说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课件出示爱晚亭图片,边讲解:老师也搜集到了关于“晚”字的另一种解释。话说湖南长沙又个名胜叫岳麓山,山上有个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泽东主席到那里游玩,只见山前山后,山上山下,枫林就像火烧一样让人陶醉。毛主席看到这种景象,想起杜牧的这两句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给这座亭子取名为“爱晚亭”。从这个意义上讲,“晚”字可以理解为深秋的意思。不过在古诗词鉴赏中,关于这个晚字的解释,至今学者专家还存在着分歧,还有人认为是时间长的意思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继续调查研究,做一个小小的研究者。

齐读这两句诗。

4、 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 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它让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学生自由朗读,想象描述。

3、 师: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 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五、体会情感

1、 师: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的读懂一首诗。

2、 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 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4、 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营造出那种台阶似的情绪场,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六、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借助工具书及查阅的资料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望洞庭》和《江畔独

步寻花》,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使学到的方法得以迁移运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1、 汇报学习成果。

2、 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 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

体会情感

七、课外链接

1、 推荐杜牧诗文阅读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过华清池绝句》

《登乐游原》

《长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搜集与秋天有关的诗文。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经纶)地址 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

《山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教学重点】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在读中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枫树叶卡片、一枝铅笔、写有古诗的白板纸。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呀?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唐朝啊,有一位大诗人,名叫杜牧,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丽的景色。有一天呢,他坐在车里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几处人家呢!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真美极了,它的颜色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团燃烧的烈火,实在是太迷人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并且还高兴地写了一首诗呢!诗的名字就叫《山行》,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古诗

1、你们想听老师配上音乐来读一读这首诗吗?

2、诗人杜牧只用了28个字,就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全写下来了,景美诗更美!你们想读一读吗?跟着老师一行一行来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三、学习生字、诵读古诗

1、学习古诗第一行:

⑴ 这首诗呀,老师还给它配上了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在这幅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⑵ 我们看,这正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呢?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还有红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山上还有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方伸展着。多美呀!那你们知道这幅画面说的是我们诗中的哪一行吗?

⑶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行诗。

⑷ 学习生字 远 :

① 眼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上学期学过一首诗就叫《画》,还记得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老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 远 字字卡。)

② 远 字在这里也是指远近的意思,它是什么结构的字呢?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③ 还有哪些生字是 辶 ?

④ 我们再来读一读带有 远 字的那一行诗。

⑸ 学习生字 径 :

① 这个字宝宝是我们的新朋友,它读作(j ng),拼读、齐读、开火车读。

② 这个 径 字在诗中指小路的意思。山上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我们叫它(石径),再读。

⑹ 学习生字 斜 :

① 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呢?古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是哪个字?(出示字卡 斜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② 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枝铅笔,这是(立),这样就是(斜)。

③ 诗中的这个 斜 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④ 你能给 斜 字组个词么?

⑤ 第一行诗的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来读,相信你们都得会更好!

2、学习古诗第二行:

⑴ (大屏幕)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几户人家,这又是诗中的哪一行诗呢?

⑵ 齐读第二行。

⑶ 同学们想一想:

白云浮动,炊烟袅袅,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山林的时候,你说这座山林美不美啊?

⑷ 这么漂亮的景色,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这回我们把前两行连起来读一读。

⑸ 读的时候就像是你自己走在了林间的小路上一样,多美的景色啊,真让人陶醉啊!谁愿意再把这两行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3、学习古诗第三、四行:

⑴ 诗人走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他又看到了什么?

(道路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叶,很美丽。)

⑵ 说得真好,这么美的枫树林,杜牧实在是太喜欢了,他都不想走了,于是他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后站在那里细细地欣赏这迷人的景色,这就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 学习生字 停 亭 :

① 诗人杜牧实在是太喜欢这深秋的美景了,于是把车子(停了下来),这个字就是 停车 的 停 。。

② 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个生字,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

(出示 亭 字字卡。)

③ 你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吗?

④ 这个 亭 是哪个 亭 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演变):

古人看到了人站在一座亭子里,就照样子画了下来,我们来仔细观察,这像什么 (像亭子尖尖的角,下部分像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最后又通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就变成了现在要学习的 亭 字了。

⑤ 你能给这个 亭 字组词吗?

⑥ 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 亭 字。

(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⑦ 那你能不能用左边的这个 亭 字来帮忙记住右边的这个 停 字呢?

⑧ 说得很清楚,说到 停 字,我们就真正停下来休息一下吧。大家一起来活动活动吧?

⑷ 学习生字 车 :

① 活动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回来抓紧时间学习了,因为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妙。这个字就是 小马车 的 车 字,(出示 车 字字卡),拼读音节,小组拼读。

② 车 字是一个简化字,在我国的古代写法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

③ 大家看,这就是古时候的车,人们照着车的样子画了下来,同学们看像不像?仔细观察,这里像(车把,车辕,车轮。)后来经过很多很多年的演变变成了这样,这就是繁体的 车 ,最后简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 车 字了。

④ 说一说带有 车 字的词语或成语。

⑤ 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车,对车也有很多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个 车 字。(大屏幕书写 车 。)看老师在黑板上书写,注意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⑥ 谁想读一读带有 车 字的那行诗?

⑸ 学习生字 霜 :

① 诗人为什么把车子停下来了呢?他被什么所吸引了呢?

② 具体地说是被那些秋霜打过的枫叶所吸引了,因为枫叶在经历了霜打之后它就会格外的红,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③ 这个字就是 秋霜 的 霜 ,(出示 霜 字字卡。)拼读、齐读、小组读。

④ 这个字里面还有一个我们要学习的新部首。(雨字头)书空 雨头 。

⑤ 请同学们观察,当 雨 字变成 雨字头 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 带有 雨字头 的字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个吗?

⑦ 谁能来分析一下 霜 字的结构?

⑧ 在深秋的早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地面上、草地上会有一层白色的东西,太阳一出来,它就没了,看见过吗?那就是 霜 。

⑨ 你们想不想看看那些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啊?(图片欣赏)

⑩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来你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想做点什么呢?

⑾ 如果我来到了这篇美丽的枫树林,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行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⑿ 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的后两行好不好?

四、巩固生字

1、认读字卡:

⑴ 这些字宝宝我们都认识了,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这些生字。

⑵ 赵老师今天还为大家准备了几片美丽的枫叶呢?看,好看吗?枫叶的后面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字宝宝呢!谁想来摘枫叶、读字卡?

⑶ 现在我们把这些带有拼音的字卡拿掉,你还会读这首诗吗?(齐读)

⑷ 同学们非常喜欢这片枫树林,假如你来到了这里,心里多美啊!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要有感情来读。

2、游戏巩固:(小白兔过河)

同学们读得真好,山上美丽的风景不仅吸引了诗人,还吸引了一位特殊的朋友呢,大家看:是谁啊?他正准备上山看风景呢!可是面前的石头挡住了他的去路,我们快来助他吧。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杜牧领略了深秋时节枫树林的美丽风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六、兴趣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把这首诗背诵给你的家人听,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诵。

【教学反思】课堂上,不时引导学生们走上台来,操作学习,以强化记忆。交互式白板建立起了生态学习空间,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山行》教案 篇16

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着意描绘了秋天傍晚的美景,通过对几个关于 秋 的典型意象 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的点染,抒发了诗人的热爱之情。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感情最复杂最丰富的一个,可悲可喜。秋天也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季节,因此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对秋天的联想。历代关于秋的诗文也为数不少,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只要加以引导,容易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强调学生的整合创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以 秋 为主题,回顾有关诗文,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秋的意境。

3、能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 秋 的写景小文章,有一定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是一个爱做梦的季节,因此教师比较容易调动他们关于生活的联想和想象,但教师应多作引导;我校的学生阅读面相对狭窄,阅读量不多,联想和想象能力相对一般,教师在课堂上可多作提示。

四、设计思路

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注重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从中协调,适时点拨。可以在课前先请同学观察身边的 秋 ,并搜集有关 秋 的诗文。

第二部分 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 秋 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 秋 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人称 小杜 的杜牧的《山行》。(教师将诗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这首诗。(学生自读)

师:好,现在请一些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哪位同学来?

(三位学生一一朗诵了这首诗)

师:哪位同学读得最好呢?

生:(较一致地)黄敏

师:为什么大家一致认为黄敏同学读得最好呢?

生1:因为她读得抑扬顿挫。

生2:因为她读得比较自然。

生3:因为她读得有感情。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为什么一致认为黄敏同学读得最好呢,主要是因为她确实是读出了诗中的韵味和感情,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自读一下这首诗,最好是闭上眼睛,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感情,读的时候尽量要表现出诗的韵味和感情。读到自己认为已经体会了诗的韵味和感情的时候,再动手将它默写下来。

(学生有感情自读,默写)

师:好,现在大家都会默写了。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秋景?也就是说,秋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在我们学过的诗文中,又有哪些是描写秋的?

生1:秋风萧瑟,还有大雁南飞。学过的诗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和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生2:草木凋零,天变凉了。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生3:晴空万里。刘禹锡的《秋辞》中写道: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生4: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到处果实飘香,也是农民最忙的时节和最开心的时候。

生5:八月桂花香,还有中秋的明月。

生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写出了 故都的秋 的 清、静、悲凉 的特点。

师:好。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体现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能引用学过的有关诗文,甚至有一些还是课外的,说出了一些秋的意象。现在请同学们再将这些景物重新整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有自己特色的秋景图来。想出来后,拿起你手中的笔,将它记下来好吗?

生:好。

(学生思考,写作)

(教师巡视课堂)

(学生基本完成)(教师发现其中两位学生写的文章较有特色)

师:同学们,我现在想请两位同学把他们心中的 秋景 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表现出期待的神情)

师:好,现在请温文富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心中的秋景。

生:(读)一阵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有些凉意,随着就是 哗哗 的黄叶落地声,树上仅留着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十分寥落。然而山那边的枫林,漫山遍野都是红的一片。在夕阳红光的陪衬下,比二月天的红玫瑰还要红,此情此景,真叫人留连忘返。

(师生鼓掌)

师:文富同学不但写得好,而且读得很有感情。好,下面请苏俐俐同学来朗读她的作品。

生:(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枫树的叶子愈加焕发出红霞般的光耀。红了的叶子像融进了鲜红的夕阳,也像染上了鲜血。那样的鲜红,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树林中熊熊燃烧。它们红得那样夺目,却又那样自然。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时的愁绪绵绵,而是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在跳着舞。此时虽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显得壮美。

(师生鼓掌)

师:比喻生动恰当,更是一段让人奋发的好文章。相信同学们能够从这两篇文章里得到许多启发。其实还有很多同学的作品写得都很好,只是限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朗读。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发挥了集体的力量,通过联想和想象,合作创新,写出了一段段富有诗意的小文章,值得表扬。同学们回去之后,把你写的这篇文章再修改、补充,要写出你们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的水平,明天再把它交给老师好吗?

生:(齐声)好。

师:下课。

第三部分 学生习作

秋天即景

高一11 温文富

呼 一阵风吹过,不禁使人感到有些凉意,随着就是 哗哗 的黄叶落地声,树上仅留着光秃秃的树枝,没有任何装饰,显得十分寥落。

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成了个 人 字队;一会儿成了个 一 字队。仿佛舞台上袅娜的舞姿,富于变化,在天空这个深蓝色的布幕的衬托下,显得风致极了。鸭子在水中嬉戏,不时用翅膀拍打着本来就很平静的水面,发出 啪啪 的水声。泉水也不甘服输地唱起 叮咚 的歌。这舞,这声,这歌组成了美丽的歌舞曲,打破了深秋的宁静。

虽有落叶的悲剧,但也有收获的喜事。瞧,山那边的枫林,不,应该说是红霞,漫山遍野都是红的一片。在夕阳红光的陪衬下,比二月天的红玫瑰还要红,此情此景,真叫人留连忘返。

夕阳下的枫林

高一11苏俐俐

夕阳尚未完全消逝,满天挥着的是一片淡彩,酥黄的色调渐染成血红色。这样的好时光,是秋天傍晚时分独有的美景。

此时,恰逢深秋,在这血红夕阳的笼罩之下,有一座高耸入云的深山,山上有一条盘旋而上的石头小径。满山是血红的夕阳,浸赤了丛林的树梢,也染红了路边的小草,这时隐隐约约地听见在白云深处传来的飘渺的声音,而大自然这位天生的艺术家,妙笔生花,使眼前的画境富于层次感。画的底色是澄蓝 黄昏时分山间空气的颜色;夕阳余晖幻成满天火红的云彩,跌宕起伏的高山在彩霞的映照下尽情延展、屈伸,勾勒出世间最自然最动感的曲线。这幅画是如此的美。忽然一片火红色跃入视野。噢,原来是一片枫树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树的叶子愈加焕发出红霞般的光耀。红了的叶子像融进了鲜红的夕阳,也像染上了鲜血。那样的鲜红,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树林中熊熊燃烧。它们红得那样夺目,却又那样自然。没有声音,却听得见它们热情的火炎在呼呼地燃烧;没有声音,却听得见它们永远的理想像小溪般欢快的流淌 眼前的红色,让人感受到的不是秋时的愁绪绵绵,而是像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在跳着舞。此时虽不是春景,但比春天百花怒放花更显得壮美。枫叶尽染,在夕阳的点缀之下,那遍野的枫林,如火的暮霭,烧红了半天的山岗。

《山行》教案 篇17

一、“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为历代读者所喜爱?

1.对比、比喻新颖;2 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3 富有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更显旺盛生命力。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胜于“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原因。

1.有动态感;2 给人更为高远、缥缈的感觉。

以上一二两点详见练习二解答。三、与范仲淹的两首咏秋词(见练习二)对比,情调有何不同,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

《山行》热情赞美勃勃生机,“生处”“坐爱”“红于”句均显此情调,尤其“红于”句。《渔家傲》“悲壮”,主要从“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可读出。《苏幕遮》“悲凉”,可从“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景象中体味到。

参见练习二及练习一解答。

《山行》教案 篇18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山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二)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四)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同学们,从现在起,让我们走进了《秋日撷英》这个单元吧。“撷”,是摘取之意,“撷英”就是采择精华的意思。“秋日撷英”的意思就是采择秋天的精华之意啊。

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因此,倾听大自然中“秋“的絮语,你可能会像《秋词》的作者刘禹锡那样,有一种“秋日胜春朝”的感觉,也可能会像《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马致远那样,有一种“断肠人”的感觉,当然也可能有和毛泽东一样“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觉。这是因为,“秋”的丰富语义和秋天的多样物候特征,能使人产生多重的联想。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山行》这一课。

(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府万年县(现在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著名诗人,兼长古文。“人号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他生活的时代唐帝国已江河日下,他又秉性刚直,不愿苟合取容,始终未能施展其抱负。杜牧的诗文创作都有积极的追求。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已”(《答庄充书》),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说自己“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苦心”说的是创作态度认真;“高绝”则指独辟蹊径的创作目标。他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刘熙载以“雄姿英发”(《艺概》卷二)来概括他的独创风格。其七言绝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词牌和词牌名:词牌,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的内容多数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词都有词牌名。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渔家傲》,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遂取以为名。《苏幕遮》,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录音诵读或教师范读《山行》及范仲淹的两首词《渔家傲》《苏幕遮》。

补充注释: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径】狭窄的道路;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产生白云的地方,指山林的深处、高处。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晚】指日落时分,傍晚。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

【寐】睡。

【征夫】古代指出征的士兵。

【寒烟】课文中指秋天带着寒意的水气烟雾。

【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愁肠】指充满烦愁哀伤的心绪。肠,心肠,指内心。

2.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琅琅上口。

3. 同桌互读、评读。

4. 指名读诗。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感情四个方面作出评价。师重点指导“生”“斜”。

5. 齐读全诗。

6. 四人小组合作,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7.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8. 教师小结三首诗的诗意:

《山行》: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渔家傲》: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苏幕遮》: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

9. 全班齐读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山行》

1. 《山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明确】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2.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 ”或“我觉得 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 ”句式说话。

【示例】

(1)我觉得“斜”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一个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2)我觉得“生”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了山很高。又因“有人家”居于此处,“白云”亦可理解为“炊烟”,一个“生”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机,使人倍感温馨。

(3)我觉得“晚”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蕴含多层意思:①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②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③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⑷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4)我觉得“红于”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的画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 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句?其它各句与这句诗构成怎样的关系?

【明确】“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4.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句诗?

【明确】

(1)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肃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2)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3)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4)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

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5. 古人云:“诗言志。”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6. 你能给这首重新拟一个标题吗?

【明确】山林秋色图、秋山旅行图、秋山枫叶图、深秋晚景图等。

第三课时

(一)小组合作学习《渔家傲》

1. 词的首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其中哪个词是关键?

【明确】

“塞下”表明地域性的特点,“秋”点明时间,其中“异”字是关键,它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2.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塞下风景”之“异”?

【明确】

从三个角度来写:“衡阳雁去无留意”,从视觉角度写,反衬边地荒凉,战士生活条件艰苦;“四面边声连角起”从听觉角度写,西风呼啸,驼马嘶鸣,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表现出了兵营生活的单调孤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再次从视觉角度写,犹如特写镜头,“长烟”、“落日”、“孤城”,壮阔的背景与伶仃的“孤城”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战事紧张。

3. 你能给这首词的上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边塞风光图、悲壮兵营图、边塞秋景图、塞下孤城图等。

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你能从词的下片读出将军流泪的原因吗?

【明确】

思念家乡,思念妻儿老小,可是敌人未灭、功业未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再加上身处浓霜满地的夜晚,耳畔听着悠怨的哀婉悲越羌笛声,使人倍感凄凉,内心充满苦闷与悲愤。

5. 你能给这首词的下片拟个小标题吗?

【明确】

将军思乡图、将军怨恨图、征人思乡图、霜夜思乡图等。

(二)小组合作学习《苏幕遮》

1.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明确】

上片描写了天、地、山、水、白云、黄叶、绿波、寒烟、斜阳、芳草,这些景物自上而下,自近及远,际天极地,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黄昏秋色图”。

2. 这首词的上片是纯粹写景吗?你是如何理解词中之景的?

【明确】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作者多情、重情。

【相关链接】

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拨碧罗天。(唐代刘禹锡《春日抒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东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代谢逸《蝶恋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3. 这首词的下片结句写道:“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思念什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这种思念之情的?

【明确】“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词人通过融情入景、反衬、联想等手法表现了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

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最后两句是由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泪” 与“酒”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1. 你能从不同角度说说范词与《山行》一诗情调有什么不同吗?请使用“我觉得 一诗(词)情调是 的,这从‘ ’中可以体味的到。”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明确】

我觉得《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这从“霜叶红于二月花”或“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等句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渔家傲》的情调是悲壮的,这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可以体味的到。

我觉得《苏幕遮》的情调是悲而清彻的,这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

(四)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1. 课外搜集有关写秋天的诗词名句,并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里。

2. 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

3.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附】板书设计:

篇 目相 同 点不 同 点

《山 行》都写对秋天的独特感受。热情赞美秋天的勃勃生机,一反历来悲秋情调

《渔家傲》都写乡愁。外在景色悲凉而内心满怀豪情。

《苏幕遮》色彩艳丽,意象明净,情调悲而清彻。

《山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山行》教案 篇21

第一题(略)

第二题

“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主编导读”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已作了详尽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时,要把握几个要点: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④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以上四点并非机械的分类,学生们可能仅侧重某一角度或另择角度谈其感受。

“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参见“主编导读”)。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参见“参考资料”中王双启文)。

第三题

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主编导读”和“参考资料”已作全面分析。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情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题目要求简要说说,能扣住上述基本情调略加展开即可。但要求学生谈感受时,应像“主编导读”提醒的,从具体词句中找到依据,不要仅仅停留在抽象判断上。如“悲壮”之“壮”可从“燕然未勒归无计”等诗句中看出;《苏幕遮》的“悲凉”之“凉”可从“碧云天”“黄花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词语中体味到,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只是“悲凉”“悲清”而不是“凄凉”。详细可见“主编导读”。

其中“芳草无情”,“主编导读”与教科书中的注释有所不同,但都说得通,并都有依据。古代诗歌多以草喻离情多愁,如“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蔡邕),“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这里的草是看得见的,触景生情。教科书注释取此说,故说:“因为芳草地触动多愁”。又有以草代指故乡、思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想起江南的绿草联想起江南的故乡。这里的“草”不在眼前,所以是思乡。“主编导读”用此说。还有以芳草喻爱人、亲人、思念之情的,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总的来说都是与愁思有关。

推荐阅读:《山行》教案(精选13篇)《山行》教案(精选16篇)山行优秀教案(精选17篇)《山行》优秀教案(通用17篇)山行 教案(精选14篇)《山行》教案(精选17篇)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通用13篇)

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山行》教案(精选15篇)

一、课 题:山行二、教材简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山行》教案(精选18篇)

教学目标:1、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3、 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山行》教案(通用19篇)

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山行》教案(精选21篇)

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2、能力目标: 优等生能通过学法自学古诗,能创意地表达古诗内容,富有想象能力。中等生能抓住重点词,了解古诗学习的方法。...

《山行》教案(通用18篇)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

《山行》教案(通用16篇)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的意思...

山行 教案(精选12篇)

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山行》教案

教学目标:1、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3、 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山行》教案

教材简析:《山行》通过诗人的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构图和谐,抒情自然。...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