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精选17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一、引入
师:对于关系最好的朋友,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
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 知心 ,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 知心 而叫 知音 呢?有没有谁知道 知音 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非常不错,我们给他一点掌声。如果让你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取个标题,你觉得取什么好?
生:《伯牙绝弦》。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来历》
生:《伯牙与钟子期》
师:都很好,可见答案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其实, 知音 这个词到现今已有快三千年的历史了。刚才,这位同学用今天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起知道将近三千前的古人是怎样记载这个故事的?
生(齐):想。
二、自读
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多媒体展示)
弦(xian)哉(zai) 峨(e) 兮(xi) 曰(yue)
三、导读
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这里, 绝 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师:对, 绝 就是 断 ,绝断绝断,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一个字的意思总有它最原始的意义,就像每条河都有它的源头一样。 绝 的最初意思就是 断 。到今天,一些成语中也有这个 绝 字,比如说:恩断义绝中的 绝 , 断子绝孙 中的 绝 ,都是什么意思?
生:断。
师:很好。学习文言,就是学习最初的文字,就是到文字的源头那里去看看。现在,我想问你们一个常识性问题。凭你的经验,你说是坐在舞台上弹琴更难,还是坐在台下听琴更难?弹琴可以成为一门特长,听琴可不可能成为一门特长?
生:我觉得听琴更难。因为,听琴的时候,要能理解琴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听琴者更难,因为听琴者需要对琴技、琴声非常熟悉。
师:(微笑)都觉得听琴更难呀?今天学校招特长生的时候,弹琴可以成为特长,听琴可以吗?
生:我认为还是弹琴的更难,因为弹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长时间练习。
生:弹琴不容易,弹一支曲子的时候,他要通过小小的指尖将自己的心声完美地表现出来。
生:我还是认为善听者更难,因为善听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听出琴音里的意境。
师:其实,弹琴与听琴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开头如何写的?
齐读第一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读)
师: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写的文字,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懂吗?(能懂)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义,几千年不变,像这个句子中的 琴 听 ,还有 伯牙 与 钟子期 这样的人名;还有些字,意义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 善 ,可以解释为什么?(善于,擅长。注意:擅长的 擅 是如何写的。)假如文言中全是这样两类字,那我们读文言的感觉与读今天的话没有多大区别。问题是,还有些字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所要重点关注的。比如这个 鼓 ,是什么意思?(弹),今天说 鼓 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种乐器)。
故事打头一句就说 伯牙善鼓 与 钟子期善听 。注意,在这里, 善鼓 与 善听 是平起平坐的。从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样写伯牙 善鼓 与钟子期 善听 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下面的文字。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学与女同学分角色读,交换角色读)
师:刚才我们说了,学习的重点是那些古今意义变化较大的字词?现在,如果你是小老师,要给同学们提醒学习重点的话,你会提醒哪些地方?
生: 志在高山 中的 志 ,这里是 想 的意思,今天是 志向 。
师:有个词语叫 意志 , 意 就是 志 。 志在高山 相当于 意在高山 ,就是心理想着高山。
生: 哉 与 兮 都是文言里的语气词,今天都不用了。
师:今天有哪些相应的语气词?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 峨峨 是 高 的意思。
师:峨可以组词为 巍峨 ,巍与峨都是 高 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是 峨峨兮若泰山 , 兮 与 峨峨 连在一起,而不是 兮若泰山 。
师:真是好老师,这个提醒相当重要。
生:我提醒 若 是 好像 的意思。
师:有个成语叫 若无其事 ,那个 若 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师: 洋洋 这个词,你们没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宽广。
生:浩荡。
师: 浩荡 更好。
师:我发现一个秘密:这几句都在写钟子期 善听 ,好像并没有写伯牙 善鼓 呀?这是为什么?
生:实际上也写了伯牙 善鼓 ,因为,钟子期总说 善哉 !
师:呵呵, 善哉 是什么意思?(就是 好啊 )真、善、美,古人将 善 看成最好的标准,叫 止于至善 。你们看电视剧《西游记》里,谁最喜欢念 善哉,善哉 呀?
生:唐僧。
师:如果不是伯牙弹得好,钟子期就不会发出 善哉 的赞叹。这是哪个角度的描写?
生:侧面描写。
生:还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时候,就能用琴声来表达,这当然是 善鼓 。
师:很好。但我们看起来,这里的侧重点依然是在表现子期 善听 。其实,如果联系上下文,你会发现,这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要侧重写 善听 ?
生:越是写出钟子期 善听 ,越是体现他是真正的 知音 。这样写,就会后面写到的 绝弦 举动,作了铺垫。
师:你太厉害了!我非常认同你的观点。不过,伯牙真是如此 善鼓 ,钟子期真是如此 善听 吗?我想问:他们是不是只有在弹奏高山、流水这些曲子的时候才能这样心意相通呢?
生:不是。
师:请你在文中找找证据。(指一名未举手的学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对。但这里还是藏着问题。请你们讨论:前面都说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这里却说 伯牙所念 。我想将 念 改成 志 ,行不行?说说理由。
生:不好。伯牙弹琴弹得特别好,一点点念头,一点点想法,都能表达。而这一点点念头,居然都被钟子期感受到了。这更能体现他们是 知音 。
生: 念 是名词,它表达的是伯牙弹琴时所想到的东西; 志 是动词,是伯牙一边弹奏一边想着。
师:你的分析有道理,但 念 在这里,不是名词。
生: 志 好像是一个曲子的主题,而 念 没有那样明确,一个念头,一点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 念 都晓得,都理解。
师: 念 写出了 善鼓 与 善听 的境界。以前,有个同学默写课文时,漏了这个句子中的 必 字,你觉得会有影响吗?
生:有影响。 必 是 必然 必定 的意思。
生: 必然 说明没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师:理解百分百。是吗?我们一起再次齐读这两句,思考:你发现,钟子期的话有什么特点?
(生齐读)
生:我发现,钟子期的话里都用了 善哉 这个感叹词。
生:钟子期的话都用了 兮 这个语气词。
生:钟子期的话里都有一个像 峨峨 洋洋 这个的重叠词。
生:钟子期的话是对仗着写的。长短一样,句式差不多。
师:对。刚才说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自己的创意力与表达力。仿照 志在高山 这样的句子,来造句。
(多媒体演示)
志在春风,钟子期曰: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
(生跃跃欲试)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轻抚。
生:志在春风,徐徐兮若微风。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母爱。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盘。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相当强!我想问,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那题目能叫 伯牙绝弦 吗?生:不能。根本还没有写到 绝弦 的事儿。
师:如果不叫 伯牙绝弦 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伯牙觅知音》。
师:呵呵,钟子期就在他面前,要 觅 吗?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师:是啊,要是这一对知音永远这样琴瑟和谐就好了。然而,生命总是有限度的,子期死了。你想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悲痛。
师:不是悲痛,而是极其悲痛。
指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 终身不复鼓。
师: 死 字该怎样念?
生:低沉,饱含悲伤。
师:(齐读)体会 死 字如何读。
师:这里有个 谓 ,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 谓 的古今差异很大,在古代它是 对 说 的意思。
师:请圈出句子的 知音 。如果我再问你, 知音 的字面意思是什么?能回答我吗?
生:就是飞外音乐,飞外琴声。
师:飞外琴声就是飞外心声。
师:看看 破琴绝弦 这一句。今天我们说 破琴 是指破烂的琴,这里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这里的 破 是个动词。摔破。
师:很好。能想象当摔琴的情形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眼里一定噙着泪水。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他一定有悲伤的叹息。
师:伯牙那么卓越的一个琴师,照理说,一个琴师爱他的琴,就是将军爱他的马一样呀。为什么他舍得让它的弦断掉?你怎样评价 伯牙绝琴 的举动?
生: 世上只有钟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弹琴再也意义。因为摔烂它,挑断它。
生:他弹的曲子无人能欣赏,留着琴没有用。
生:他跟钟子期那么知心,现在钟子期死了,伯子看着它伤心,不如摔了。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深,观点却都差不多。
生:我觉得伯牙没必要摔琴,他应当在子期死的时候,跟他再弹一曲,然后将琴与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觉得伯式可以借这把琴来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思念。
师:你们都非常飞外感情。真不错!
四、拓展
师:文言文,最初没有标点,也不分段的。我们今天学的《伯牙绝弦》,只有一段文字。(多媒体展示)现在,如果让你来按 回车键 给这些文字分段,哪些地方该敲 回车 ?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 钟子期善听 之后要分开。这里是 总写 。 必得之 之后要分开,这里具体写了伯牙子与钟子期如何心灵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师: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这个思路。
(生点头)
师:伯牙鼓琴时所想的是高山,是流水,所以高山流水后来亦指知音。伯牙是几千年前的古人,怎样评价他的这种心理?如果换上是一个现代人,一个现代城市人,你说,他可能会 志 在哪里?
生:可能会志在别墅。
生:可能会志在美女。
师:呵呵,你们由此能引发怎样的感想。这个留待课后去思考。 现在,我想让大家做一回 钟子期 。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曲子,看你听了这个曲子之后,能想到哪些场景?
多媒体播放二胡独奏《赛马》。
生:我想起过年时那种欢快的氛围,一群人在那里载歌载舞。
生:我想到了竞争,想到了划龙舟,敲锣鼓。
生:我想到的舞龙灯热闹而欢快的场景。
生:我想到了草原,想到蒙古包,想到马儿的奔跑。
生:我想到了奔跑的马,他们在竞赛,一会又在休息,准备下一轮冲锋。
师:你告诉我,此前是否听过这支曲子?
生:(摇头)没有。
师:(笑)一定,肯定以及确定?
生:肯定。
师:那你是了不起的 钟子期
五、背诵。
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2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 :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3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找出要求,明确单元主题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并说出感受。
师:其实生活中不论是一首歌一幅画,还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都是美的艺术,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在第二单元中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感受艺术的魅力。打开第二单元导读,快速读读,看导读为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读导读,划出学习要求。
师:明确了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一起学习本组第一篇课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生齐读课题,师强调“弦”字读法。并投影出示没有标点的古文。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
生:文言文。
师:大屏幕上的文章没有标点,这就是古时候的文章,它需要你凭借自己的理解来断句读,自己试试。
生练读。
师:有什么感受?
生:不知道在哪停顿。
生:很难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现在老师降低难度,加上标点,你再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这次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生练读师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准确,句子也很通顺。有几个生字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
师板生字,并让学生跟读书空。
师:知道峨字的意思吗?
生:高。
生:巍峨。
师: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下面的注释有。
师:课文的后面有一些生词或者生字的解释,这就是注释,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那若字又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想想。
生:像,好像。
师:谁能联系这两个生字的意思,说出“峨峨兮若泰山”的意思。
生:高高的像泰山一样。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认识了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不错,有一句大家节奏把握得很准,注意了兮和若之间的停顿。
投影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知道兮字的意思吗?
生: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它是和峨峨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读到这时要稍作停顿。像老师这样,师范读。
生跟读两遍。
师:大家觉得这样读比刚才更怎样了?
生:比刚才更有感情了。
师:现在老师也这样有感情的为大家范读文章,你仔细听,用心感受。
师配乐朗诵。
师:你也像老师一样投入感情的读读,注意在老师划斜线的地方稍作停顿。
出示划出节奏的古文。
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
生:他读出了韵味。
生:他读的很有感情。
师:谁能再来试一试,比他还有感情。
生再读。
师:你真的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我们也被感染了。现在我们男女生配合读,一起感受古文的魅力。
男女生配乐朗读。
三、再读课文,读懂读透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先来看看题目,谁知道绝的意思。
生:断绝。
师:伯牙断绝了什么?
生:伯牙断绝了琴弦。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
生:伯牙不再弹琴了。
师:伯牙在楚国当时是一流的琴师,前途无量,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语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或者飞外网,读读课文,同桌互相说说文章的大概意思。
投影文章并在重点字词下加点。
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飞外网读课文,同桌互相讲故事。
指名讲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的很流畅,如果能把加点的字词理解透彻,故事内容就会更生动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一个生字词?
生:我知道了第一句话中的善字的意思,是擅长的意思。
师:能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吗?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
师: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生:好啊。
生:真妙啊。
师:这是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之词,我们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真棒啊。
生:太妙了。
师: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句话呢?
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还读懂了那个生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峨峨和洋洋是高高和广大的意思。
师:这两个词是用来形容高山和江河的。
生:志的意思是想。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文中的念字其实和它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我知道了也是心里想到的意思。
师:这两个字体现了伯牙心里想到了什么就能弹出什么,可见伯牙的弹奏水平怎样?
生:很高。
生:钟子期必得之的必是一定的意思。
生:是都的意思。
师:大家的理解都可以,古文的解释是丰富的。
师:理解了这些重点字词之后,谁能结合理解再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这次你的故事讲的更充实了。
四、品读课文,读情悟境
师:理解了内容,现在谁来说伯牙为什么不再弹琴了呢?
生:因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没有知音了,所以摔破琴扯断弦,不再弹琴。
师:用文中的话怎么说呢?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投影展示这句话。
师:什么样的人称之为自己的知音呢?
生:了解自己的人。
生: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师:伯牙为什么把子期当作自己的知音呢?快速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并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出答案。
生:我认为这句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知音之情。“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师: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生:无论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
师:他们真是心意相通。
生:我还能读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师:如何理解。
生: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师: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伯牙的弹奏水平吗。
生:出神入化。
生:独一无二。
生:登峰造极。
师:大家的词汇真丰富。请同学们看图,此时伯牙身边青松翠柏,云雾缭绕,他在动情地弹奏一首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并赞美着,能猜想出子期眼前出现了怎样的高山流水吗?
生:巍峨的高山,澎湃的江河。
师:带着你这种感受读读。
生读。
生: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江河。
师:读出你的这种感受。
生读。
师:你读的很有气势,谁还能读出这种气势。
生自由读。
师:如此丰富的画面,我们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呢?
生:峨峨和洋洋。
师: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我们浮想联翩,这就是古文的魅力呀,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一下这种魅力。
生读。
师:伯牙的音乐来源于大自然,那他的琴声肯定不仅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有可能表现大自然的哪些场景呢?
放音乐生闭眼想象。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蓝蓝的天空,自由的飞鸟。
生:苍茫的大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在旺盛的生长,林间欢快的动物们在高兴的飞奔。
生:我仿佛看到了皎皎明月挂在天空,徐徐的清风迎面而来,好一个宁静淡雅的夜晚。
师:能不能用子期一样的语言赞美一番呢?
师生配合读。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
师:这就是心意相通的知音啊!知音相遇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
师: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情意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伯牙绝弦》感受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意,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读。
师:世事难料,就是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知音,却染病而死,离伯牙而去,试想一下此刻伯牙心情怎样?
生:悲伤。
生:难过。
生:悲痛欲绝。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读。
师:我真的体会到了伯牙的悲痛心情。为什么如此悲痛呢?
生:因为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心声了。
师:是啊,当他弹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师:当他弹琴心里想到流水的时候,再也没有人会像子期一样赞美他。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才……
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此时断绝的仅仅是琴吗?他还将什么一并断绝了?
生:前途。
生:音乐。
生:心灵。
师:是啊,他将自己的心灵大门关闭,留给自己的是无边的痛苦和孤独。
师:读一读,体会这种感情。
生读。
师:读出了伯牙的悲痛。
二、诵读课文,读出感受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感受这份高山流水深相知的情意。
生齐读配乐。
师:关于伯牙与子期之间成为知音的传说在哪部书中有记载呢?资料袋介绍的很清楚,请同学们读一下。
生读资料袋。
师:正是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三、课外拓展,加深理解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作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投影这首诗歌。
师生配乐读读。
四、展开想象,课堂练笔
师:短短的一首诗,把伯牙的痛苦心情展现无余,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如何劝慰他,开导他积极乐观的面对今后的生活呢?结合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
全班交流。
师:正如大家所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赞美的口吻对待周围的人,你就会拥有很多的朋友,这节课大家学的认真,读得投入,真是“善哉,善哉”,课文能否背上来呢?
学生练习背诵。
检查背诵。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4一.预习反馈(略)
二.初读古文(约8分钟)
师:已经把它读通顺、读流利了,谁读给大家听,好,渐渐地举的手多了,请各不举手的。
生(林雨娴)读:全文。
师:首先表扬你,读得一字不错,很正确、很流利,不过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读起来要有节奏,你们再去试试看,能读出古文的节奏吗?
生:自由练读。
师:有谁感觉到自己初步读出了节奏,试试看。
生(赵文锐):读
师:我怎么听着听着觉得他把文中一个人的名字断开读。
生(齐):钟子期
师:钟子期是古文中的一个人名,你再来读读第一句。
生(赵文锐)读第一句。
师:对了,谁接着读第二句。
生(林祥然):读3句。
师:他读得非常投入,但是你觉得他忘记了老师的哪点提醒?
生:只用读一句
师:你觉得一句该读到哪儿?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把这一句整个读出来。
生(丁奕翔)读第二句。
师:好,你把句子读清楚了,不过,林祥然刚才在读的时候,峨峨兮这儿读得特别好,我想再听一遍。
生(林祥然)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大家也来一次。
生(齐)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会发现还有半句跟这里非常相似。
生齐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对了,但是,古文除了读出节奏之外,语气词读好也非常重要,你找找看,哪些句子里有语气词?
生:自由找。
师:找到了先练一练。
师:陈诗意,你先把有语气词的句子拉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陈诗意)读: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找得很对,读得怎么样?
生:没感情
师:要求可真高,我们在现代文里读语气词的时候,如好 啊,这个语气词要又轻又短,那么古文也一样,碰到语气词要读得又轻又短。
生:自由读。
师:请这一大组试试看。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哪个语气词不够好。
生(齐)答:峨峨兮
师:他们不好了,你们在他们的基础上看有没有进步。
生(一组)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怎么样?
生:纷纷议论
师:看来还是不怎么样,看来我们得请个人读。
生(一人)读: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
师:不对,请大家看黑板,板书:峨峨兮若泰山,有人说是兮若泰山,我想,我这样一写,你就能更清晰地知道该在哪儿停顿,噢,对了,实在兮那儿停顿,这个兮又是语气词,那么,这部分该怎么读呢?
生:男生读 女生读 齐读
师:听课的老师们也在读,这里怎么读是对的,
陈雪华老师:停顿是对的,强弱还要凸现,范读: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生:跟读
师:这样读着读着,是不是觉得文言文读起来比我们现代文更有韵味。
三.细读古文
师:很多人在预习本里摘录下了某些字词的意思,现在来说说看(指课题)这个伯牙绝弦,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很轻
师:声音太轻,不过同学们专注地听,这么轻的声音还是听得清。谁再来说说,朱璟,你来说说。
生(朱璟):很轻讲述梗概
师:刚才老师大概了解了,两个同学讲的都是故事的大概,如果我们就看着黑板上的这四个字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叶豪):伯牙是人名,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现在的琴,就是伯牙把琴摔碎了。
师:他这个方法很好,先把一个字一个词地拆开来讲意思,然后再合起来讲一讲,谁也能这样来试一试。
生(林祥然):伯牙是一个人的名字,绝可能是断绝
师:可能
生(齐):就是
师:继续
生:绝就是断绝的意思,弦就是琴,连起来就是一个叫伯牙的人不再弹琴
师:你刚才说什么
生:弦不是琴,弦是琴上的
师:对,我们看一个字的时候,先把它的字面意思说对,连起来的时候大家最终的看法都是相同的。在古文的文章里头,还有哪里提到伯牙绝弦。
生(何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找对了,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太轻了
生:有些地方应该拖开
师:你把乃的这里再读一读
生(何璐)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里仅仅写出了把琴摔断吗?还宣告了什么?
生:终身不弹琴
师:好,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古文我们在小学里还是学第几次,
生:第二次
师:曾经还学过一篇
生:杨氏之子
师:这仅仅是我们学的第二篇古文,林老师建议大家学古文要仔仔细细地学,逐句逐句地把它学懂,比如说课文的第一句,我们都读得很清楚,你懂它的意思吗,讲讲看
生(陈勍):伯牙就是擅长打鼓
生:弹琴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擅长听音乐
师:觉得他讲的对的举手,谁有补充
生:伯牙善鼓琴就是,伯牙很会弹琴,钟子期很会听他的音乐。
师:刚才陈勍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把这个字理解得特别好。
生:善就是擅长
师:你会发现这句话里有两个善,而这篇古文里又有几个善,老师把这些句子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句子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 善哉
师:这么一遍读下来,你觉得这里头的四个善意思一样吗?
生:善哉是好啊
师:两个善哉都是好啊,第一句里的善是擅长比较难写,我建议在句子旁边写一写
生:书写擅长
师:很多人还要看看黑板上的才能写对,那就写两遍吧。我们读懂了第一句话,我们把它讲出来。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把它记下来,记在脑子里,
生纷纷背
师:这句话背下来了,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找一找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老师看到很多人在读这一部分,你是怎么感觉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叶豪):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就是伯牙鼓的琴志在高山,伯牙弹志在高山类曲子的时候,钟子期他就是说他弹出来峨兮高大得像泰山一般,他要弹流水的曲子时候,钟子期就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就是弹得像流水一样
师:林老师真想提醒你,如果你看注释时能看得全面的话,会讲得更好,刚才哪一点没看注释
生(李奕翰):志在高山,是想着高山,是弹出来的与高山有关,他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听他弹的琴能知道伯牙在想什么
生(黄炳皓):我感觉傅宏易这里有点说的不恰当,因为他说只有钟子期才会听,我感觉应该是只有钟子期才会听得懂,下面的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也就是说,子期死了后,伯牙在世上找不出第二个听懂他音乐的人,于是就摔了琴。
师:我看到他们讲的时候你在画画,你听到他在讲什么
生:就是说钟子期死了后,伯牙再也找不了听懂他音乐的人,就摔了琴
师: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到这部分,看着它,大家通过课外资料已经知道,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家,我想,他弹奏曲子的时候肯定不只弹出高山泰山江河一样的曲子吧,他除了弹奏出这些之外,还会弹奏哪些呢?
生:
师:这里仅仅写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应该还能弹出丰富多的曲子,他还会志在什么?
生:泉水 高山 森林 草原 密林 树林 树林里的动物
师:看来,自然间的很多景物都会在伯牙的琴上流淌出来,我觉得在学这儿的时候,如果让你来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密林,钟子期曰:善哉,密密兮
师:我觉得有一些人是单郑逢在预习的时候摘录在本子上,可供大家借鉴
出示: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依依杨柳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绵绵春雨
师:读错这个字了淙,正音
我们再去读读这些美妙的词语
生齐读。
师:现在再去填,你会怎么填?
生:伯牙鼓琴,志在月亮,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白玉盘
生:伯牙鼓琴,志在草原,钟子期曰:善哉,青青兮若草原
师:还会弹奏出,有些同学读了一些词语,就能把它用起来,运用词语的能力很强,这样吧,我们把书上图画空白的地方写下来。
生写。
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读一读。
师:有人在打哈欠有人在伸懒腰,有没有同桌写的不一样的举手,先来听听这些写的不一样的同学,看谁是放声朗读
生:伯牙鼓琴志在青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青烟
生:伯牙鼓琴志在山泉,钟子期曰:善哉,汩汩兮若清泉
生:伯牙鼓琴志在花木,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听到这儿,我发现你们三个人总是把钟子期割裂开来,希望下一个不会了
生: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青青兮若芳草
师:像他这样该怎么读,大家读一遍
生:青青兮 若芳草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
师:又有问题,该怎么读
生:皎皎兮 若明月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水,钟子期曰:善哉,清清兮若清水
生:伯牙鼓琴,志在云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云雾
师:铃声响了,同学们讲了那么多,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先上到这儿,后来他们两个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下节课再学习。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5写说课稿是为了能够让教师把说课的技巧掌握地更好。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伯牙绝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 以读为本 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 以读代讲 法, 情境感悟 法,和 点拨引导法 。
五、说学习方法
采用 自读自悟 , 合作学习 渗透 读,思,议,悟 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 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 弦 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 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 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 善 、 所念 、 必得 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就是 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 伯牙为何绝弦? 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 .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 ..志在流水,在无人曰 ,所以 ,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 讲教材 变为 学阅读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 本色语文 和 以读为本 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6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情境再现,练习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7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
3、情境再现,练习表达。
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的播放了两首乐曲,并且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8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9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
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感情朗读。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理解谱写。
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0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绝弦》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五、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志向相同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1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
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2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能: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价: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五、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六、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和伯牙、子期的课外故事。
七、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件出示插图,插图上写有文章的题目)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来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流水依依,千折百回。高山伫望,恍然如梦。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的背后,蕴藏着一个何等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古文的情境中来。)
(二)、整体读文(课件出示课文)
1、同桌检查读课文情况,互读正音。
2、指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然后指名点评。教师适当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学生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教师提问:所谓书读百遍,奇意自见,我们也读了很多遍了,谁知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会说:就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再也不弹琴了。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学生马上就会找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就能说出句子的意思: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破把琴弦弄断,从今以后再也不弹琴了。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及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初步了解了伯牙绝弦的原因。)
(四)、再解绝弦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想想句子的意思,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为学生默读,思考,和批书留有一定的时间。)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引导学生:这句话中的“善”字,是“善于”的意思,除了“善于”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擅长”“喜欢”“爱好”等。然后分别让回答的学生把自己对“善”字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然后接着引导,短文中还有两个“善”字,在哪句话中?学生会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
这两个“善”也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吗?学生可能会说,不是,这两句话中的“善”应理解为“好啊”。
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心中想着高山,琴声就会传达出高山,钟子期就会说:“好呀,真高大呀,仿佛是巍峨的泰山!”伯牙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就会说:“妙呀,洋洋洒洒,仿若是滔滔江河!”从这也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当学生汇报这句话时,教师引导: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我会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故琴志在流水,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江河,我会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文,可以是各种方式的读,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全都知道。从这能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教师引导: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很自然地脱口而出“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学生会说“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这正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再次引读)“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2、相遇相知:
课件出示伯牙与子期在生活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相关资料:
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苦学三年。学得了高超的技艺后,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为他祝贺。
让学生浏览,然后指名读。读后引导:读了这份资料,你认为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学生可能会说,也是生活上的,精神上的等。(这是对课文的拓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绝弦的原因,从而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相融,板书心。(课件出示课文前四句)然后接着引导:遇到了这样的知音,伯牙心情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欣喜若狂,接着让他读出欣喜若狂,学生可能说激动不已,就让他读出激动不已……
接着启发:他们在一起相处得其乐融融,他们彼此都因为遇见了知音而倍感幸福,让我们带着这种幸福感再来读这几句话。(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反复的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充分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1)出示句子并引读: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说孤独,就让他读出孤独,学生说寂寞,就让他读出寂寞,学生说苦闷,就让他读出苦闷……(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同时课件出示整篇课文)教师引导: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这《高山流水》就是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而编写的,请学生轻闭双眼,静静的去欣赏,去品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感悟。同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想象,渲染情境。)
接着请学生睁开双眼,带着此刻的感受,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篇课文。
(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六)、延伸悟绝弦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读后引导学生在课下试着品味这首短歌,或写一写对伯牙安慰,赞美或鼓励的话语。
(这一环节的设计生华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在课外学习文言文培养兴趣,打下了基础。)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教。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指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指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洋洋兮/ 若/ 江河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指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指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指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指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4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1、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①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②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③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2、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1)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3)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5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⑵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6这次参加 课内比教学 活动,我所执教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 《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弹琴,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的理解他,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属于中华民族优秀经典诗文。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本课教学目标有三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在备课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内容特点,主要设计了 自读自悟 品味交流 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可分为学生的 读 和 悟 , 说 和 写 ,老师的 导 、 染 、 补 。
读 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让读贯穿始终。新课导入后,就按照 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读流畅 的目标,确定了五个读的环节:一是教师范读或教读,要求学生注意老师读的停顿和语气;二是学生按照提示自读;三是学生试读,老师指导;四是指名通读全文,老师评价;五是全班配乐齐读,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味。然后又 读 悟 相结合,先让学生凭借注释读懂课文的内容,接着又采用悟中读,读中悟,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伯牙和子期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真挚友谊,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
说 是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我在本课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允许学生发表对课文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学生会说的老师坚决不说,学生不会说的要引导学生说,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敢畅所欲言,在交流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写 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当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后,往往能写出真知灼见。学完本课后,我想学生在思想上必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是最有话写的时候,于是我设计了 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悲痛与绝望的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拿起你的笔来写一写吧。 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完全融入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里去。
导 是新课程理念下老师教学的主要方法。我在设计本课中始终把启发、引导作为我的课堂角色。把引导学生 品味交流 作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不管学生是读中悟,还是悟中读,我都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
比如在落实 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这一教学目标时,我将 绝弦 作为切入点,首先设置了 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这一答案。然后又设置 从课文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 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以及伯牙、子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比如在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句话时,我设计了 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他除了用琴声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沙沙春雨 然后又设置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志在春雨,你怎么赞叹? 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伯牙琴技出神如画,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染 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思想的火花。我在设计本课时选择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效果。比如老师配乐深情的朗读,学生朗读时也配音乐,新课结束时,又让学生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背诵课文。
补 就是教学内容的拓展。适当的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设计本课时涉及了三个方面的拓展,一是新课前拓展,我让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友谊的名言名句,顺便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本课中来。二是在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时,我补充了一些伯牙鼓琴时可能想到的景物,像明月、杨柳、白雪、春雨等,引导学生模仿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三是在体会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时,我补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那首短歌,配以音乐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最后来说一下板书,我主要围绕伯牙的心情变化来设计:没有知音时 孤独;相遇知音时 欣喜;失去知音时 悲痛,最后以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的极端方式来悼念逝去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篇17【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
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 读好课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 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的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谈话:
1、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词语“皑皑白雪”,你们根据这个词语的结构来继续说像这样的词语。(AABC)
2、出示课件1: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萋萋芳草、······
3、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平时如果我们多加积累这些词语,对我们的写作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
2、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美妙的音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因为音乐,使两个陌生人成为挚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是什么样的音乐这般神奇呢?请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课件2:播放《高山流水》
3、悠扬的古筝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时光隧道,我们仿佛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在高山流水间,寻着琴声,见到了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楚国琴师俞伯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俞伯牙和他的朋友钟子期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出示课件3:25、(鼓浪屿在哪里个城市?鼓浪屿位于厦门,因岛上的鼓浪石而得名,与厦门大学隔海相望。鼓浪屿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等等。)《伯牙绝弦》
二、 熟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复读几遍。指导读音。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还有所欠缺。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五年级时学的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吗?还记得那篇课文是怎样读的吗?老师起头,学生接。读《杨氏之子》。出示课件4:《杨氏之子》的朗读节奏。
2、现在谁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读课文。
a) 现在我们一起来配合音乐读课文。出示课件:《伯牙绝弦》的朗读节奏。
解题。出示课件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三、 品读感悟
1、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想说,善哉,善哉是什么意思呢?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些句子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理解了,但可能还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现在就教大家一种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替换法。也就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吧课文中的生字词替换成易懂的词语。例如课文注释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 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出示课件8、
9、10.
b) 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 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 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 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f) 出示课件12、13,通过这几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子期的赞叹和俞伯牙的欣喜,更体会到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难怪伯牙会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g) 出示课件1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翻译句子,伯牙所念,可能不只是高山流水,还会有什么呢?
h) 出示课件15,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你会怎么赞叹?
i) 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 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四、 能力训练
1、 我们真为伯牙找到知音而高兴,然而世事难料,相聚的日子总是短暂,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
2、 出示课件16: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 出示课件17: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推荐阅读:《伯牙绝弦》教学实录(通用15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通用4篇)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伯牙绝弦教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温故知新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伯牙...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4篇)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互读、评价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有感情地背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人教版六年级《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13篇)【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7篇)教学内容:《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通用16篇)一、初读1、侃侃聊聊:师:学文言文,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板书:难生:我觉得学文言文最难的是断句和理解意思。生:我觉得应该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义。生:我觉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
六年级伯牙绝弦教案(精选2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4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精选14篇)【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6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节奏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味道。2.能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通用15篇)背景: 本周,我上了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回想一下这次授课过程,感觉有很多不足之处,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也有少数几处“亮点”,使得这堂课充满了活力。...
《伯牙绝弦》优秀说课稿(精选13篇)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一《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
语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7篇)《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7篇)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4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重点:1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伯牙绝弦》优秀教案(精选12篇)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