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通用17篇)

  • 教案
  • 2024-04-29 21:45
  • admin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通用17篇)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

一、紧扣目标,自然引入,激发兴趣。

“本单元的目标是听清楚和说明白。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穿云破雾上九天〉一文,大家积极发言,以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述说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发射的现场情况,很多同学展示了自己的好口才。上一课重点是说事,而生活当中常常需要传情,比如你对一件物品、你的家庭的喜爱之情如何表达出来呢?”我正在开场白,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还有,顺便告诉我们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爱情呢?”(众生笑)。

我没有动怒(太熟了),反问:“你怎么写?”

“不外乎就是说我喜欢你或者说我对你有好感之类的,但写了两行就没话说了,憋得难受!”气氛活跃。

“空洞!没有语文水平也想谈恋爱,还是认真点吧。”我“将”他们一军,“乖乖听完这一课,就会有提高的。我们来看看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怎样描写他的小屋,表达一种高雅的情感。”我板书标题,解题。

二、不露痕迹引入正文,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除了学习如何说明白一种情感之外,还可以学到一种‘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板书)。文章的描写对象是山脊上的‘我的小屋’(空中楼阁),他变换了三个立足点来描述,走一步换一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都是不一样,都是很可爱。”板书:

一、立足小屋外面,欣赏它和背景的和谐美(点缀)。

二、立足小屋,欣赏其环境之美。

三、出入途中、夜幕之下景色和所见所感。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布置任务,学生完成。

“都喜欢,特别是14段‘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深情地示范性朗读,很多人跟我一起读。——这课堂有点“温度”。

“好东西一起吃,好文章一起读。大家将整篇文章一起朗读好不好?”“好!”——我“火上浇油”,学生其实很容易“上钩”。

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谈话。

解释了重点字词。“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的理解能力?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在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7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情景相生、亦虚亦实,隐显相衬的抒情散文。《我》在处理情和景的关系时,注意把它们置于和其他景物的联系之中,“小屋”不是孤立的小屋;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小屋;从而愈显出小屋独具的美。吴乔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我》这篇散文也是如此,写“空中楼阁”正是为了抒发作者憧憬美好事物的真情实感,多以“情乐”为主宰,所以文中充满了“乐景”。

1、关于情与景的关系,古人和外国著名作家有许多真知灼见,略举一二做为我们阅读赏析诗与文的借鉴:

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姜白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

范晞文:“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相触而莫分也。”

谢榛:“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景多则堆垛,情多则暗弱,大家无此失矣。” 李渔:“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家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

王夫之:“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研,独景则滞。” 田同之:“词中情景不可太分,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况周颐:“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

2、关于虚与实

蒋和:“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

布颜图:“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中有气,窈窈中有神,茫无定象,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故古人殚思竭虑,开无墨之墨,无笔之笔以取之。”

恽格:“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著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

3、关于隐与显

康德:“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它只对自身具有合目的性,并且,虽然没有目的,仍然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

刘知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晦之时义,不亦大哉。”

沈德潜:“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元好问:“‘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榭榛:“妙在含糊。”

《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黑格尔:“同样一句格言,在完全正确理解它的青年人口中,总没有在阅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样的作用和范围,要在这种成年人的阅历中,那句箴言里所包含内容的全部力量才会表达出来。”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8

保定一中马艳荣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品味文中的比喻修辞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乐微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即:对独立宁静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节课我们来品味一下文中的语言美。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强调文章要讲究文采。散文是滴水见海,尺幅兴波的文体,因此一篇优秀的散文除了要求立意深远,构思精巧之外,语言的文采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本文中,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山,平平常常一幢小屋,到了李乐微的艺术采笔之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出无穷的情韵,犹如一幅用文字描绘的飘逸淡雅的图画,一首咏物感怀的空灵诗篇,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其中的奥秘何在呢?

除了构思立意及句式的技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而其中又有一个非常夺目的亮点,即:比喻。

钱中书先生曾经把比喻称为语言王冠上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立足于李乐微的《我的空中楼阁》来瞻仰这颗耀眼的明珠,品味一下其中的艺术魅力。

二、 学过程

㈠请同学朗读课文,品味其语言美,同时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总结

李乐微是为善用比喻的高手,其笔下的比喻层次错处,把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描绘的淋漓尽致,使文章气运生动,情采飞扬。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一般比喻相比,可谓独出心裁,别具匠心。下面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几句来分析品评。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此文章的开篇之笔。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既刻画了作为背景的山的厚重,又把小屋对山的点缀和生气描摹的形象逼真。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体现着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

明确: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而对小屋空灵小巧的特点不能突显。

此比喻句从形式上可称为“连环式比喻”。其特点是立足于前一比喻,合理而有逻辑的推出第二层比喻,二者相互映衬,浑然一体。从而使整个比喻修辞给人以和谐的美感。我们的笔下曾出现过这样的句子:让我们扬起希望的风帆,去攀登科学的高峰;乘着理想的航船驶入知识的殿堂。此一比喻就前后失谐,让人感觉不到美感。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此句写小屋对山的点缀效果,作者连续运用多个比喻句来表现“山上有了小屋”之后的美感。作者笔下,小屋是“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的“一片风帆”,是“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的“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作者发挥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屋的灵动和小巧进行铺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的神韵,也使读者生发出无限的遐想。

这种比喻我们称之为排比式比喻,也叫做博喻。其特点就是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本体的特点。

我们将来要接触到另外的一篇名家美文,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其中在说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的时候,作者这样写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正是抓住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设喻,推出了一系列的比喻句,让人深感北国之秋的浓烈与阔大。

3、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此句是用来写云霞。作者通过视觉感官来写小屋领空之中的五彩缤纷,耀眼夺目。把云霞比做花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依据人的心理逻辑先对所见之物进行描摹,接着再点出本体,从而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不妨把这种比喻称为倒挂式的比喻。

本文之中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倒挂式比喻,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作者先对喻体进行描摹,进而点出本体,既符合人的心理逻辑有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改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喻“大自然就象一幅巨画”则会索然无味,毫无新鲜感可言。

三、总结

学习是为了应用,品味了李乐微高超的比喻手法,我们还要尝试着到写作实践之中去运用。使用过程真要注意:

1、以情动人。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情感是一个句子,甚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与内质。

2、新颖独特。

比喻不仅要自然贴切,更要新奇独特。否则大家都把笑脸比做盛开的鲜花,就会落入俗套,让人厌烦。

3、和谐统一。

无论是创设的氛围还是使用的词语,都要和谐统一。

四、练习:

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能触动我们的一草一木,一屋一阁,请同学们模仿李乐微的比喻手法,拟写一两个感情真挚,新颖独特的比喻句。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9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学生沉默) 

师:嗯,我记得我们的班长好像对建筑学很感兴趣的,班长先说说好么? 

(学生鼓掌) 

班长: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师:很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呢? 

班长: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师:嗯,班长向往那种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学呢?想好了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师开始巡视) 

师:QC同学一直在盯着我笑,是不是有话要说。。。 

(全体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全体大笑) 

师:空中?想像力丰富,不知道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能不能造出那样的房子,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师:孔子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你是在高空中鸟瞰大地,一览世界小,呵呵,这是你的豪情壮志,请坐。有说水边的,有说空中的,还有同学呢?怎么想的? 

生: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师:像海子那样,有颗空灵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不?(生点头) 

师:JL举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师:JL同学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有没有世俗一点的,比如向往热闹的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有没有啊? 

生: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师:啊?为什么呀?我就喜欢那种生活呀,是不是温州的房价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体笑)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师: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还有,我们早读也读过,我还叫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画的,画好了吗?拿出来看看好吗? 

生:(有的找画,有的说自己没画) 

师:我记得叫你们画画的时候,有学生就叫起来说自己画得不好。没关系,我们不是美术课,我叫你们画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寓乐趣于学习中,你画画的过程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过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还有些学生画过之后说,自己笔中的画远远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画,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课文已经进入深层阅读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觉了,知道文章描绘的画面很美。那么,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生笑) 

师:呵呵,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视频朗诵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视频里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你手中的画拿出来,将你心中的画也拿出来,跟视频里面的画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全部放完要很长时间,显然是不太合适,我们花个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欣赏,好吗? 

(视频播放完毕)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生:我特别喜欢视频里那座房子,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画面,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画面和它差远了。 

师: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没有视频里这么美的,或者我对文章阅读的不够深入吧。我想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不过不是现在,是以后,老了的时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还是有点距离的,房子的风格不是很相同。 

师:能说说吧? 

生:讲不来,反正就是不同。 

师: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我们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好的,现在我们进入学习目标第一阶段——理清思路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体鼓掌)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好的,讲得很好。 

我把大家刚才讲和归纳一下好吗? 

包围在小屋四周的有无花的碧树,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师: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师:也就是说,近处看看,近处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生笑)还有吗? 

生:(小声)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师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作者写法多高明啊,想象力多丰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记得开学初叫同学们写周记的时候或者写作文的时候,同学们总说自己无话可数,达不到作文字数的要求。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仅仅是构思巧妙,写法新颖够不够?我们说,这摄影机从多角度拍摄,如果选取的画面无法恰到好处的体现小屋的美,选取的景物也不美,那种拍出来的小屋就是怪物一个了对不?(这里我思维有点混乱了,话越说越快)那么,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 

生:文字 

生:语言 

师:对,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好吗?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好像提到了一点对不? 

生:从修辞入手。 

师:对,修辞入手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画面美:形、态、姿、色、远、近、高、低、动、静、日、夜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师:对,这是从字词角度入手的,相信这点大家都会的,对不。辞格方面,大家都很熟,你觉得哪些修辞方法最能体现出美感来呢?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这点我们在诗歌里学过,有这么一位高手诗人的,是。。。 

生:。。。 

师: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生:郑愁予。东风,柳絮,江南,这些意象很美 

师:对,这些都是从句子的角度入手,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借用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来说是。。。 

生:建筑美 

师:还有,排比句往往给我们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具有流畅美了。同样,长短句参差感很强,给我们错落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而且有些角度同学自己都学会了的对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屏显:化用古诗词 

师:同学们根据屏幕上显出的古诗词,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划线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显: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李白《望天门山》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 

这一版块完成很顺利。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学案上用的是“他”。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中国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下课铃响。

[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2、难点: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

阅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

词语注释:

俯仰天地: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放眼观看,使人开怀。

绚烂:灿烂。

柔静:柔和恬静。

宁谧:安宁、安静。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

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par

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

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1

《我的空中楼阁》是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关于《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我的空中楼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言清新明快,思想情感具有感召力,可以说是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美文。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自然之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有关诗文,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情趣,同时,让学生领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致妙旨。

(二)说学情

1、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但在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我们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阅读面不够广,文化积淀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对薄弱,再加上他们的社会阅历尚浅,所以在理解文章的内涵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作好引导工作。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以及新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用本文象征精神家园的 空中楼阁 来引导和熏陶学生,充分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4、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1、本文是一篇经典美文,语言美是它的一大特色,所以我把鉴赏和品味本文的语言美当做一个重点。

2、古人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以它特有的诗意画意的语言形式,无非就想寄予一种情感,揭示一个道理,说明一个态度等等。但这往往是文章深层的东西,需要去挖掘。本文也一样,它用了托物言志,言了一个什么 志 是本文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具体教法如下:

1、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以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着情境陶冶法。

3、本文语言富有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出发,故采用诵读法。在重点品位文章语言时指导学生诵读。

4、这篇文章的画面感很强,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出示适当的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通过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一个好老师不仅要奉献,也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学法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教学程序:

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我安排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里我谈谈我一个课时的设计。

(一) 激趣揭题

导入应该简洁,既要贴近学生,又要贴近文本,所以我采用的导入是:针对现在社会的购房热和人们对内部装潢的讲究,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构建过自己的小屋吗?如果让你自己选择,你会把小屋造在哪里呢?在学生畅谈了自己理想的小屋后,小结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有一位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想给我们展示一下她的小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导游李乐薇,一起走进课文 我的空中楼阁。

(二) 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用多媒体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领略作品的情趣美。

2、让学生放声朗读,要求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初步体验,融入自己的情感,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还要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去读书: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勾画出文中的优美语句,想一想它美在哪里。

(三) 品味语言

刘勰说得好: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 问题 展开,结合学法指导,与学生一起进行四个问题的探讨。

1、 你认为李乐薇住的房子怎么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拓宽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为什么作者如此深爱她的房子?

此题主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依据。立足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文本中个别语句的推敲,学生就较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3、面对自己的最爱,作者描写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分析这个问题的同时,把多媒体画面和配乐录音交互使用,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作者所描绘景物的欣赏和对作者抒发的热爱大自然情怀的理解。

4、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提问:为了突显小屋的美,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因为本文层次清楚,学生基本上可以归纳、提炼出来,这样做,目的在于,快速提炼课文的要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至此,通过对语言的品位和诵读,以及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对文本的画面美,有了一定深度的体会,这是本文重点的落实,但学生对文章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本文,还必须了解寄予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进入另一个层次,这就涉及到下一环节。

(四)体会情感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这么美的小屋,那它真正存在吗?作者把我的小屋说成是空中楼阁,是否有其它内涵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前面的分析进行讨论。(这一讨论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一次拥抱文本,感受文本。也可以培养学生挖掘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之一,也是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通过讨论,学生马上就豁然开朗了, 我的空中楼阁 寄予了作者对独立、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板书),体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思考。这种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五)总结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给学生一个课文的语段的语言形式进行仿写。仿写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2

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揣摩作者在选词遣句方面的用心,体会散文寄情于景的特点。

2、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反复涵咏优美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3、学习定景换点的写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把握无具体事件的纯写景抒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1、 分析题目。

让学生思考“空中楼阁”的隐含意义。(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是实指小屋所在之山烟雾迷蒙,又虚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思考一句双关修辞的话。)

2、 简单介绍作者。

李乐薇,中国台湾女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作品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3、范读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寄托的感情。

4、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试图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特点。清新、空灵、浪漫、瑰奇等。在微妙莫测的心灵领域,散文的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如: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修辞,写出小屋的轻巧,和山相映成趣)

B、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介绍博喻修辞手法,写出小屋的灵动与生气。此外,要求学生仿写该句,在格式、修辞、意境等方面与被仿写句子相同。)

C、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应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善用短句,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无比喜爱。)

D、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和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对偶,反问修辞,请学生仿写句子。)

E、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

F、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暗示这实际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国。所以在文章近结束时,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5、要求学生领会本文作者的志向和情趣。

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全文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独立人格。

6、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所写的是实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后一部分则重在对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自然抒写:极小的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小屋处于“山的怀抱中”,山是静止的,而在晨昏光线变化中,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会“绽开”,也会“收拢”,仿佛山是会动的。……夜幕中,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入虚,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虚实相生,开拓出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7、从写景抒情角度比较本文与朱自清的《荷堂月色》,又从内容相同角度比较本文于梁实秋的《雅居》,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3

一、导入课文:

在解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想起了张晓凤的一段文字——《遇》: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与“诗意”遇合当然是美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诗意,而是“一地鸡毛”。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庸俗不堪的现实生活,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细节。我们是否能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获得“诗意地生活”的境界?我们是否还能够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种生活的激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必须向自己的心灵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静下心来,领悟这样的逼问。一般说来,我们必须遭遇两种生活。第一种是“散文式的生活”,我们必须活着,琐碎的衣食住行;第二种“诗的生活”,不计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层次的生活。物质层次的“散文式”的活动意味着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实际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规蹈矩的,而精神层次的“诗意”的生活则是以跳跃的、想象的、不计功利的,它注重生活的价值体验和审美体验。应该说,这两种生活对人类来讲都是必需的。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地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完美的人生。不过,要人们重视第一种生活容易,而要人们重视第二种生活则要艰难得多。问题就在于,人们往往沉迷于第一种生活,而遗忘了第二种生活。

二、组织课堂讨论

同学们,当我们进入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要考虑的是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

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

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我读《我的空中楼阁》”,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们的思想。

生①:我喜欢这样的表述:“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认为这样地交代空间位置很好。我还喜欢这句话“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觉得这简直就是说的我心中的话,我家里住得比较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我是在向幸福回归。而我离开家,也觉得自己从幸福之源走出来。

师:说得非常好。同样是描写空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显然比“一座青翠的山上坐落着一僮小屋”要好得多。这说明你是在用心学语文,注意到了这样的语言细微之处。关于“起点”与“终点”的说法,你完全是用你个人的体验来说的,这很好,这样的阅读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生②: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像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的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亲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我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像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建构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你将来学设计,一定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的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

生③:我特欣赏文中对光亮的描写和把握:“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这太美了!可是,我们什么时候在生活中,关注过这样的光线的变化呢?

师:只有特会生活的人,才能把握到现实世界里的这样的“光和影的和谐旋律”。

生④: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角度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所谓“空中楼阁”不只是说的那座小木屋,还包括周围的天空与世界。作者说:“领空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布,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和诗意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狭小的空间。还有辽阔的自然和世界。

师:说得好!这使我想起了苏轼的一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怎么样,把这个句子抄下来,背诵下来吧!作者说,“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看来,这个世界除了金钱的富翁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富翁: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富翁,他们在心灵的咫尺之间,装着一个无限的自然。

生⑤:我注意到了作者的这样的表达:“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的眼光,她的生活中还会有很多的艺术品,这里只说了第一件,还有第二件,第三件呢。不并不想拥有作者这样的小屋,而希望拥有她那样的眼光。

师:好得很啊!你这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艺术的眼光,就是审美的眼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的眼睛。(教师板书:艺术的眼光——审美的眼光——作者的眼光——你的眼光——我的眼光)

生⑥:我也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其实,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它不过就是一幢小屋,甚至还可以说,这就是一幢陈旧的小木屋,没有什么的。可是当我们将它置于诗意的眼光中时,它就成了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成了一幅画。成了作者心中的“空中楼阁”。它就成了作者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生⑦: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师:是的,不仅是小屋可以成为我们的空中楼阁,一间小小的书斋,一本小小的书,听一首美妙的音乐,看一部美丽的电影。居“陋室”,刘禹锡说:何陋之有?处闹市,陶渊明说:而无车马喧。

生8:我喜欢文章中关于树的描写,我把这种树叫做生命中的树。这样的树最早在我读鲁迅《秋夜》时出现过,“我的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桃树,还有一棵也是桃树。”后来在读陶渊明时也出现过,“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而现在又出现了。我从这里读到了一种“悠然见南山”、“淡然如菊”的心情。

师:很好,这种“悠然”和“淡然”的把握非常到位。

生9:作者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总觉得,这座小屋是作者的世外桃源,我不知道,在这起点与终点的中段,作者将遭遇怎样的生活。如果那是一种世俗的生活,那么,我以为,她是一个能够在世俗与世外之间出入自如的人。

师: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你这样的理解,作者其实也生活在一种世俗之中,但是她为自己守着了这样一个心灵的空间;还有一种,就像前面的同学所理解的,作者有了艺术的眼光,于是生活中每一件东西都被她赋予了诗意。

生⑩:这里有两个“点缀”是意思不同的。“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前面那个点缀,是点缀本义,后面那个点缀,其实已经不是点缀的本义了,可能是衬托,或者是装点的意思了。不过,这不要紧,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

师:你能注意这样的词义差异,说明你真正读进去了。词语一旦进入课文,就有了它的语境义了,很多的词义,我们就不能再依辞典的意思来解释它了,而要依据文章的具体语境来理解了。而你显然是在依据文章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这一点做得很好。

三、教师小结

这次讨论之前我私下有一个期待,希望这样的阅读,能够成为同学们的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过程。同学们能够以此次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现在看来,我这个期待已经实现了。

事实上,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

我以为,面对诗意的生活这个命题,有三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前面:一是态度,二是条件,三是状态。态度是决定一切的,有了诗意的生活的态度,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有诗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对诗意的生活持一种抵制的态度,以为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说什么要等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一份好工作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在事业上成功了以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较多的收入后,才能这样等等。事实上,等到这一切都得以实现后,诗意已经远离了我们,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找寻到真正的诗意了。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基本条件的问题,这个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必须保证基本的温饱,我们首先能够生存。这里有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值(温饱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有诗意的;一旦达到这个值,生活的质量就不再由超出这个值的多少来决定了,而是由内心的状态所决定了。这里最高的境界,就是使“诗意的生活”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诗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细节里。当一个人内心拥有了对诗意生活追求的渴望,那么,于平常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建筑起这种“空中楼阁”来了。其实,这些同学们都已经谈到了,无须我再多说了。

【附录1】情感与智慧缺席的阅读

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从前一般说来是这样的——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完成,以为完成了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解决了文本阅读的任务。

一、这篇课文中描写景物多用两相对应的方法,使特点显现。认真阅读课文,按前后顺序把对应着写的景物排列出来,体会这样写的表现力。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所用比喻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三、理清层次,领会要点:

第一部分: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课文如何做到定景换点来突出景物的特征?

五、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种纯技术层面的阅读。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阅读时,我们的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情感与智慧总处于缺席的状态。照这样的设计来解读文本,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理解。作者站在哪个角度去观察,这是一种技术视角;这种纯技术的东西只有在学生有了心理的需要后,才会产生作用。如果学生面对自然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回忆起来,没有印象,那么,什么样的技术视角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种阅读是立足于文本之外,而不是进入文本之中的阅读;这是以语言评判者的身份疏离文本而不是以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进入文本的阅读。教师在导读时,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他们似乎不觉得有让学生心灵参与,有让学生震撼和感动的必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少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我们现在的阅读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的体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的体验。这样的阅读每天都在进行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走进考场,走进高一级学校。他们的阅读技术也许在一天天进步,然而他们的心灵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给思想和情感滋润过。更可怕的是,不仅是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就是作为教师本人也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发自心灵的阅读。个人的生命体验(livedexperience)和自我理解(understangdingofoneself)也处于缺席的状态。)

【附录2】部分学生的意见

学生心中怎样的小屋,他就能读到怎样的小屋。两年前叶永玲老师在上这篇课文前让同学畅谈自己的感想时,她的学生当时写下一些文字片段。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学生的观点是相似的。独立于山中的小屋,远离凡尘,超脱世俗,它寄托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有些虚幻,但又是那么真实地存在着,如世外桃源一般引人驻足仰望。展现于诗意之中的小屋,是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融入自然就是融入快乐,融入生命,融入多彩的生活。而热爱自然的人也就是热爱生活的人。景色是恬静、和谐的,有一种脱俗的清雅,一切因为太美而有点不真实……就像高悬于苍穹的一颗星星,丝毫不受俗尘的沾染,清澈自然,独享其乐。也许是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把她的想象做了一个模型,千方百计做成自己向往的样子。那是一幅画,画上有一重又一重的山,,一排又一排的树,一座小巧的房屋。不知为了什么,它被扔到了小河上,随着波浪一飘一飘……河流没有尽头,也没有源头,说不清它从那里来,也不知它将往何处去,只见小屋若隐若现,虚无缥缈。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作者似乎有着生活的枷锁,而以此文寄托她的追求。人在自然中诞生,他就不能离开自然,纵然逃离自然,最终也只会在自然中化为尘埃。我觉得,这只能是现代都市人在紧张的奔驰忙碌中的一个梦而已。我会选择弃它而去——毕竟,我是永远也做不到如此的无牵无挂,我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了,很多东西我情愿背着它。

在我心目中小屋只是一个忙里偷闲的好地方,但绝不是“幸福的终点”。如果要我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与充满竞争的生活,我会选择后者。因为宁静的生活很少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只有竞争才能证明你存在的价值。我想起这首歌:“愿与你远远地漫步云端,美的苍穹为我们铺展,别让信访沾染尘埃……能掩耳不听烦事喧嚣,要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究竟作者想回归自然呢,还是在逃避现实?我们看不到蔚蓝清新的天空而承受着乌云的低沉,我们听不到鸟儿的歌声小河的合唱而忍受着整天轰隆不止的马达声,我们闻不(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到花的香草的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的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的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忙于打拚,而丢失了或疏忽了心灵的某些需要——如平静、安宁、自在……小屋像是小朋友与老人的地方,容不下成年人的杂念。我愿我的爸爸、妈妈住进那儿,我就化身为那屋后的大树。在清晨盈耳的鸟语中,一对老夫妻泡上一杯清茶,安详地坐在藤椅上轻轻地摇着,好像是微风轻轻地推着他们,沿着记忆的小路回到了从前,往事仿佛小花园中的花,有红有白,有绚烂有飘落……小屋像童话故事里的家,作者就是拥有最纯洁最真诚的心的小姑娘,轻轻地对小屋说声“我出去了”,带上小篮子,化作蝴蝶,飞上了天。日暮时,小姑娘三步并作两步,蹦蹦跳跳回来了,带回一篮子的草莓,幸福地告诉小屋“我回来了!”这一切让人觉得是江中的一点孤火,夜半的一声钟鸣,又或是梦中的一缕破绽,那种孤独寂寞,萦绕不去。即使它有鸟的歌唱,花的芳香,有高大的树的庇护,却缺少了人的气息、人的话语、人的欢乐、人的悲哀。站在小屋向外望,层层的树、片片的云、朵朵的花都是朝夕相处的同伴,这是怎样的畅快、豪迈!文中贯穿着作者的陶醉之情、热爱之情。小屋是否美,得看心境:当一个人心无杂念,它是一个美妙的所在;而假如是我,我向往那富丽堂皇,哪怕别人会说我奢侈,也许等到我老了,才会以一颗淡泊的心去享受那平静的生活。我敢断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一定是自豪的、快乐的、满足的,不是吗?文章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欢快的音符,能够激活每一颗消沉暗淡的心,能够唤醒每一个疲惫憔悴的人。我羡慕她,甚至于妒忌。为什么她能够如此享受生活,把一切细微的、平凡的,如花、树、土地、天空甚至灯火,甚至每天下坡爬山的艰辛,看成是幸福与快乐?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4

马明华

一、说教材

(一)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入编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散文系列,体现了新的特点即该单元篇目之间具有了同质对比性(《我的空中楼阁》与《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属抒情散文,主题上都兼备心灵栖息之地象征性。它以往与《故都的秋》、《灯》编排而无上述特点。)这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散文阅读、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新课标要求,在中学阶段实施中学美育,重视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能力,重视散文更优于实现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实现美育目标和德育目标。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不少散文,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对散文的研读还有待加强,以形成对散文的全面、系统、深入理解和把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实际情况这一契机,运用现代大语文观念,适时开展大散文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1.德育目标

现代社会,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社会在发展,自然在失落,事物两极正日益失去和谐统一。受此影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尤值得关注。对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有必要发挥散文的美育功能来矫正,有必要用象征精神家园的本课题来引导和熏陶,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人的各种素质发展中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2.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学习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2)鉴赏诗化语言及精妙意境,领悟作者独特感受。

依据:新大纲要求高中生学会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3.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从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思维)。

依据: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进一步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确立及依据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课题散文自身的特点及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思维训练与培养,故确立:

a.重点:如何理清文脉;如何从语言入手鉴赏本文意境之美。

b.难点:在初中散文知识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领会高一级散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c.疑点:作者是在逃避或超脱现实,还是在拥抱现实?有何理由。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采用情境陶冶、启发式、探究式、朗读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依据: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重点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故用情境陶冶法;高中学生尤其重视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发挥其主体和自主性作用,故用启发式教学;高中教学适当采用专题式教法,培养其合作学习和探究知识的精神,故用探究式教法;本文语言富于诗的韵律之美,从培养学生语感角度,故采用朗读式教法。

三、说教学程序

1.拟定两课时

2.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情境导入、释题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清文脉,领会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把握写景状物技巧。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确立探究专题如:语言特色、修辞格、进行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明确探究的对象、目的、意义并建立课堂评价制度。设题要有开放性、层次性、适度性。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合。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10’ )

1.用“温故知新”联想导入法创设情境

以初中所学的《桃花源记》作为切入点,引出每个人都曾渴望拥有一处理想的栖息地——世外桃源(请学生用口语描绘自己心目中“世外桃源”的样子);联系前一单元诗人海子所吟唱的“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朱自清 在“荷塘”边寻到了心灵的宁静;著名哲学家荷尔德林所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已成为人文21世纪人们的共同宣言。《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正是这样的一篇时代宣言。

2.释题(一语双关),简介作家、作品。(背景、风格)

3.配古典音乐朗读,(如有媒体则可配制反映优美自然风光的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感);因语言富于诗的韵律,故采用男女声组合朗读,按句读(dòu) 换读。同时做好批注:

(1)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

(2)标出疑难语句

第二步: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25 )

1.理解文脉

“我的空中楼阁”是偏正短语,重点在“空中楼阁”,文章是如何据此组织文脉的?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加以概括:

提示: 山脊小屋悬空而立(2)

林间小屋凌空而起(9)

开放性院子作领空(9)

山路作空中走廊(14)

夜间小屋是空中楼阁(15)

(至此重点突破)

2.赏物

(1)实写 (1—3)小屋点缀了山(远观全景)

(4—8)树点缀了小屋(由近及远)

(托物言志第一阶段)

(9—10)领空、围墙

(11—13)空气、光线、环境

(2)虚写 (14)山路、山坡

(15—18)夜晚的小屋成空中楼阁

(托物言志第二阶段)

解析: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想像,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

3.明志

齐诵课文最后一部分(16—18)

解析:作者强调“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喧”之意外(引述陶诗),为我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托物言志第三阶段,至此难点突破,德育目标实现)

4.谋篇布局即构思

本文在构思上独具匠心,具有一种整齐美和变化美。请试作分析。

5.表现手法

本文状物言志融洽无间和抒情也浑为一体,请作点具体分析。

6.写景状物的角度

(1)本文在描写景物时,角度变化多端。请举例说明。

(2)归纳多角度写景状物技巧。

a.时空变换(远近、内外、局整、晨昏)

b.多种感官,联想、想象综合运用

c.运用辩证法(小大、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虚与实)

解题思路:

①引述苏轼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激发思考。

②回忆比较初中第四册蒲松龄《山市》写作特点:a.悬念起笔b.以情衬景c.由粗到细d.动静互变

(至此难点突破,能力目标实现)

第三步 知识的迁移与扩展(9’)

a.附上“课堂跟踪反馈”练习,分组讨论完成:一组:(一)1、2、7 二组:(一)3、5、7 三组:(一)4、6、7 四组:(二)阅读

●组织原则是:基础题与能力题交叉,协作分工。旨在随机检测与反馈教学成果,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仅提供参考答案,掌握反馈信息,为下一课时提供参考,以便调整课的具体环节。

b.小结本堂课所学知识。

第四步 布置作业(1’ )

1.诵读文中优美语段语句

2.布置下节专题任务:语言特色(由第一、二组全作完成);

修辞特色(由第三、四组合作完成)。(也可选“教学疑点”作为专题研究)

依据:作业,旨在巩固本节教学成果,并适时向第二节内容过渡,以便完成余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四、说教具

根据直观、实用,增加课堂容量等原则选用教具。如:

录音机(古典音乐带),小黑板(展示课堂问题),复印练习资料和下载的背景资料,如有多媒体可制作风景图片(含课件)

五、说板书

依据:1.直观、简洁,有助于理清文脉。

2.用链式图示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004.11.9

作者

[1]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5

◆设计意图

1、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具有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教学本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析文明理,了解托物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包容性。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举一反三地去研读探求,在控求的过程中发现、分析、概括,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本设计力求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两个问题组成: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引导学生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引导学生理解“意”鉴赏语言技巧。两个问题以点带面,以少总多,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教学过程的两大板块,又互相补充、有机联系,构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框架。

◆ 设计实施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1)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2)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介从整体上并不是崐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3)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4)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1)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3)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第二信号系统,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崐,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6

李乐薇

一、教学目标

1.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在自己心中建立积极的“小屋”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文中优美语言的把握

2.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课型

鉴赏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看看他的小屋是怎样的。(板书: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生于1930年,是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在中国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婉丽而富有感情。他有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有接受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故而作品善于借助有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主观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色、有光、有味、有形的物象幻景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

〈三〉教学过程

1.解题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我的空中楼阁》。首先,看标题《我的空中楼阁》,为什么叫《我的空中楼阁》,或者说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答案:①课文倒数第四段:“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数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即指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②但小屋仅仅是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不是!当然不是!那究竟指什么呢?对,精神上的,我们看课文提示,既写外在的景观,又写内在的精神,景情浑然一体。我们从“空中”二字也可以看出,“空中”一方面指小屋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

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即没有根基的房屋,是不切实际的,是想象的。那这种精神、情思究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不急于作答,让我们看完课文后再说!

2.课文分析

现在进入课文。同学们都熟读了课文,有什么感觉呢?(直觉:语言优美)像不像你在幽静的环境中,当早晨第一束阳光升起的时候,你坐在家门前品味着一杯淡淡的香铭,品味着它的色品味着它的味?刚才我听同学说,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很美。确实。这篇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看来同学们都很有鉴赏能力。那你们每一个人肯定都有自己喜欢的语言,那你们都喜欢哪些语言呢?为什么呢?(请同学回答并点评,结果有如下板书:)

小屋

我山玲珑

的树轻灵

空花开阔

中李光浪漫

楼乐路幸福

阁薇夜朦胧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篇美文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空间顺序写的呢?(两者皆非,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既然没有一个固定的顺序,那是什么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呢?对,情,是什么样的请呢?对,喜爱之情。我们看,其整篇文章,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笔墨,那么多的优美语言、新颖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屋,写山脊的小屋,树间的小屋,小屋的的花园、光线,小屋与外界交通的山路,夜间的小屋等等,无一不充满一种欣赏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现在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喜欢那样的一间空中楼阁,也就是喜欢它的什么?(安静:13段)(独立:山路不便于行车,与外界少或无联系,“空中”也可体现,15段,山上、上下灯光对比。)(自然美,非认为文明:整篇文章、特别是最后两段)在古代,向往这种独立、安静、自然的文人古来皆有,特别是诗人,山水田园诗人。说到这,我们自然会想到?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他的“世外桃源”。我们还会想到?王维《山居秋暝》。其实,这篇文章就是一篇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古人写这样的文章,或者因为一中抽象的感情、情思不容易表达出来,或者因为社会环境不便于直接表达,而采用这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遗篇美文,或者说,为什么会向往这种安静、独立、非认为文明的小屋呢?(可能与作者的生世有关)(学生回答,并肯定其答案)其实原因很多,同学们说的,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这里,我想来充实一个原因。说之前,请同学们听一段小短文:“我们闻不到花草的香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与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听了这段话之后,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感觉到了现代都市人内心共同的呼喊!他们厌倦了都市紧张、枯燥、疲惫的生活,得了一种都市的文明病!他们向往着那样一间小屋,那里有鸟语,也有花香,有青山,也有绿水……由于社会的工业化不断地加强,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性一方面在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释放,另一方面,这种释放的人性又常表现出负面效应,而又给自身带来新的束缚,目光锐利的作家感受到了这一点,便及时的反映了出来。相对于都市的喧嚣来说,你们是幸福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间小屋,除了指建于山上的小屋之外,它还指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类:2.生活环境、生活方式3.独立的人格4.心灵的归宿、寓所)在这里,我主要

讲一下心灵的归宿(请同学读自己的文章)这种心灵的寓所,如果作者失去了,就会象普希金没有了大海,徐志摩失去了康桥,越王打败了勾践,基督徒失去了上帝,心便没有了依靠,没有了寓所,没有了努力的方向,注定是个悲剧!人,只有找到并坚持自己积极向上的“小屋”,他便不会空虚、无聊、苦闷、烦恼,才是一个完全的人,幸福的人。作者选择了那样一间小屋做为自己心灵归宿,心灵的寓所,他是幸福的。(如有时间:)那么你们找到了自己的“小屋”了吗?它是什么呢?

好了,还是以开场白作结吧,“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天边的云彩,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希望你们没一人都建好自己的小屋,一间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小屋,愿你们幸福!

附:板书

小屋(物)志

我山玲珑自生活方式

的树轻灵然生活环境

空花开阔独独立人格

中李光浪漫立美好事物

楼乐路幸福安心灵归宿

阁薇夜朦胧静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篇17

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夏永

【教学目的】

1学习从各种不同侧面来观察,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即定景换点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体会文章寄情于景的特点。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1宁谧:(谧mì)安宁,平静。

2翩然:(翩piā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3缥缈:(piāomiǎo)也写作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4游目骋怀:(骋chěng)游目,放眼往远处看;骋怀:开怀。

【内容主旨】

作者借对建筑在山上的小屋的描写,寄托了她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用定景换点的写法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1~3自然段)立足山外,写小屋和山的关系,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4~7自然段)立足山上,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第8自然段)立足山下,仰望远观,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从不同侧面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这部分有四层:第一层(9、10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第二层(11、12段)写小屋的光线和空气。第三层(13、14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第四层(15~18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

【写作手法】

文章前一部分重在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丰富的联想,想象,但所写的是实在的山、树、房屋的形势。后一部分则重在对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自然抒写:极小的花园,有限的围墙,“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而陶醉;明明小屋处于“山的怀抱中”,山是静止的,而在晨昏光线变化中,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会“绽开”,也会“收拢”,仿佛山是会动的。……夜幕中,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由实入虚,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虚实相生,开拓出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重点语段解读】

课文第13段: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课文第15段:……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分析:第13段点出作者向往“独立的”、“安静的”生活,能够在自己的小屋中享受着“美梦”,这似乎是人世间最完美的生活;在小山上的小屋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无须挂画,门外有幅画──名叫自然”,这应该是作者心里最完美的境界。然而,这种摒弃世间物质享受,追求内心清静,远离尘嚣的生活真的可以存在吗?作者的清梦真的可以做下去吗?文章在13、15自然段中明确地暗示了这种理想状态的生活就像文章的题目那样是个“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本身就是一语双关,既是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暗示这实际上是作者幻想中超然物外的理想国。所以在文章近结束时,作者用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雾失楼台”的情景,小屋太完美了,所以在世间是不可求的。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解题指导】

一、略。二1明喻。将“山”比作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小屋”比作眉梢上的一点“痣”,相映成趣,并且用“痣的一点”而不用“一点痣”这种表达更能见小屋之轻巧。2将“山”比作“一望无际的水面”、“辽阔无边的天空”、“单纯的底色”、“小屋”比作“风帆”、“飞雁”、“灵动的色彩”,这一系列的博喻,使“山”和“小屋”都同时有了动感,有了灵气。3暗喻,将夜暮笼罩下的“小屋”说成是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给“小屋”蒙上一层朦胧而神奇的色彩。比喻的标志词是“是”。4第一句是直接描写,简洁而得体。第二句用暗喻,将整个大自然比作一幅“巨画”,使文章的意境更加开阔。

三1、因为山上有花、草、树木的香气。2①因为“小屋”位于山脊上,加上窗多,白天的光线是充足的,只有“破晓”或“入暮”时分,山上只有“一片微光”,所以说“例外”。②谧,mì。③这是光线变化造成的感觉。文章先把群山环抱的小屋比作一个花蕊,早晨时,光线逐渐加强,小屋形态逐渐明晰,群山则仿佛逐渐后退,这就像花瓣慢慢淀开似的。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十分传神地写出静态景物在光线变化中给人视觉造成的动态感觉。④这也是光线变化给人造成的视觉误差。黑暗逐渐消失,山与小屋的距离也就看清楚了,所以给人感觉是层山后退了。3(1)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一天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战,迎接新的乐趣,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2)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3)这里的“山路”已成了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

推荐阅读:《我的空中楼阁》教案(通用13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精选18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精选20篇)《我的空中楼阁》教案(精选1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14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16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精选13篇)

刘星河教学目标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范文(通用8篇)

1、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设计(精选17篇)

一、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教学目标】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15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14篇)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2023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注解,自行翻译课文,提高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上网查阅专题性资料的能力。3、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剧本,自行导演的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案(精选14篇)

教学目标:1、进一步落实本文的字词句,掌握易读错的字,理解重点字词。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3、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思路(通用13篇)

[设计意图] 《邹忌讽齐王纳谏》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我抓住一个“思”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2份(精选8篇)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①重视诵读和背诵;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③理解课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阅读原文(精选1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下面是经纶网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12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继续学习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邹忌劝说齐王纳谏是爱国的表现。【教学重点】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习题精选(精选17篇)

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网校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a.从反面讽刺b.含蓄地嘲讽c.从正面说服d.委婉地规劝2.对下列加黑字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朝:cháo朝廷、朝堂b.时时而间进间:jiàn间或、偶然c.能谤...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人教版XX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文。一、大钢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的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

高一语文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