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将相和》课堂实录(通用14篇)

  • 教案
  • 2024-02-22 21:31
  • admin

《将相和》课堂实录(通用14篇)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1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 《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生: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师: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

生:不和。

师: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师:看来大家对题目的理解比较深刻,相信这几个词语更难不倒大家。(教师出示生字、生词,指生读。)教师重点强调和氏璧的 璧 和墙壁的 壁 的不同。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生b:我知道了当时秦国的势力最强。

生c:我还知道了文章讲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 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 负荆请罪 。

师:你能把这三个故事的标题写在黑板上吗?(生板书)

师:你现在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a:蔺相如为什么要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b:渑池之会后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生c: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后来又和好了?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廉颇和蔺相如不和肯定有不和的原因,谁能快快速从文中找出说明他俩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 能耐 是什么意思?

生: 能耐 就是 本事 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

生: 爬 是指由上大夫升到上卿,从 爬 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师: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 完璧归赵 和 渑池之会 。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 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 小 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那么老师再把这个 小 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 小 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 理直气壮 。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 撞 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 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 拼 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 将相和 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来了解一下。

谢谢合作,再见。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2

【第二段(讨论)】

师:前一第课同学们已经自己提出问题揣摩表现人物品质的第二个典型事例。现在我们紧扣人们的言行特点分析讨论。

(学生打开课文和自学笔记。教师巡视。)

生:书上说“赵王和大臣们商议,去,怕有危险;不去,表示胆怯,一时决定不下。”

这种情况,跟“完璧归赵”的故事一样,说明赵王的群臣无策,拿不定主意。

(学生善于前后联系想。)

生:我有个疑问:秦王骗取和氏璧已经失败了,为什么刚过了几年,又要约赵王渑池相会?

生:(争相举手)道理很清楚,秦王就是不甘心骗取和氏璧的失败,想要报复。

生:他想要抓赵王也说不定。

师:秦王想要报复,这是故事发生的起因,但课文没有明写出来。大臣商议决定不下,后来又怎样呢?继续讨论。

(教师及时点拨,既点出故事起因,又扭到原来的议题。)

生:后来“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认为”、“还是”这两个词显得蔺相如很果断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师:“认为”在文中表示蔺相如对这件的看法、判断。这个词课后要求你们练习造句。

生:课文说“蔺相如随行”,可以知道这次蔺相如同样要冒着危险去的。他真是智勇双全。

师:你认为蔺相如的“智”是指什么?(生:群臣无策,而蔺相如果断决定,比群臣有谋。)

(寻根究底,不走过场。)

同学讨论得好,我们刚才就是运用抓人物言行特点的方法来体会人物品质的。

(教师紧扣阅读重点训练项目指导。)

生: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什么意思?

师:“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怎样反击?

(学生不懂就主动提问,教师解释,有机渗透爱国教育。)

生:“我从蔺相如的神态、言行体会。蔺相如“生气极了”说明他爱赵国的心强烈。秦王拒绝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再要求,直至“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迫使秦王只好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下来。蔺相如这一招比秦王更厉害,显示他勇敢,不怕强暴。

师:蔺相如不怕强暴,这股勇气从哪里来?(略)

(这一点拨,为要透过外表深究思想基础。)

生:蔺相如为什么还对秦王多次称“您”?(略)

生:这里用了两个“只好”很有意思,一个“只好”为赵王击缶,一个“只好”放赵王回去。都说明在蔺相如反击下,秦王完全失败了。

(学生一字未忽,词词悟神。)

生:不然,秦王失败,也有廉颇的功劳。

(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及时提出纠正。)

师:怎么知道廉颇有功劳?(引导学生看课文。)

生:故事说秦王“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不敢怎么样,只好……”可以说明。我读到这里才想到前面写“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上,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这一句不是无关紧要的,是作者有意先伏笔的。

师:讨论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前后联系起来想,才能完整地认识。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加上小标题(略)。

【第三段(揣摩)】

师:蔺相如和廉颇和好、合作,使秦王在渑池之会失败了。我们接下来自学揣摩第三段,要求不用提问题,直接从语句中体会。举例指导:(先指名读廉颇不服气说的话)我读到廉颇这些话,就停一来想一想。

廉颇说的三句话: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功劳”棗廉颇的确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但不难看出他居功骄傲。

2、“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棗说明廉颇很不服气。

3、“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棗可以知道廉颇准备报复。

请同学仿照举例的方法,围绕体会人物精神、品质这个中心边读边揣摩,允许在小组里“交头接耳”,“七嘴八舌”,互相启发。

(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再次举例示范。)

【讨论第三段】

生:廉颇不服气,想报复,是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这是故事的起因。

师:小李同学找到故事的起因,有道理吗?

生:(静默一会儿)这个说法不很完整,应该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不服。

师:大家认真想一想,廉颇不服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导看课文)

生:真正的原因是蔺相如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生:我赞同这个见解。如果说是因为蔺相如立了功引起的,前次蔺相如“完璧归赵”立功时,他怎么没有不服?

生: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就是职位比他高。这引起他的不服。

(教师一丝不苟,引导潜心会文,求得理解。)

师:认真读书分析,就不难理解。廉颇要给他个下不去,主要原因是蔺相如职位比他高。我们继续从他们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境界。

生:廉颇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对廉颇又是“避开”,又是……“把车往回赶”,连他手下的人都看不下去。联系蔺相如的话可以知道,他不是怕廉颇,为的是不削弱赵国的力量,维护赵国的利益。

生:蔺相如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可见他并没有瞧不起廉颇,能正确对待廉颇的功劳。他认为如果两个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他一心想保卫赵国的利益,蔺相如的思想是好的,品质是高尚的。

生:这是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所以宁可忍让。

师:是啊!如果不以国家利益为重,沉不住气,就容易闹不和。因此,小利益服从大利益。这种品质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

(教师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廉颇有错,后来他怎么样?

生:蔺相如的话传给了廉颇,廉颇能“静下心想了想”还认为自己“真不应该”。可以体会廉颇还能虚心考虑别人的话的。

生: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新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也说明他诚心认错的。

师:荆条是古代一种鞭打的刑具。“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引导看图)说明他内心痛悔自己过错的程度是很强烈的。

(图文结合得合适。)

生:“于是”和“亲自”两个词也可以说明问题。用“于是”连接下句说明知错就改,不迟延;“亲自”表示真心实意,非亲自去请罪不可。

师:人都会有错误,但知错就改很重要。小吴读书很认真,对作者用心遣词能认真推敲。

生:廉颇上门请罪,蔺相如“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连忙”、“热情迎接”表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得失。

师:蔺相如胸怀宽广。(学生插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从此他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祖国。

他们从不和到又和好起来。他们最后和好,思想上有什么共同认识。

(深化认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生:他们都能认识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计较个人得失。

师:对,他们都有热爱祖国的精神,都要维护国家的利益。我们学习这一课,受到什么启示和教育吗?

总结谈话。

【点评】

朱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他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 “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充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他重视指导学习方法,然后循法走路。

《将相和》这一节课正是“揣摩、讨论、引导、点拨”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部份体现,是他理想境界的缩影。你看,课堂上学生们学得多么主动、活泼,两段文字分别用提出问题和直接从语句中体会的两种方法揣摩自学,必要时教师示范,学生可以“七嘴八舌”,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紧各教材,一个词没有疏漏。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学生不懂的,教师要言不烦地讲;讨论走岔了,教师点拨一下就扭过来了,基本没有偏离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经过讨论,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得到训练了。教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教在点子上。他的奥妙在哪里?他曾说“在培养的过程,教师像排练戏剧总是要指指点点,又要示范,又要矫正,不会像正式演出那样什么指点都不要”。是的,理想的境界,就是靠他日积月累的培养。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培养学生自学揣摩的独立阅读能力。他既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又有分阶段训练的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

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教师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

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于是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渑池之会。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5)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

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

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

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负荆请罪。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总结,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学生在复述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列个提纲,然后再给出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运用的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进行复述。

最后教师小结: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的梗概进行。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4

【设计理念】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还是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语言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新课程明确指出:要把读书变成一种自主的行为。因此,我在学习前设计了一个小情境,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走进文本之中,培养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由课文的旁观者变为当事者,让学生自主、有目的的读书,教师适时的点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自觉性,从而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在阅读中产生真实的情感流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研究”的方法读懂课文,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重点理解蔺相如的胸怀宽广。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走进蔺相如和廉颇的内心世界,体会“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将相和》是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之中,共同体味这个故事的精彩感人之处。

1、复习:这篇文章共讲了那几个小故事?

2、创设情境:

老师还有个业余爱好,那就是考古。最近,老师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文物。他是一张赵王给蔺相如颁发的嘉奖令。同学们请看:

嘉奖令

蔺相如:

你在我国与秦国的交往中立下了大功,并且还能与廉将军和睦相处,可见你是一个( )的人。特发此令,以表鼓励。望你以后,更好地为我国出力,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公元前279年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能帮老师填上吗?

二、品读感悟

1、进行读书前的指导:

要想把这个内容填好,你有什么建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要补充的准确、恰当。应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地研究,因此,要先仔细的读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画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把内容补充完整。

2、学生自读课文。

三、回报交流

1、学生汇报所填的内容(各种填法),教师总结(机智勇敢、胸怀宽广)。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研讨会。我们请一个同学说明他这样填的理由,其他同学如果与发言的同学意思相同,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重点点拨:

⑴ 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主要表现在假摔璧、从小路送回、逼秦王击缶等方面。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体会,并重点指导“逼秦王击缶”这段的朗读,进而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在学生汇报到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时,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之后,为了加深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认识,教师适时向学生叙述《史记》当中对这一段的描写。并用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来总结这一部分。

在学生汇报蔺相如支持赵王去渑池赴约时,教师创设情境:教师就是赵王,正在犹豫不决时。同学们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赵王说。

⑵ 蔺相如的胸怀宽广主要体现在不与廉颇计较,躲避廉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语,指导学生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他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时,教师适时讲解他俩是怎样辅佐赵王,使赵国强大起来的,以此向学生渗透团结的重要性。

四、升华情感

1、解题:

学到此处,你能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吗?

2、总结:

《将相和》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集体,只有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学习写法

1、学生通读整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三个故事巧妙地连接起来,是文章脉络清楚。

2、走进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展示人物的个性品质。

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记得一句话说得好,文学使人全面,历史使人明智。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读读关于历史的名著,使自己成为一个多能的人。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5

设计理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和 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们更加要学习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语文是一个文化性以及文学性很强的科目,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的同时,深深感悟蕴含在文中的 和 文化,自觉接受 和 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 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 和 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 和 文化,自觉接受 和 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 和 文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 和 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

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 和 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 和 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 和气生财 、 万事以和为贵 、 家和万事兴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 和 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 和 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 将 、 相 分别是谁吗? 和 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 将 指大将军廉颇, 相 指上卿蔺相如, 和 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 将相和 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 将、相、和 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将 与 相 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 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 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 蔺相如 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 负荆请罪 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 负荆请罪 是果。)

②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

战国是我国历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 战国七雄 ,秦国是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 和 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 有共同的文化意识 和 文化 。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 天人合一 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 兼爱、非攻 ,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 和 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 和文化 的事例很多,比如(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 和 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 和 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 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 理直气壮 ,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 撞 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 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5.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爱国情深)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看来同学们都对正面人物蔺相如情有独钟啊!(文章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同学们似乎都不咋喜欢秦王啊,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到底为何如此抗拒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

想一想:赵国 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文臣武将处理大小事务,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生字词、成语查漏补缺。

1.多音字:着(zh o)急、上当(d ng)、答应(y ng )、为(w i)难、便(pi n)宜、上朝(ch 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1.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完璧归赵: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三、各抒己见,问题讨论(释疑环节)。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他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四、学有所悟。

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写法。(要求学会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1.人物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2.修辞手法:对比

3.文章谋篇布局上: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五、总结。

本篇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飞外把本课学习的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牢记从中学习的 和 文化,做一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6

一、揭题导入

师: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

从哪里可看出?

先别急着告诉我。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

师:什么原因?

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

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战功赫赫

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 居功自傲

师: 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生: 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

生:看不起

生:蔑视蔺相如

生:不屑一顾

师: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生:没有真本事

师:廉颇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吗?

生:很有理

生:理直气壮的

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

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

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

生:思考

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

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仅靠一张嘴

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

师:如果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

(体会蔺相如的性格)

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

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

生:避

生:写信

师:这办法很棒

生:谈

师:很好的办法,用“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会两败俱伤

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渔翁是谁?

生齐说:秦王

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师:古人把方法分为三等:好的为上策,坏的为下策,一般为中策。你觉得上策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下策是什么?有哪些缺点?

生:我认为上策是写信,他可以避免面对面争吵

生:我觉得是坐下来谈

四、蔺相如的对策

师:蔺相如的上策打动廉颇了吗?自由读,找到答案(手机相片删除了怎么恢复:方法一:最近删除中恢复:最近删除会将删除的照片另存30天。打开相册,找到最近删除,点击“照片”,点击“恢复”即可。方法二:如果错过了30天恢复,可借助通过iTunes备份恢复,开始扫描。找到并点击“扫描”,勾选要恢复的照片,点击“恢复到电脑”即可。)。

生:打动了,廉颇觉得自己很不应该

师;蔺相如的那句话打动了廉颇?

生:我之所以避着廉颇,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他可以有哪些做法?

生;托人道歉

生;写信说

生:负荆请罪

师:解释“负荆请罪”,那种方法最好?

生:四人小组讨论优、缺点。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送礼物给他

生:当面向他道歉

五、廉颇和蔺相如闹了这么大的矛盾之后,为什么还能和好?

师:从廉颇的角度分析。

生: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

师:从蔺相如的角度看。

生:顾全大局,会退让

师总结: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生:做错了事,要道歉

生;道歉可以让朋友之间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六、布置作业:

如果将相换成古代的诸葛亮或林冲,又会有什么故事,请大家新编《将相和》。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7

二、比一比,再组词。

璧( ) 秦( ) 廉( )

壁( ) 泰( ) 镰( )

避( ) 奏( ) 谦( )

渑( ) 侮( ) 换( )

蝇( ) 诲( ) 唤( )

三、缩句。

1.一列长长的火车飞快地通过雄伟的南京长江大桥。

2.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蓝蓝的天空中飞行。

3.北京东方小吃店有很多的特色小吃。

4.那盏红色的精致的小台灯是我的生日礼物。

四、给带点的词填上反义词。

积少成( ) 同甘共( ) 转败为( )

异口( )声 里应( )合 口是心( )

五、读课文填空。

《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 )件事。第一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第二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第三件事的起因是( ),结果是( )。三件事总起因是( )。

六、任选一题。

1.复述 负刑请罪 这个故事并表演。

2.请用一百来字概括一下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并用上 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 等词。

答案:

一、侮辱、负荆请罪、战袍、抵御、大臣、允诺、完璧归赵

二、完璧归赵、墙壁、回避;秦朝、泰然、奏乐;廉洁、镰刀、谦虚;渑池、苍蝇;侮辱、教诲;交换、呼唤

三、1.火车通过大桥。2.飞机飞行。3.小吃店有小吃。4.台灯是礼物。

四、积少成多、同甘共苦、转败为胜、异口同声、里应外合、口是心非

五、三;秦王说要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完璧归赵;秦王在渑池会上让赵王鼓瑟,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立功封官,廉颇不服气,和好如初;秦国强大,以弱攻小。

六、略。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9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将相和》教学设计谈

浙江 陈建红

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

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

“相”→(蔺相如)→(宰相)→(总理)“和”→(同心协力)

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

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2.出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围绕这句话对廉颇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以上的讨论与练习旨在使这两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凝聚,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形象。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看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个性品质,而且悟出他们的共性品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名言、成语的运用,亦能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开拓学生思维,充分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3.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填空练习: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

四、借助课剧形式,展现人物形象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 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⑶ 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⑷ 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情谊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中,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及故事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词句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具的使用】彩色粉笔、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读书法、启发谈话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点画品析词句,合作自学讨论交流及预习,质疑,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在自学中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拟定了标题,并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文章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生答后概括板书: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议定目标

通过提问,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自学中任务完成得很棒,对课文有了这么多了解。根据以往经验,同学们讨论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该完成什么任务呢?

(小组讨论,屏幕出示:朗读、词句、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三、精讲点拨

1、理解“完璧归赵”领悟学习方法:

看清因果,请同学们速读“完璧归赵”,找出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生速读,归纳交流。)

2、领会人物性格特点: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轻声读这个小故事,用“──”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句,用“△△△”标出关键词,并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生自读自画)

问:谁愿意把你画的读一读,说一说

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蔺相如第一次说话,从中不但看出他的勇敢,而且表现了他的智谋。

蔺相如第二次说话及当时的动作表现了他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通过表演来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第三次说话,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理解“大大方方”。

说一说对其它句子的理解。

3、指导朗读:

作者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生练读后指读。)

4、归纳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小组讨论后屏幕出示:

在读文中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练习用正确的语气朗读课文。

5、运用学法,合作完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体会的?朗读课文“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你是抓住哪些语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复述本故事。

先个人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请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渑池之会”在完成以上问题同时,让学生弄清秦王不敢怎样的原因,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负荆请罪”中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请同学复述。

小结:蔺相如履立新功,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不团结,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使廉颇受感动而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现在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治国。

四、明确重点

学习了本文不但理解内容,而且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请同学通读全文,思考:这三个故事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段与下文有什么联系?故事最终结果是什么?(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第一段是全文的根本原因,“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是故事最终结果。

板书:

发展 因果

五、总结教育

1、通过学习,我们更深体会到蔺相如,廉颇的美好品质,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板书:

爱国

2、2001年4月1日,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飞机,造成我飞行员牺牲,随后美机又未经允许降落在我国机场,这是对我国的一种挑衅。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是我们每个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对这件事全国人民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我们的爱国之心呢 (学生自由发言)

3、总结:

学习本文有什么收获?(与目标结合,自由总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鼓励质疑)。

4、练笔:

写一件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11

《将相和》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刘玉荣

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用小标题概括三个故事,再说出三个故事的联系: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故事与负荆请罪存在因果关系。接下来学生读如下一段话: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找出核心问题:蔺相如立功,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接下来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说明: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不仅仅是靠一张嘴。再让学生朗读和谈体会,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蔺相如不畏强暴。

然后小结:蔺相如真正靠的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国家和国家的尊严。

最后形成共识: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看来,“蔺相如立功,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是本课的一个核心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有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上海路新村小学 彭玉媛

自己长期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后要向 “观众”说明你为什么要这么演,使每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我校老师的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板书了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评价我总觉得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这类历史性的课文,要鼓励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将相和》教学反思

浙江省杭州市九莲小学 李 瑛

参加了西湖区第三层次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听取了本校任老师上的《将相和》,以及自己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 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后要向 “观众”说明你为什么要这么演,使每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任文岚的公开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板书了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评价我总觉得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

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这类历史性的课文,要鼓励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12

课本剧《将相和》第二幕 渑池之会

第二幕:渑池之会

时 间:公元前279年

地 点:秦国渑池

人 物:赵惠文王(简称赵王)、秦昭襄王(简称秦王)、蔺相

如、廉颇、赵国史官(简称赵史)、秦国史官(简称秦

史)、秦国大臣

布 景:桌椅若干,布置成会客场景。

(开幕前旁白:秦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入侵赵国边

境,攻占了赵国的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秦王又耍了个

花招,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开始惧怕被秦国扣留,不

敢去。蔺相如和大将廉颇都认为不去,反倒叫秦国瞧不

起。赵王这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廉颇带着军

队送他们到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到了约定会

见的日期)

幕启

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举行宴会,与赵王喝酒谈

天——

秦 王:(举杯喝酒,面带醉意对赵王)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

请你弹个曲儿,给大伙凑个热闹。(示意大臣把瑟拿上

来)

赵 王:(难以推辞)恭敬不如从命,献丑了。(勉强鼓了一段)

秦 王:(面对秦史官)史官,快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秦 史:(边记录边高声读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

相会,赵王给秦王鼓瑟。

赵 王:(脸色铁青,浑身发抖)你,你——。

蔺相如:(拿一个缶,突然跪到秦王跟前)赵王听说秦王挺擅长秦

国的乐器。我给大王准备了一个缶,也请大王赏脸敲个

曲儿吧!

秦 王:(大惊失色,无可奈何、结结巴巴)我——我敲,好吧,我

敲!

蔺相如:(向赵国史官)史官,把这件事情记下来!

赵 史:(边记录边高声读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

相会,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 王:(大怒,站起)请赵王你割十五座城给我秦王上寿!

蔺相如:(理直气壮)请秦王你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给赵王上

寿!

双方各持己见,争持不下——

(旁白:秦王眼看局势十分紧张,他事先知道廉颇已经在

边境上做好了准备,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占不到便宜,

于是……)

秦 王:(喝住大臣)今天是我和赵王欢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

言,来来来,喝酒,喝酒!

灯光渐暗——

(旁白: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顺利结束。蔺相如机智果

敢,又立了大功,赵王很高兴地封蔺相如为上卿。)

闭幕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13

本系列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的练习题,家长和学生可以下载打印做一下,巩固课上学到的知识。

《将相和》一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 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他们说∶ 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我们俩闹不和,( )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将相和》中的 将 是指______________, 相 是指______________。课文一共写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个小故事。课文中的蔺相如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品质。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削弱( ) 热情( )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从文中找出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写话。廉颇来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话?

廉颇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蔺相如会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相和》二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chēn chēng)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 型),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是一切都好商量(li ng li ng),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 充)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我会划去文段中括号内不正确的字和读音。

2、我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称赞( ) 诚意( ) 隆重( )

3、蔺相如怎么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并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用 ______ 和 ﹏﹏ 画出蔺相如要撞璧的动作和语言。

5、我根据理解选择正确的答案。

(1)蔺相如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是为了( )

a、展示和氏璧是无价之宝。b、赢得送璧回国的时间。

c、使赵国完全占据主动,秦国理屈被动。d、祝贺秦国取得宝璧。

(2)下面对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秦王喜欢和氏璧。b、秦王不怕失信于天下。

c、蔺相如又机智又勇敢,秦王很怕他。

6、蔺相如为什么要说: 这块璧有点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相和》课堂实录 篇1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生字:

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 新词:

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 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2、能力训练点:

⑴ 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 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 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⑵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五、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六、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⑴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⑵ 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⑶ 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七、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八、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十、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⑴ 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 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十一、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⑴ 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⑵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 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②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⑴ 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 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⑶ 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 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② 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③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 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 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

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二、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是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和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三、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推荐阅读:将相和课堂实录(精选2篇)《将相和》课堂实录(通用16篇)将相和课堂实录六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2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将相和》教学设计谈(通用15篇)演·说·写——我教《将相和》(精选13篇)家长课堂教案翻转课堂教案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通用17篇)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通用2篇)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 “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6篇)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将相和》说课稿(精选14篇)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32课《将相和》。一、 说教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将相和》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以下是关于五年级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参考!一、关于本节课(一)亮点《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文中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将相和教案范文(通用14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课时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语文出版社第十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

《将相和》第一课时说课稿(通用8篇)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教学实录(精选12篇)

一、任务驱动,引发探究: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将相和》教学杂谈(通用14篇)

《将相和》教学杂谈【山东省青岛市新世纪学校徐学红】〖“辩论式”学习──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

将相和教学案例分析(精选2篇)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

《将相和》课后练习题(通用17篇)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攻无不( ) 理( )气壮 同心( )力 无( )之宝 战无不( ) 负( )请罪 完( )归赵 宁死不( ) ( )口不提 二、按拼音写词语。...

《将相和》教案课件(精选15篇)

【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飞外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将相和》第一课时说课设计(精选13篇)

《将相和》是一则历史故事,故事发生距今已然有二千多年。而今这个故事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或者说为我们所关注之处,我个人理解是在于第三个故事。...

读《将相和》有感(精选13篇)

读《将相和》有感浙江省建德市航头镇中心小学施胜浩今天,我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蔺相如与赵国之间的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蔺相如。...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