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二月二习俗大全

  • 教案
  • 2024-06-18 16:37
  • admin

二月二习俗大全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月二习俗大全,欢迎阅读!

【1】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为二月二节,又叫春龙节,龙头节或青龙节。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我在去年的博文中写过,今暂且省去。

一、剃龙头

演变到民俗上,就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所以人们对“二月二,剃龙头”很重视,谁都想图个好兆头。古时候有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沿袭到今,就是不管头发多长,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

旧时民间还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还有的地方,女孩也在此日穿耳洞。

“剃龙头”习俗只是二月二众多民俗之一。其他与龙有关的习俗各地还有很多。

二、 引龙回与熏百虫

据古籍记载,二月二这天,百姓由大门外开始撒草木灰,将草木灰线一直撒到院内,屋内,厨房,并围着水缸绕一圈,称之为“引龙回”。

龙是要引回到自己家的,而百虫则是要驱除的,所以就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三、食物都加上“龙”头衔

这一天各地人们的饮食虽有不同,但一概与龙挂钩。吃面条的,叫做吃“龙须面”;吃饼子的,“龙鳞”;吃饺子的,则称为吃“龙牙” 、“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四、敲龙头唤龙醒来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五、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因而正月里,出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住。到了二月二,出了正月,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尤其是那些怀有身孕的小媳妇,回娘家更有将龙气带回娘家的说法,更是受到了娘家人的欢迎。

六、妇女忌用针线,恐伤龙目

二月二这天,古籍记载:“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据说龙抬头这日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姑娘媳妇们正好可以不用做针线活,嬉戏玩闹了。

七、引钱龙

旧时,二月二清早,人们从井里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谓之“引钱龙”。据说谁家最先把水挑回家,就是最先引到了钱龙,谁家这一年的财运就会大大的。所以经常出现二月二凌晨争先恐后挑水的情形。时至今日,虽然不用去水井里挑水了,人们还是变通做早早地从自来水管里接水,寓意不变。

八、送孩子入学

旧时候,家长们往往选此日送孩子入学读书,寓意好彩头可以让孩子更容易出人头地。

借用一下古人的二月二诗作:“此日龙抬头,抬头龙见喜。南屏借东风,万里波涛起。”祝福大家龙腾虎跃,鹏程万里!

【2】各地二月二龙抬头习俗

四川二月二龙抬头习俗

四川:雀儿会

关于二月二,川北一带还有个说法,“二月二,龙抬头,虫脚蚂蚁往外流。”因此,有在房舍周围撒灰驱虫的习俗,传说这样相当于给蛇、蚯蚓、蝎子、蜈蚣等设置了一道“防火墙”,被草木灰圈起来的房舍即可避虫害。

但是,记者在广元城郊调查,没有发现撒灰的现象。据苍溪一名农村妇女介绍,二月二又是传说中的雀儿会,这一天农人也不进庄稼地,不然会遭来鸟儿糟蹋蔬菜和粮食。“现在还有这样的避讳吗?”“当然了,多年传承下来的,也可以趁机休息。

广西二月二龙抬头习俗民俗

赶歌圩

邓龙屯壮族歌圩节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二月初二,远近群众汇集于此,举行一年一度的壮族歌圩节,赛唱壮族山歌。他们以歌传情,以歌会友,节目精彩纷呈,吸引四邻八方众多群众到场观看,热闹非凡。

看斗牛

上林县木山乡庙会形成于清朝初期,由附近的村民自发组织。庙会上,人们可以兴味盎然地观看斗牛、斗鸡、山歌对唱、狮公舞表演、打陀螺、球赛等多种传统民间活动。还可品尝各种美食小吃,欣赏民俗节目演出。

逛庙会

农历二月初二,当地举行一年一度的文武庙会,祭社游行、舞龙舞狮、赏花灯、唱大戏等活动相继上演。村民则杀鸡宰鸭、摆酒设宴招待亲朋好友,共同祈求新的一年和谐安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土地节

桂东地区客家人称“二月二”为土地节,客家人居住的村边都修建有土地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这天,他们备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带上香火蜡烛、纸钱等到村边土地庙祭供,场面肃穆,以求土地神庇护,得以安居乐业。

饮社酒。传说社日酒可以治耳聋,因此人们称社日酒为治聋酒。宋代陆游《社日》诗:“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又作注曰:“古谓社酒治聋。”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载:“春分后戊日,村之民赛土神,置酒聚饮,曰:‘酒治聋。’”此外,在广西也有此俗记载。民国《来宾县志》载:“盖古者社日饮治聋酒,因以是恐村妇之溺爱耳。”民国《榴江县志》也载有春秋“社日”饮治聋酒的习俗。

广西贺州客家人在土地节做糍粑吃,并且要放棠梨叶,传说是吃了不怕雷公叫。

接社。即娘家在社日接新嫁的女儿归宁。早在宋代,妇女在社日一般不参加祭社活动,而出现妇女于是日“归宁”的习俗。民国广西《桂平县志》《全县志》都载有此俗。

抢花炮

抢花炮的“花炮”是铁制圆环,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然后置于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铁炮,内装火药,燃放后即把花炮冲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时参加者均可奋勇争夺。按民间传统,只燃放三炮。抢得头炮者,则万事吉祥如意。抢花炮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也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历经千百年的抢花炮民俗,已列入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

撒灰引龙、打灰囤:

中国山东部分地区农村,这一天有“撒灰引龙”、“打灰囤”的习俗。这一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撒灰了,用簸箕盛着草木灰,沿着自家房子外围墙根密密的撒一圈,因为这条灰线又细又长,形似传说中的龙,所以这个举动也被叫做“撒灰引龙”,寓意把象征吉祥的龙请到家里。除此之外,家家户户还会在门前、场院用草木灰围成一个个圆圈,中间放上五谷、硬币。代表着粮食屯、钱屯,有的囤外再画上梯子,以表明囤的高大。一边用灰画圈还一面嘴里念叨着:“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满、小囤漾”,希望来年家里粮食丰收,财源滚滚。

实际上,撒灰除了象征意义,在实际中也是有用的,在农村,旧式的农家房屋为土木建筑,房舍墙体或由土墼垒砌,寒冬里,墙缝、炕缝自然成了蝎子、蚰蜒、“草鞋底”等毒虫蛰伏之处。惊蛰以后,这些毒虫伺机出动,危害人身。二月二当天,村民便在炕墙下面及房屋墙根底下撒上点草木灰,也有熏虫辟邪的作用。临沂一些地方这一天举办土地会,农户凑钱为土地爷过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以求土地爷保佑有个好收成。

●北京

吃春饼: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吃春饼。

吃“驴打滚”: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喜欢在农历二月二买“驴打滚”品尝。黄豆粉面裹豆沙馅儿的驴打滚外形圆润,有“财源滚滚”的吉祥含义。

照房梁、驱虫:

在北京民间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二月二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如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

●晋西北

在晋西北地区,人们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另一习俗是驱毒活动。俗话说:“惊蛰过,百虫苏。”《阳城县志》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

●陕西

陕西西安地区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给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饽饽馍。妈妈会前一天炒好齐子豆,准备给家里人。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齐炒。

●河北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邯郸:吃“龙须面”;“龙耳”、“龙角”;“龙子”;“龙拿珠”;“食龙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们过乞巧节的习俗。这一天,姑娘们可自由结伴,穿上好衣裳,带好小米、白面、油、盐及锅、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这就是磁州古时流传下来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饭"习俗。

石家庄:吃麻花,猪头肉,饺子。那边是要吃那种面片,石家庄人叫咸食,混着鸡蛋和面粉香味的面片香;也有叫菜饼子的,就是把在地窖里藏了一冬天的萝卜挖出来,切成丝和面和到一起, 烙出来的饼,沾着蒜泥和醋,很多人吃不习惯,不过这么多年的风俗沿袭下来,而且还一直能传承下去。

承德:早起煎饼早起煎饼午饺子煎肉片煎鱼:二月二炸鱼煎肉,这叫“熏虫儿”。因为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用这香味熏醒传说中的龙镇住毒虫,吃猪头肉。

沧州:吃龙拿珠,就是面条和饺子一起下锅煮,煮熟了再吃。吃饺子就是龙耳朵的意思或面条就是龙须子意思。吃龙鳞饼。

●沿海

奉祀土地公:

南方”二月二“主要以祭社(土地神)习俗为主,祭龙习俗主要在龙升天的仲夏端午。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为主的习俗。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中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土地神又称”社“、”社神“、”土神“、“土地公”、”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社日节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从上古开始,社神就成为了祭祀系统中的祀典之神。时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变化,但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并随着华人的迁徙,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分祭猪肉:

分祭肉,聚众宴饮,奏乐欢娱。社祭作为民众欢聚节日的习俗,在龙抬头这天也会上演。《广州府志》引《番禺志》载:“二月二日土地会,大小衙署及街巷无不召梨园奏乐娱神。”昔日那祭社的盛况及人们聚众宴饮的欢娱场面,在这些记载中可见一斑。

开笔礼: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在传统习俗里,为取龙抬头之吉兆。儿童在二月二这天,会举行“开笔礼”,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祝愿每一个孩子长大后断文识字。

起龙船:

在龙抬头这天,广东一些地方有“起龙船”的活动,众人跳入水中“起龙船”,请龙出水、清洗龙船、试扒龙船。人们选择这天作为传统“起龙船”的日子,是为了显示百姓对龙舟的尊重,以及祈求事事顺利的心愿。

敬龙神:

在过去,潮州有“迎青龙”之俗,是以青色蛇为青龙,用彩车、彩队扛了游巡,这是敬祭龙神的遗风。

剪龙头:

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炮会:

二月二土地神诞辰,在广东部分地区,当地男女老少会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被人们称作“炮会”。

●其它地区

浙南:泗溪二月二庙会,在泗溪镇白粉墙村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二月二祈福庙会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白粉墙村都要在本村的“陈十四娘娘”庙举行二月二庙会(祈福活动)。该习俗兴起于清朝雍正年间,俗称“做福”或“福酒”,从清代至民国“二月二”庙会活动发展到鼎盛,前往参加“福宴”的人群除本境乡民,更多的来客都是从十乡八里之外慕名面来,可谓盛况空前。庙会活动内容精彩,其中最大的地方特色是“娘娘踩街”、“福宴”和浙南木偶戏。

唐山迁安:迁安地区的风俗是登山。

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福建莆田:莆田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打牙祭,大聚餐”之俗。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莆仙人称二月二为“头牙”,而且与腊月十六的“尾牙”同等重视。按地方方言,“做牙”也叫“打牙祭”。所谓“打牙祭”,在《现代汉语词典》注解说:“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而吃一顿丰盛的饭。”然而,在莆仙,整个正月里闹元宵,都有“丰盛的菜肴”,算不上是“做牙”“打牙祭”。到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头一次,所以称为“头牙”。“头牙”这一天,按传统惯例,各行业、商店铺、包括各户主,一到黄昏前后时段,置办果品酒肴等,点香烛、烧“贡银”、放鞭炮等。城里的把供案摆在自家店门前,乡村的到田头、社庙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然后,以祭神福余,邀请雇佣伙友工匠们聚餐,未得邀请者,就意味着被“解雇”。莆仙村民凡有雇佣木工、泥工等工匠做工的人家,户主须于二月初二晚上办酒席请工匠“做头牙”。

福建福清:江阴镇的南曹村二月初二日报恩寺桃溪境迎春神游甚为壮观,人们装扮成状元、榜眼、探花郎、文武百官,彩旗、腰鼓队、旱船、蚌女、十番、舞龙、舞狮参游人数众多。春和景明,大地绿遍,到郊外走走,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大气中的“长寿素”——阴离子较多,是调整人体代谢的天然“药物”,更是治疗精神紧张的理想“解毒剂”。村民们以淳朴的情怀用古老传统的方式迎接着新一年的平安与丰收,祈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繁荣昌盛。

【3】二月二龙抬头的食俗

二月初二,旧称土地诞辰。是一个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这一天大家食油煎年糕,称“撑腰糕”,以示即将开始农事,需强健身体之意。海宁一带称此日为“萝卜生日”。据《古禾杂识》记载:“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熯年糕,谓之‘撑腰’。是日乡间下瓜茄诸菜种。庙中或醵钱奏乐一天,晚放花爆。”农历二月初二,汉族民间传说,每逢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这天又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地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1、吃炒豆子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2、骡马大会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新疆、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

3、吃春饼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挑龙头”,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龙角”、“按龙眼”、“吃龙牙”等。

4、吃驴打滚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还有一些北方地区还会食用猪耳朵、猪蹄来庆祝二月二。

5、吃与龙有关的面食

“山西大部分地区喜欢吃面食,平日里常吃的面食,在二月二的当天都有了讲究。”聂元龙介绍,比如山西人最常吃的面条,在二月二当天都会有个好听的名字“吃龙须”。吃粉条也会称为“吃龙须”或“挑龙尾”。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而吕梁地区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吃水饺,叫做“吃龙耳”,也有人用饼卷上合菜吃,意谓合龙头。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无论哪种面食,山西人都要想办法与龙联系,这与山西人对龙神的信仰有关。”聂元龙说。

不过有个例外,在吕梁山区,二月二吃的面食就不带“龙”字。当地叫吃“枣山”。所谓的“枣山”是春节前做的人形面食。“枣山”在春节时供神,正月十五摆完火炉后,第二点在残火上烤,当地人相信正月十五火炉烤的“枣山”治百病,大人们把“枣山”的“身子”给小孩吃,而“头”则留到二月二早上给壮年男子吃,当地人说二月二吃“枣山”,犁地时碰不上石头,耕地时有力气。

6、引龙祈求风调雨顺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7、驱百虫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8、吃爆米花

在陕西流传两句话一是炒豆一定要吃,在二月二的时候,在农村,家家都要爆米花、炒苞谷豆、炒棋子豆,豆豆既给在家的人吃,还要留下一部分送给至亲。吃炒豆豆也叫“咬虫”,也就是俗话说的“咬了虫,牙不疼”。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陕西华阴一带的人们把供奉于神灵前的献糕,像蝎子、蝎子尾巴的花馍切成碎块,在锅中烘干,让小孩子吃下去,认为这样对孩子有好处。二、剃头理发图吉利,“二月二,龙抬头”,陕西人认为二月二去剪头发最吉利,在二月二”当天给男孩子把头剃光,以使孩子像驴去掉鞍子一样轻松、愉快地生活。

【4】农历二月二习俗的禁忌

1、出嫁女儿,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不能回娘家的原由,主要是在古代因为小媳妇新婚后,到二月初二的时候便不能住在娘家了,而婆家人为了让小媳妇早日回婆家而流传出来的俗话。演变到后来,若是小媳妇一直在娘家住,婆家人会在二月初一就把小媳妇接回家去。按照旧社会的风俗,刚新婚的小媳妇年前年后都必须在婆家伺候公婆与丈夫,到了正月十六以后的日子可以暂时回娘家住,当作是休息日,但只能住到正月底,过了正月必须回家。因为二月二以后就是民间的春耕了,还得下地干活。

2、不动针线,不用剪刀

在我国古代,龙被古人看作是神圣的象征。“龙头衔”这天因此多了些禁忌,以防伤害到苍龙,影响全年的运气。妇女们在这一天是禁动动针线和剪刀的,因为苍龙在这一天会抬头观天下,使用带针带利刃的东西会刺伤龙眼。

3、忌说“吃醋”

在我国中原诸省的方言中,因为“吃醋”都被看作是“妒忌”层面的含义,到了二月二因为本身这个节日就是喜庆的,所以当时人怕小心眼儿影响吉利,于是就把“忌讳”叫做“醋”,而用忌讳就是吃醋的意思。

4、忌推磨

这一天忌推磨,以免压住龙头。河北新河、山东滕县都忌当日磨面,怕压了龙头。山东东明一带在二月初一下午就要把磨房打扫干净。把磨的上下扇支起来,禁止使用。因为当地人认为石磨是龙头,因此龙头节就要把龙头抬起来。一直到现在、尽管磨面不使用石磨了,但到这一天。所有的打面机坊都要停止工作,怕“研烂了龙头”。

5、照房梁

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6、忌洗衣

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5】二月二龙抬头的简介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1-2]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龙是神话里生活于大海中的神异生物,司掌行云布雨,常用来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多以祭社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

【6】民俗来历

二月二祭龙神,民间还有个传说。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大旱,连年无雨。在临潼骊山之东的马额塬上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水生。他见天旱,便设法四处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头村,听一

位老伯讲了这样的话:“关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晓。曾命东海龙王的孙子前去播雨。可这小龙到了关中却一头窜到龙河里,把播雨大事给忘了。”水生问:“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说:“必须弄到一根降龙木才行。”水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降龙木,制服了小龙。只见小龙抬头腾空而起,直冲九霄,霎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哗哗地下起了大雨。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龙抬头这天,汉族民间和宫廷里也有许多风俗。明人沈榜《蜒署杂记》中有“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称为‘引龙回’”的记载。清让廉《春明岁时琐记》中说:“二月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又有放花盒灯、香供献以酬神者,俗谓此日为‘龙抬头’。”在我国北方,还有人习惯在二月二日这天理发,称为“剃龙头”。

“二月二,剃龙头”,留了一个正月的头发终于可以剪掉了,而且还能得到好彩头。这一天,最忙的地方就是街头巷尾那些大大小小的理发店,从早到晚,门庭若市。大人孩子排着候着,剪去冰冷厚重的严冬,迎向清爽明媚的春天。

“二月二,剃龙头”,留了一个正月的头发在饮食上,北方还有“二月二,啃猪头”的传统。年前备好的猪蹄儿猪头,要在此时拿出来收拾一番,用火燎掉猪毛,用刀刮去污秽,把硕大的猪头分开,和猪蹄儿一起放在大盆里泡上两天,只等二月二放在大铁锅中烀好,大快朵颐。

在弥漫的香气中,曾经的我们用粘满猪油的手,寻找猪头中那对像燕子一样轻巧好看的骨头,以及猪蹄儿里面带给我们无限欢笑的玩具――嘎拉哈。

二月二还有一种习俗是属于小孩子的,叫“穿龙尾”,如今已难得一见。但当年奶奶给我穿龙尾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到了二月二,奶奶就会拿出平日积攒的花花绿绿的布,剪成一个个硬币大小的圆儿,再用切成段儿的高粱稍儿将五彩的布片儿连起来,末端还要系上彩色布条儿。做好的龙尾拴在我们肩上,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早春清冽的空气中奔逐,五彩流苏随风飘荡,神采飞扬的我们宛若游龙。

农历二月二,是一年中我们与龙走得最近的一天,在丰富多彩的习俗中,人们延续着龙的血脉传承着龙的精神,同时,我们用这种方式感念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并冀求能有美好的未来。

带着敬畏与感恩,走到这里,冰消雪解,蛰虫萌动,新的一年便随着苏醒的春天款款而来。

【7】故事传说

●传说一

传说尧王的父亲帝喾(帝俊)共有四个王妃:姜嫄、简狄、庆都、常仪。本来常仪的地位最低,可自从生了儿子,众人就另眼相看了。庆都一直为没有儿子烦恼。有人告诉她,神母庙求子很灵验,只要真心实意,没有不成的。庆都照女巫说的,在元宵节的晚饭后,去庙里摆上供品,然后恭恭敬敬地磕了仨头,双手合十,祈求神灵赐子。.......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电闪雷鸣,后又艳阳高照。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王。后世编一段:金豆开花赤龙遂抬头 二月初二尧王喜出世。

●传说二

传说龙抬头节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伏羲氏。到周武王时期,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据说,这便是龙抬头节的由来。

●传说三

在中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二月二习俗】相关文章:

二月二习俗02-21

农历二月二的习俗及禁忌02-21

北方二月二的民间习俗09-09

山东二月二习俗吃什么?02-21

北方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02-21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与来历02-15

广西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02-20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习俗06-13

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有哪些02-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