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理想》教案(精选21篇)

  • 教案
  • 2024-06-08 07:59
  • admin

《理想》教案(精选21篇)

《理想》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分组交流,质疑释疑,品析语言,找出有价值的作课堂展示:

1、《我的理想》

【议一议】“母鸡的理想是在庭院中啄食,所以它的翅膀就不能再飞翔;鹰的理想是翱翔蓝天,所以才有了搏击风雨的强健双翼。”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你认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明确】不同的理想造就不同的人生。

【提问】假如人生没有理想,会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马加爵的事例)

【明确】如果人生失去理想,失去追求目标,失去正确方向,就容易走上歧途。

【提问】理想与幻想、空想有区别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明确】幻想、空想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改编、随时可以丢弃的梦,而理想意味着要有把它变成现实的动力、勇气和方法。

三、小结

合唱歌曲《真心英雄》结束本课时。

四、巩固练习

1、在成长过程中,人们对理想的认识会不断 ,也会不断 自己的理想。

2、下面关于理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理想都是正确的、崇高的②理想是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设想③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④理想一经确立,是不会改变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理想与空想、幻想的本质区别是( )

a、实现理想和实现空想、幻想的动机不同

b、实现理想和实现空想、幻想的方法不同

c、实现理想和实现空想、幻想的勇气不同

d、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是未来的现实;而空想、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远大的社会共同理想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的共同理想

2、了解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理想

3、明确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教学重点: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理想并不仅仅属于个人,也属于国家和民族。从一个人理想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对个人未来的设想和希望,它包括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和家庭的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在畅谈了我们的个人理想之后,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的共同理想。

二、讲授新课

【师】社会共同理想是对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是处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社会理想?

【生】(讨论2-3分钟,然后派代表回答)

【师】根据以下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

1、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法律思想家。他出生在雅典一个富有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生日据说与太阳王阿波罗相同,都是5月21日。柏拉图的法律思想应当分成为二个阶段。他前期的思想是重人治而轻法治,体现在他的“哲学王”思想,认为哲学家的决策比法律更高明,有“贤人而无需法律”。他后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坚持哲学家是国王的前提下,承认了法律的作用,主张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甚至认为“无法之国家必覆灭。”他思想的闪光处集中于其著作《理想国》: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正义、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应当由统治者、军人、劳动者三种等级的人组成,而奴隶则只是一种活的财富。柏拉图作为奴隶主阶级的法学家,他的思想当然要受到历史与阶级的局限。马克思在揭露柏拉图的理想国时指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尽管如此,柏拉图仍不失为一位伟大的法学家,他的理论成为后世历代自然法学大家们的思想源泉,他的“理想国”甚至深深影响了后来诸如摩莱利、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17世纪初,意大利南方监狱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中坐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他忽 而凝神沉思,忽而低头挥笔疾书…… “这是个阳光明媚的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财富属于每一个 人;这里没有暴力,没有罪恶,人们过着和平安详的生活——这就是太阳城。” 意大利思想家、作家康帕内拉的名著《太阳城》,就是这样在监狱中写成的。 康帕内拉出生在意大利南方的卡拉布里亚。从年轻时代起,他就对哲学、宗教、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因为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对教会权威大胆提出怀疑,他两次被 宗教裁判所审判。 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很多的小国,各小国间相互敌对,给外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成为 西班牙等国掠夺和角逐的场所,连年战争不断,人民深受苦难。1599年,31岁的康帕 内拉领导组织意大利南部人民,准备发动一次起义,推翻西班牙的统治。可惜机密泄露,起 义失败,康帕内拉被捕。 自此,他先后被囚禁在那不勒斯和罗马等地的监狱中长达30年。残酷的刑罚,血腥的 拷打,没有使他屈服,在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活中,康帕内拉对人类历史的发展、黑暗 的现实和未来社会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为什么极端的贫穷,会使人成为恶棍、滑头、骗子、小偷、阴险者? ——为什么大量的财富和高人一等的地位,会使人目空一切,愚昧无知,变节卖国,欺 诈说谎,冷酷无情,压迫弱小? 长期的思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私有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他领悟到:要使人类真正解放,一定要废除私有制,建立起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不 平等制度,没有人压迫人现象的新社会。 在《太阳城》这部作品中,康帕内拉假借一个游历者的见闻,用对话录的体裁,描绘了 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的大同世界。同时,他也对意大利的现实社会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 判。 在游历者和他遇到的两位“太阳城”青年的问答对话中,谈到了两个城市,一个是那不 勒斯城,一个是太阳城。 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有七万居民,其中只有一万多人从事劳动。这些人由于过度 的、不间断的劳动而精疲力竭,以致缩短了寿命。而那些大量游手好闲之徒,他们什么也不 做,但却贪得无厌,悭吝成性,过着奢侈淫逸的豪华生活,还要用高利贷去盘剥穷人。他们 满身都是疾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谈到“太阳城”,两位青年说:“阳光不仅照亮了大地,而且也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 心。” 在太阳城,每人每天劳动4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研究有趣的学术问题,开座谈 会,阅读书籍,讲故事,写信、散步,做有益于身心的体育运动。 这里没有不劳动的寄生虫,没有富人,也没有穷人;也可以这样说,太阳城的居民,都 是富人,也都是穷人。说他们是富人,因为公社的财产都属于他们;说他们是穷人,因为他 们没有私有财产。他们使用财富,但决不会被财富所奴役。 接受了两位青年的邀请,游历者进入“太阳城”参观。他们穿过了田野,走进了村镇, 一栋栋小楼房整整齐齐,一律朝南,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 “这是我们的公共寓所。房子统一由公社建造,分配给大家使用。”青年介绍说。 游历者看着、看着,发现每栋楼房的墙上,都画着五彩的壁画,有的画风景,有的画人 物,也有的画动物、植物,每栋房子的壁画都不一样,真是丰富多彩极了。 “你们房子上的壁画,画得多美啊!” “这是教育儿童的好教材。我们是用图画来对儿童进行直观教学的。” 真的,那里有一位老师,带领着二、三十个年龄大约五、六岁的儿童正在壁画下讲解呢。 “你们的儿童从小都能上学吗?” “全部都能上学。孩子是我们公社的未来,大家都关心他们,到了10岁,除了学文化 和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学习手工劳动和农活。长大了,个个能画图、能做诗,也个个能做 工,能种地。” 游历者赞叹不已。 再往前走,进入太阳城的中心。一所巍峨的教堂,矗立在广场的两边,面向东方的是两 座尖塔,塔尖刺向天空,尖顶上用黄金做成的十字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你们都信仰宗教吗?”游历者随口问到。 “是的。上帝使我们心地纯正。” “你们有政府吗?” “有,这就是政府大厦。” 游历者随着青年所指的方向望去,广场东边有一所圆柱大厦,占地面积很广,看来能容 纳许许多多人。 “你们政府的办公人员很多吧?” “不!政府的官员很少。这大厅是民众的聚会场所。我们这里,管理人员都由人民选 举。如果做得不好,就由人民去撤换。最高领袖也是人民选举的。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才能 的人。他既是宗教的主教,又是哲学的思想家。最高领袖有三个助手,一个管‘爱’,一个 管‘力’,一个管‘智慧’。”“管‘爱’就是关心人,因为公社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社会的 主人,要从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管‘智慧’就是发展科学和文化,让每个公社成员都 有学问、有技术、懂科学、懂艺术。” “你们也用暴力吗?” “不,我们这里不用暴力。人民有了错误,就用上帝的教义开导他,纯洁他的心灵。” “那么,为什么还要有人管‘力’呢?” “我们这里,任何人都不使用暴力,但也不能容忍别人使用暴力。如果有人要来进攻, 我们就会起来战斗。这里的人们都相信,太阳城的生活方式是最美好的。” 游历者听了这番介质,赞叹地说:“太阳城的生活方式的确是值得称赞的!” 《太阳城》虽然描述的是一个理想的空想社会,但它也说明了一个光辉的真理,只有废 除私有制,才能为科学和文化的繁荣创造前提;只有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 才能使人的聪明智慧得到完满的发展。当然,康帕内拉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废除私有 制,去具体建立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却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26年康帕内拉出狱后,迁居到法国。从此,《太阳城》在全世界公开出版,成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部极有影响的著作。康帕内拉的这种描述,不过是一种幻想,因为它在当时既没有实现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具备现实的思想基础。如私有制和剥削制度都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它也必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消亡。但当时并不具备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消亡的主客观条件。况且,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可以科学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

3、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1477年2月7日是托马斯 莫尔的生日。莫尔是英国人,是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他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莫尔23岁时就是一个卓有才华的律师,他在研究法律的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虔诚于宗教,即使在15XX年结婚后,仍长时期地继续过着早起、祈祷、禁食、穿粗毛衫的生活。他26岁时曾被选为议员,一度从政,但是因他反对国王亨利七世要求议会批准一笔补助金,而被迫离开政界,直到15XX年,亨利八世即位后,才又重返政坛。莫尔曾从事过翻译,15XX年后开始了自己的著作。《乌托邦》一书就是莫尔的不朽巨著,书的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这部书是1515--15XX年他出使欧洲时期,用拉丁文写成的。书中叙述了一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渊薮,必须消灭它。因此,莫尔也就第一次向人们提出公有制的问题。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莫尔的想法只能是一种空想。亨利八世是反对改革的,不久,莫尔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深刻了,1533年,莫尔因拒绝向英国表示忠诚的宣誓,而被关进了伦敦塔,1535年7月6日被送上了断头台。

4、欧文是19世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自己出钱,买下一块移民区,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在这片社会主义的乐土上,有将近1000名成员共同生活。他们一起劳动学习,研究问题,畅谈理想,商店供给居民一切必需品,药房免费供给药品,儿童免费受教育。为此,欧文耗费了4万英镑,占他全部财产的4/5,但是这个脱离资本主义尘世的“天堂”只存在4年便解体了,欧文也因此而一贫如洗。19世纪前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还有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他们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并对未来的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的设想。

5、我国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把理想中的桃花源写成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安定社会,在这桃花源中,村落之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过着自由、舒适、和睦的生活,那里没有剥削、战争、压迫,人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康有为的《大同书》幻想一个所谓“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有关大同理想的描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礼运》篇。大意是:在这个社会里,天下是公有的,管理社会者应当是大家推举出来的有贤德和有才能的人;人人安居乐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鲸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们都为社会出力,社会风气良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7、在我国,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不同时代的社会改革家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但是,大同世界并不等同于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8、方志敏同志在敌人牢狱里写下了《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有这么一段话:“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的潮湿的茅篷,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案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地,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

9、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已经消亡;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把生产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三大差别已经消灭,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总之,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改造世界,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并且是一百多年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因此,它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但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和若干发展阶段,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没有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踏踏实实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师】许多人认为,个人理想才是最重要最实在的,而社会理想是很空洞的。你如何看待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生】(讨论并回答)

【师】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处于最高层次的理想,它是理想的核心,并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又是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社会理想,而仅追求自己脱离社会实际的个人理想,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也是一种低层次的理想;反之,如果仅有社会理想而没有个人理想,也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

【师】理想与空想、幻想有区别吗?

【生】(讨论并回答)明确: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师】你知道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什么吗?

【生】(看书后回答)明确: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共同理想呢?

【生】(看书后回答)明确:共同理想的实现需要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

【师】有人认为:如今人民的生活条件好了,国家富强了,再提艰苦奋斗过时了,对经济发展也不利。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生】(讨论并回答)明确:所谓艰苦奋斗并不是不提倡合理消费、科学消费,而是要注意节约。

三、小结

理想不仅仅属于个人,也属于国家和民族,我们要正确对待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

四、巩固练习

1、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下列各句能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有( )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②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2、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理想》教案 篇9

我 们 的 共 同 理 想

教材说明: 《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九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教材分析:“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这一单元意在使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在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

学生分析:中国***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奋斗了几十年,共产主义理想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这 一最高理想与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一些地区、一些人的生活还不是很理想?这些问题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国家的国情,自觉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四有”新人。

对应的课标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蘅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我们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把握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小康水平包含的内容;明确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图表展示,培养学生读图表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对小康一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和发展地看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明确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时刻准备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我们的共同理想

教学难点: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资料,及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事迹

板书设计: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走进共同理想

1、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不同

2、我们的最高理想

3、现阶段人民的共同理想

4、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二、同绘小康蓝图

1、历史性的跨越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3、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未来的向往并不完全一样。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走进共同理想

1、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不同

模块一:前人梦想

展示资料: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

“ 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的社会

(讨论)这些都是前人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为什么没有成功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归纳:在阶级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为摆脱剥削和压迫,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却始终不渝。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恩勾画了未来美好社会的基本轮廓。

2、我们的最高理想

模块二:畅想未来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激发学生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教师概括: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

过渡语:现在一些人认为,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理想?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信念?历史是这样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深处,一起感悟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遭受无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如何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如何救人民于水火?李大钊、陈潭秋等革命先烈就是这方面的真实写照。

展示李大钊、陈潭秋的照片请同学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体现在中国***人艰苦奋斗的历程中】

师总结:无数先烈与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好的武器,探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过程。因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就是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我们又有为实现最高理想的具体理想。

模块三:立足今天

3、现阶段人民的共同理想

展示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图片和开国大典的图片

提问: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

是什么?

师概括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人们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展示三张贫困人民生活的图片

提问:20世纪中叶—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师概括 :20世纪中叶—21世纪中叶

人们的历史任务:实现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想一想: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否完成?

师概括:我国现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个共同理想,集中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4、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学生讨论: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展示:

师总结: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进行奋斗的精神动力,在那个时候,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今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同绘小康蓝图

模块四:描绘蓝图

1、历史性的跨越

过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活链接:播放学生采访的市民所感受到的衣、食、住、用、行的变化的录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展示图表、材料:

材料一:某市XX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状况

年份平均每人储蓄额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家用电脑(百户)家庭小轿车(百户)

1989年1865元6.6平方米

XX年10778元18.平方米18.6台5辆

材料二:党的“十六”大代表总结了跨越发展XX年的成就:XX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对外开放由局部开放转为全面开放;从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数增长了39%;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成绩斐然

提问:从上述材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信息?

师总结:1980年,人民生活在温饱线徘徊;XX年,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人均gnp首次突破800美元,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物质生活日益美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展示图片、材料: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美元)

1980年1990年1995年1999年

中国220320520780

日本10390264003972032030

美国13030235602815031910

新加坡4860117302306024150

加拿大11501980019880XX0

世界平均2540409050005020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什么?

师总结:说明我们的小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的小康水平发展不平衡、说明我国的小康水平发展不全面。所以说,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按照世界银行1999年提出的标准,人均gdp在756至2995美元之间为中低收入国家。到XX年,我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过度:在实现小康目标之后,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从“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个部分质变的阶段。

学生参考教材,小组共同完成下列图表,教师补充:

小康含义小康类型实现时间提出时间表现状况

在温饱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总体达到小康20世纪末

十二大首次提出

十三大三步走中的第二步

总体达到。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

2020年

xx大

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以展四个方面的具体界定(略)。归结起来,是六个“更加”

3、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师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的丰富和发展,是切实可行的。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是社会主义制度新的伟大胜利。

展示祖国新貌的一组图片,在《走进新时代》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结束语:美好理想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祖国建设的栋梁,我们应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华和热血。

《理想》教案 篇10

6.理想

2004年9月 日星期 课型:讲读课 设计者:高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理想》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理想》教案 篇12

一、引入 师:我记得我们班有来自金堂的同学,是谁呢?请举手(学生很奇怪)。今天我们学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也是出生于金堂县(学生释然),今年61岁了,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草木篇》(老师板书,这时候响起学生纷纷拿笔的声音,师表扬:我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流沙河老爷爷的散文也不错,《读者》上登载了他好几篇文章。他现在是《星星》诗刊的编辑。我们来看看他写的这篇《理想》。 二、感知 1.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有具体方法吗? 生1:扫除字词障碍 生2:借助工具书 (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完后主动举手,待绝大部分举手,师进入下一步) 2. 全班齐读 老师正音: 远行(xíng 不是“航”)玷污(diàn) 3. 请一位学生读。老师问:那其他同学做什么? (让学生自己说,边听读边做什么?共8位学生分别答:给节标序号、抓主旨、抓关键、抓感受,边听边思考课后问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3读。老师请同学评价:有感情,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好!老师又评:这位同学的评价具体,不错! 三、质疑 老师先问学生: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是想先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句子还是先质疑?学生举手表决先质疑。 ——生5问: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 生6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获得理想就得牺牲。 师 问:比如牺牲什么? 生6 答:比如我们学习要有好成绩,就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玩的时间。 师问生5:这个回答你满意吗?(生5摇头表示不满意,众生笑)师请大家再思考 生7答:只有牺牲才能获得,就象老师讲过的得失,有失才有得,这“失”是付出,是牺牲。(全班鼓掌) ——生8问:第八节,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9答: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人。 师 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 生10答:有理想才去奋斗,奋斗才会成功,奋斗(的人)是大写的人。 生11答:秦牧的散文中我读到过,大写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师肯定并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有理想的人能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相比平庸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 ——生12问:第八节,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生13答:如古代的岳飞,他是忠厚者,却遭到陷害。 师表扬: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又有说服力,希望大家学习。 师 问:有没有不同意这句话的? 生14答:有,忠厚者遇到挫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就不会遭遇不幸。 生15答:“常”字不一定,忠厚者不一定常遭不幸。 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常”字有失偏颇,显得有点绝对。我们就是要敢于怀疑,名家经典也非完美,权威也未必都对。 生16问:第十一节,为何“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生17答:英雄由于骄傲,失去理想,没了目标,不再努力,就变成平庸的人。 师:说得真好!就拿我们班说吧,大家都各有特长,小学阶段在一定范内也算个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迅速设立新目标,树立理想,也会蜕作庸人。来,我们一块把这句诗背诵一遍。 生18问:第九节:为何“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生19答:因为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 生20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理想。(全班鼓掌) 生21问:第九节,“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怎样理解? 生22答:理想是一个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会召唤人走上正道。 生23问:第十二节,为何“理想开花,桃李会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生24答:我联想到《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眼睛”。 师表扬:这位同学能展开联想,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学以致用,大家要学习!那我们来比较朗读这两节诗。(全班齐读两节诗) 师: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质疑就到这里。 四、感受品味诗文(以读为主要方式) (一)师: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们说话作文尤其要摒弃的。 生25:我最喜欢第一节,因为读起来语气很顺畅。(师肯定,请生读) 生26:我最喜欢第二节,告诉我们理想是会改变的。(师肯定,请生读) 生27:我最喜欢第四节和第一节,用了好多个比喻,用得好。 师:我和你有同感。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理想是__,____”的句式造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许多学生下位,参与相当积极,过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回到座位) 生28: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生29:理想是太阳,给我们阳光。 生30:理想是翅膀,让我们飞翔在成功的蓝天。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说得这么快,如何边听边快速做笔记呢?对,记关键词如“钥匙、太阳、翅膀”) 生31: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灵。 生32:理想是种子,让我们收获成功。 师:说得好,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成长,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个比喻很妙啊! 生33:理想是汽车,载我们通向成功。 师:如果没有汽油怎么办?众生笑,所以需要不断加油才能实现理想! 生34:理想是路标,指引我们前进。 师: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仿句做得不错。我们继续品读课文。 生35:我最喜欢第六节,这一节讲理想敲碎“黄金梦”,是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 (师肯定有一定道理,请生读) 生36:我最喜欢第七节,耐人寻味。 师:你寻味到了什么?要说具体。 生36:人被误解时,有寂寥,有误解,有酸辛,这种情感体验是复杂的。 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体会来?(生读,全班鼓掌) 师:大家鼓掌,因为他读得好,好在哪?对,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感情。“读出感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学生热情高涨,还有许多人举手,教师变换方式) (二)自由组合,自己选喜欢的诗节,自己分组并设计表演朗诵 (学生十分踊跃,纷纷下位活动准备,几分钟后,各组陆续举手回位) ——第一组:齐读(师请生评价,是否有感情,读出了语气) ——第二组:分角色读(师未作任何提示,学生创新,自己分角色读,并且各自讲自己喜欢这段的理由,师及时表扬这创“新“之举及具体说理由这一好作法) (其中有一学生由于紧张,几次说都不顺畅,下面略有骚动,师说:我想提个建议,每个同学上台时,都多少有点紧张,像前天大家上台推荐好书,都有体验吧?那么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生说是鼓励。师问,那最好的鼓励方式是什么?是安静,倾听,等待,鼓掌。全班顿时安静,师鼓励该生慢慢想,慢慢说。众生等待。该生略思考勉强说出几句,老师和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时学生热情更高,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师很自然的布置活动作业:下周二举行诗朗诵比赛) 五、勾划积累好词语句 学生作勾划汇报: 生37:我积累了“洗濯、寂寥、绝处逢生”三个生词。 生38:我积累了“坚贞、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 三个好词。 师让生用“可望不可即造句。并引导:要造句,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你们有办法知道的,是什么?对,借助注解,这是一个好习惯。(生造句略) 六、作业 1. 用“洗濯”、“诅咒”、“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及”造句。 2. 仿“理想是__,____”句式造句。 3. 准备朗诵比赛(可自己找适合的音乐自己编排)

《理想》教案 篇13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理想》。

教材分析:

《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想》一课诗人从多角度赞美理想,用种种意象,打种种比方,阐明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富有哲理性。教学中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哲理,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①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②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③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 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3、启发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教学流程:

( )整体感知

阅读课上教学生学课文,首先要有 文 的整体观念。因此,我教学的第一个板块设计为整体感知,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这里的 海 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

2.简介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

1. 学生配乐诵读。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3.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4.分析诗歌的结构。

(二)研读赏析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

2.这些诗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如第l节,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3.仿照同学提出的句子句式造句。用上比喻等修辞方式。其他学生评论运用是否得当。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揣摩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初一学生语言分析能力较弱,应加强引导,积极鼓励。

(三)体验反思

1.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的含义吗?什么是 大写的人 ?

2.畅谈自己的理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举出实例,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谈自身的理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3.背诵全文,选喜欢的诗节,自由组合并设计表演朗诵。

作业设计: 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理想》教案 篇14

诗歌教学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这种争议诗歌教学就更加让人无法把握了。有人侧重于对诗歌的分析讲解,有人说诗歌教学要侧重于诵读,无须讲解。实际上两种倾向并不矛盾,至于在这二者之间作何取舍,还是要看自己的学生看自己的教学实际。

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最终选择了诵读教学法。以这种别开生面的朗诵会的形式组织课堂。经过实践,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潜力。第一课时结束时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在课下时间里小组进行自主排练,并再次强调了诵读比赛的那五项要求。第二课时的朗诵会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他们在朗诵形式上,在彼此的配合上,是朗诵质量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课下时间里,我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丝毫朗诵指导,他们完全凭靠小组的力量达到了我期望的效果。

任何一项课堂活动只要经过精心的筹备,就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课堂。不仅是老实需要精心的准备,学生同样也需要准备。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课堂上体会不到上课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为听课做好准备,他们只是盲目被动地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而已。但是,这次《理想》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的表现可以打满分。一个小组八名左右的成员,男女生人数不一,他们能够结合本小组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男生独自诵读,女生独自诵读,男生合诵,女生合诵,小组集体朗诵,各种朗诵方式在他们的策划下被运用得很好。

比赛结果出来后,无论哪个名次,大家都很高兴。为了鼓励胜出的小组,每个胜出的小组奖励一瓶墨水。奖品标准没有设太高,一是因为乡村教学条件所限,二是担心学生为了奖品而参与课堂活动,而非为了求知。

这样的课堂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方式单一,学习任务轻松,但是,课堂结束后留下来的一个疑惑就是:这样避重就轻的课堂,通过诗歌的朗诵让学生自主感悟的诗歌教学方式,能否让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独自走入诗境,获取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呢?他们能够在朗诵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吗?

点燃青春的希望之灯,这是我们课堂的主题,希望学生在自信的诵读之声中体会到诗歌的深蕴,为了自己的理想过好每一天。

《理想》教案 篇15

6.理想

学习目标:

1. 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 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 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仿写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友谊是 , ;友谊是 , ;

《理想》教案 篇16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理想》是一首哲理诗, 通过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理想是成功的保证,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不懈地追求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习这首诗首先要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去领悟诗中精练含蓄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语句,其次要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最后要找出诗中关于理想的十二个比喻,并分析其作用,进而了解全诗的主旨。此外,还要学会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话。

[典题例析]

例题:品读下面诗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

……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笑里的酸辛。

……

解析:读着这几句诗,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杂交水道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如今,被誉为“当代神农氏”的科学家,身价以亿计算的袁隆平在鲜花、掌声和欢笑之中快乐地享受人生。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在他在实现理想之前,熬过怎样一段漫长与黑暗,艰难与曲折的日子:他在偏远的农村饿着肚子翻山越岭来回40多公里换回稻种;他搞杂交水稻被讥讽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搞实验的坛坛钵钵被造反派砸烂;他为找回被扫荡一空的秧苗发疯似地跳下深井……从53年到74年,整整21年时间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试验,忍受着误解与讥笑,饱尝了孤独与寂寞。袁隆平的经历是这几节诗最好的注脚。

参考答案: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付出的要比得到的多得多。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选择题。

1、指出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 ( )

a、蜕变(tuì) 饥寒(jī) 缀连(zhuì) 倔强(jiàng)

b、洗濯(zhuó) 玷污(zhān) 扒窃(qiè) 诅咒(zòu )

c、海天相吻(wěn)碌碌一生(lù)坚贞(zhēn) 庸人(yōng)

d、鬓发(bìn) 寂寥(liáo) 榆扬(yú) 当心(dāng)

2、指出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 )

a、理想/是船舶, 载着/你出海远行。

b、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c、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d、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3、请联系上下文,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理想如珍珠, 一颗缀连着一颗。 (连结)

b、理想是肥皂, 洗濯你的自私心。 (清洗、冲洗)

c、理想更多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静、空旷)

d、理想被玷污了, 不必怨恨。 (染上杂质)

4、下列诗句, 不构成比喻关系的一句是。 ( )

a、理想是罗盘, 给船舶导引方向。

b、理想是船舶, 载着你出海远航。

c、理想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d、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二、阅读分析。

阅读本诗的第8、11两节, 回答后面问题。

第8节: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第11节 英雄失去理想, 蜕作庸人。

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庸人失去理想, 碌碌终生,

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5、这两节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6、这两节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7、“大写的人”是指怎样的人? 结合你身边的生活,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大写的人”的名字,并简说其事迹。

8、“夸耀当年的功勋”, 为什么说是“可厌”的?

9、“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为什么说是“可笑”的?

训练二

一、请摘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两句, 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二、比较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文后的问题。

理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

理想如珍珠, 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 串未来, 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 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 今照来, 先辈照子孙。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

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 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 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 那个海呢?

……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

1、分别摘出两首诗中能表明主旨的诗句。

《理想》

《在山的那边》

2、说说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

3、为什么说“人类有了理想, 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人和事, 举出一二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这个论断正确。

4、仿照《理想》中“理想是……”的比喻句式,写几句话。

三、 将下面语句工工整整地抄在摘录本上, 并背诵下来, 把它介绍给你的父母。

4、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5、 微风难寻,落日难追,但心中的目标 只要执着地去追寻就一定能得到。

6、一个有远大理想而不付诸行动的人,犹如一片没有播种的土地,一条不经流水的江河, 一株永不结果的大树, 一只失去舵手的航船。

六.《理想》训练一

1、b2、c3、c 4、c5、树立远大理想意义重大。6、对比,突出强调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7、指崇高伟大,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周恩来,从小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终于成了一个对中国革命有巨大贡献的伟大政治家。8、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夺名利,当然令人讨厌。9、凡是只会怨天尤人,诅咒眼前的环境,当然可笑。10、略

《理想》训练二

一、略 二、1、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2、内容上,都抒发了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莱特兄弟想在空中飞翔,不断实验,发明了飞机;瓦特想让火车跑得快一点,不懈努力明了蒸汽机。4、略

《理想》教案 篇17

初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4讲)

主讲:刘畛(南大附中一级教师)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 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 寂寥:寂静而空阔。

(5)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 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 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 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 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b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n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洗涤tiáo堕落duò 坠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A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B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揍骂

C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D堕落——坠落烟尘——沉沦忙碌——平庸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堕落

(2)点缀

4、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句诗的含义?

5、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迁移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光的赞歌艾青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光给我们以智慧

光给我们以想象

光给我们以热情

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那些殿堂多么雄伟

里面更是金碧辉煌

那些感人肺腑的诗篇

谁读了能不热泪盈眶

那些最高明的雕刻家

使冰冷的大理石有了体温

那些最出色的画家

描出了色授神与的眼睛

比风更轻的舞蹈

珍珠般圆润的歌声

火的热情、水晶的坚贞

艺术离开光就没有生命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湾的灯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庆祝胜利的焰火是美的

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1、 阅读上面的诗歌,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 为什么“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二)行道树(节选)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l、作者写了一篇行道树的自白,用的是什么手法?行道树的形象象征了哪些人?作者赞美了他们什么精神?

2、行道树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划线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4、“仍然固执”表现了奉献者什么样的品质?

5、划线句“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与《理想》中的哪句诗意义相近?

(三)

忽然间,花园的角门开了,一个小男孩飞跑了进来。他没有看那月光下的万紫千红,却一直跑到松树背后的一个不受人注意的墙角,在那如茵的绿草中间,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是那样的矮小,那样默默无闻。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

月儿行到中天,花园里始终没有再开始谈话,花儿们沉默着,不知怎么,都有点不好意思。

1、在语段中找出一个形容花多,颜色迷人的成语。

2、作者在文中设计一个小男孩采摘二月兰的细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意义?

3、文章结尾写到花园里的花儿们“有点不好意思”,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巩固训练

1、A2、B3、(1)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2)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4、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所以说,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5、详见“重点分析”。

迁移阅读

(一)1、诗人以“光”这个形象为核心,描绘了因为“光”才有的绚丽多彩的世界。2、因为“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二)1、拟人手法。奉献者。宁愿牺牲自我,以苦为乐,把为社会做贡献视作神圣事业。2、从现实中人们对绿化、环保的不够重视方面来回答。3、主要是: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4、奉献者执著于神圣的事业,而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与态度。5、“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三)1、万紫千红2、在选文中点明主旨,借默默无闻的二月兰歌颂品质谦逊、作风朴素的劳动者。3、花儿们的千姿百态比不上二月兰谦逊的美德,赞美了二月兰的朴实之美。

《理想》教案 篇1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流沙河;独立使用字、词典,扫除生字词;养成积累使用词汇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积极探究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

1.以学生交流有关作者、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资料导入。

2.听录音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把握感情基调,以此正确处理诗节和诗句间的停顿,准确传达诗的意蕴和语言特色。)

3.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序号代表小节数)

--根据各节大意,探究全诗脉络。(可以这样串:理想是前进的方向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②,正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③。但实现理想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④,但这些挫折和失败也磨炼着你的意志,提升着你的人格,使你成长为乐观向上的人⑤,淡泊利⑥与名⑦的人。所以,拥有理想,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⑧。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⑨,但是一旦拥有你就要珍惜⑩,一旦实现你更要奋进⑾。树立理想吧,现在正是实现理想的好时光⑿!)

4.合作探究:(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地边读边悟;合作并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可以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诗句,谈谈你对理想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实例印证自己的感觉,从而体会诗情)(比如: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你同意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的这些说法吗?)

(2)在体会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自信地读给全班同学听(老师可以适当从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确立、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以指导)。

5.品味语言和诗味:

--这首诗意蕴丰厚,内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时在形式上非常讲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发现(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加以点拨、概括。参考:有音韵上每节偶句押韵,全诗一韵到底;语意上多承接,多转折,多并列;修辞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对比,多顶针;句式上多“是字句”,多“使字句”,多短句;语言上多警句,用词很精粹等。

6.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需要整理、积累的资料记录在作业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读课文,或者背诵佳句。

(三)相关链接:

(1)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理想是事业之母------叶圣陶

【教学反思】

这样一首哲理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读”、“品”是极其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悟”的大前提。其次,这首诗对明确学生的人生目标,创设远大的人生理想,产生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引导好,事半功倍。

七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继续巩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张晓风;积极、独立地扫除阅读上的字面障碍;积累、使用词汇。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课文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带上自己的感*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体会奉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与奉献精神;积极、大胆地跨出实践、尝试的第一步。

(二)教学设计:

1.以学生词汇积累交流导入,师生共评。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行道树》主旨。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文章的关键句,哲理句,它们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很大的作用。“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和“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3.问题研究:

(1)学生针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

如:“忧愁而又快乐”的含义;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痛苦”体现在哪里?“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3)全班共同讨论小组内的遗留问题,老师做引导:

--联系课文的上下文和生活中的例子:“忧愁、痛苦”表现为“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快乐”“深沉”表现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等等)

4.朗读体味:

(1)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师生互评。

(2)及时请学生讲述朗读时的感情与体验。

(3)请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内容、形式、表达等)

(4)出示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曲子,配乐朗诵。

5.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一次真好》:

(1)寻找关键句、哲理句,以把握主旨: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2)探究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等等

6.比较两篇文章(强调注意:比较是客观的,有同有异的;与喜欢是不一样的。)

--从内容上看,《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

--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我们的是尝试第一次是需要勇气的,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艺术魅力上来看,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来看,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叙议结合等等。

7.布置作业:

(1)朗读训练,在朗读体味文本;

(2)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散文作品。

《理想》教案 篇1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查阅并整理资料,了解流沙河;独立使用字、词典,扫除生字词;养成积累使用词汇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诗的含义,积极探究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

1.以学生交流有关作者、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的资料导入。

2.听录音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本文需要把握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朗读体验中把握感情基调,以此正确处理诗节和诗句间的停顿,准确传达诗的意蕴和语言特色。)

3.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要内容:(序号代表小节数)

--根据各节大意,探究全诗脉络。(可以这样串:理想是前进的方向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②,正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③。但实现理想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④,但这些挫折和失败也磨炼着你的意志,提升着你的人格,使你成长为乐观向上的人⑤,淡泊利⑥与名⑦的人。所以,拥有理想,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⑧。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⑨,但是一旦拥有你就要珍惜⑩,一旦实现你更要奋进⑾。树立理想吧,现在正是实现理想的好时光⑿!)

4.合作探究:(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独立地边读边悟;合作并倾听其他同学发言。可以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诗句,谈谈你对理想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实例印证自己的感觉,从而体会诗情)(比如:你怎样理解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你同意诗人说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的这些说法吗?)

(2)在体会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自信地读给全班同学听(老师可以适当从感情的把握、重音的确立、节奏的划分、语气语调的变化上加以指导)。

5.品味语言和诗味:

--这首诗意蕴丰厚,内容深刻,感情充沛,同时在形式上非常讲究,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发现(老师及时抓住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加以点拨、概括。参考:有音韵上每节偶句押韵,全诗一韵到底;语意上多承接,多转折,多并列;修辞上多比喻,多排比,多对比,多顶针;句式上多 是字句 ,多 使字句 ,多短句;语言上多警句,用词很精粹等。

6.布置作业:

(1)将课堂上需要整理、积累的资料记录在作业本上;

(2)有感情、有表情朗读课文,或者背诵佳句。

(三)相关链接:

(1)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理想是事业之母------叶圣陶

【教学反思】

这样一首哲理诗,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读 、 品 是极其重要的两个环节,是 悟 的大前提。其次,这首诗对明确学生的人生目标,创设远大的人生理想,产生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引导好,事半功倍。

七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继续巩固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张晓风;积极、独立地扫除阅读上的字面障碍;积累、使用词汇。

2.过程与方法:独立质疑,在合作中继续发现并解决问题;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理解课文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和练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带上自己的感*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体会奉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与奉献精神;积极、大胆地跨出实践、尝试的第一步。

(二)教学设计:

1.以学生词汇积累交流导入,师生共评。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行道树》主旨。

--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文章的关键句,哲理句,它们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有很大的作用。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和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3.问题研究:

(1)学生针对课文中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

如: 忧愁而又快乐 的含义;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中的 痛苦 体现在哪里? 深沉 的含义是什么?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

(3)全班共同讨论小组内的遗留问题,老师做引导:

--联系课文的上下文和生活中的例子: 忧愁、痛苦 表现为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快乐 深沉 表现为 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 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等等)

4.朗读体味:

(1)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师生互评。

(2)及时请学生讲述朗读时的感情与体验。

(3)请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内容、形式、表达等)

(4)出示几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曲子,配乐朗诵。

5.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第一次真好》:

(1)寻找关键句、哲理句,以把握主旨:

--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2)探究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

--为什么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 使人回味无穷 ?

为什么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

什么样的 第一次 不能尝试,为什么?等等

6.比较两篇文章(强调注意:比较是客观的,有同有异的;与喜欢是不一样的。)

--从内容上看,《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

--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我们的是尝试第一次是需要勇气的,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艺术魅力上来看,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来看,前文含蓄,后文直白;

--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叙议结合等等。

7.布置作业:

(1)朗读训练,在朗读体味文本;

(2)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散文作品。

《理想》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理想》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6理想(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

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6理想(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范读

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9正音、正字、释词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推荐阅读:《理想》教案(精选16篇)《理想》教案(通用13篇)《理想》教案(精选14篇)《理想》教案(精选23篇)《理想》教案(精选22篇)《理想》教案(通用21篇)理想的教案《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通用12篇)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理想》教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理想》教案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理想》教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人生寓言》教案(通用22篇)

人生寓言周国平课型:自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查资料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情感与价值观: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

《渔家傲》教学设计(通用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24 《诗经》两首从容说课《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9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诗经两首》教案(精选5篇)

【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九年级语文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