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古籍 >

《氓》的原文和翻译

  • 古籍
  • 2024-03-13 20:42
  • admin

《氓》是《诗经》中的一篇叙事抒情长诗,属于“卫风”,叙述一个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氓》的原文和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尔一作: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翻译: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自汉代以来,学者多以此诗为“刺淫奔”之作。《毛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偶,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为弃妇而作也”,今人多从之。

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当时社会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反映。

整体赏析:

《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此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诗分六章,每章十句。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全诗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赋比兴交替使用,加之以对比、顶真、借代、呼告等表现手法,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卫风·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向女主人公吐露爱情,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可是这位单纯的女子看不透他的本质,说是必须有人来说媒,最后将婚期订在秋天。从此以后,女子朝思暮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泪流不止;既见复关,就像见到所恋之人,不禁眉开眼笑。她还打卦占卜,预测婚事的吉凶。及至男方派车前来迎娶,她就带着全部的财物,嫁了过去。这两章叙事真切,历历可见,而诗人作为一个纯情少女的自我形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方玉润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诗经原始》)一个“痴”字,点出了此女钟情之深。

朱熹《诗集传》谓第三章“比而兴也”,第四章“兴也”,也就是说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一般以为女子嫁过去三年,但另有一种解释:“三岁,多年。按‘三’是虚数,言其多,不是实指三年。”(程俊英《诗经译注》)实际上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诗之五章用赋的手法叙述被弃前后的处境,前六句承上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这个“暴”字可使人想像到丈夫的狰狞面目,以及女主人公被虐待的情景。后四句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诗集传》释此段云:“盖淫奔从人,不为兄弟所齿,故其见弃而归,亦不为兄弟所恤,理固有必然者,亦何所归咎哉,但自痛悼而已。”说女主人公“淫奔”,固不足取;但其他的话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她当时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和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第六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信誓旦旦”,表示白头偕老。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我的痛苦为什么竟没有到头的时候?”《诗集传》指出“此则兴也”,其实它是比中有兴。诗人运用这两个比喻,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然而她果真能做到吗?方玉润认为:“虽然口纵言已,心岂能忘?”(《诗经原始》)从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来看,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就是今天常说的悲剧性格。

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这位女子开始时是在集市上与一平民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后来又乘垝垣相望,显然与礼有悖,终遭丈夫的休弃,兄弟的讥讽。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旧礼教产生直接的冲突,因而导致了婚姻悲剧的发生。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如上所述,这首诗所写的故事虽不够细腻完整,但已讲清了基本事实,展示了主人公的命运,有人认为它已具有戏剧因素,不为无见。戏剧的主要因素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这一点此诗业已具备。尤为可贵的是在展示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时,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了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从而塑造出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形象。

此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它首先展示了古代集市贸易的一个侧面,以后显示了古代嫁娶的简单礼俗。特别是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如“送子涉淇,至於顿丘”,写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被弃後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以生活中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兴起内心的感情。同是一条淇水,随著主人公前后处境的不同,表现了悲喜不同的心境,真是情以物迁,情与景会,极为巧妙。

《卫风·氓》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这首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卫风·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话后面加jpg是什么梗?jpg是图片格式,jpg后缀一般在形容词后面,文字+jpg的描述形式是用文字给出一种画面感,更显生动。)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 氓 ,一个是善良被弃的 女 。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 抱布贸丝 ,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 蚩蚩 地假老实, 言笑晏晏 地假温情, 信誓旦 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 二三其德 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 在是 至于暴矣 ,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 婚前是羊,婚后是狼 ,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 将子无怨,秋以为期 。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 泣涕涟涟 ,看到他时, 载笑载言 。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起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 前。所以说,《卫风·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 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 神话传说 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 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是对喻,喻下两句 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六章的 淇则有岸,湿则有泮 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

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

1.句法对比者,如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 。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 桑之未落 与 桑之落兮 的对比, 不见复关 与 既见复关 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

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在婚后则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 复关 代表氓,用 总角 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表大归。以 三岁 表多年,以 二三 表反复。这和《小雅·采薇》诗人用 杨柳依依 代春, 雨雪霜霏 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 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 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等,都是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 于嗟 (哎呀),三个 兮 (啊)字,两个 也 (呀)字。第四章对 桑落 有所感,用了一 矣 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 矣 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 亦已焉哉 (也就算了吧)! 焉哉 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七)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此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 蚩蚩 、 涟涟 、 汤汤 、 晏晏 、 旦旦 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卫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基本信息:

《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此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章,追叙自己由初恋而定的婚;

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全诗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赋比兴交替使用,加之以对比、顶真、借代、呼告等表现手法,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词句注释:

①卫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篇。

②氓:《说文》:“氓,民也。”本义为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男子之代称。

③蚩(chī)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憨厚、老实的样子。

④贸:交易。抱布贸丝是以物易物。

⑤“匪来”二句:那人并非真来买丝,是找我商量事情来了。所商量的事情就是结婚。匪(fēi),通“非”。即,走近,靠近。谋,商量。

⑥淇:卫国河名,今河南淇河。

⑦顿丘:卫地名,在淇水之南。一说泛指土丘。

⑧愆(qiān):过失,过错,这里指延误。

⑨将(qiāng):愿,请。无:通“毋”,不要。

⑩乘:登上。垝(guǐ)垣(yuán):倒塌的墙壁。垝,倒塌。垣,墙壁。

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一说指回来的车,“关”为车厢板。一说“复”是关名。

涕:眼泪。涟涟:涕泪下流貌。

载(zài):动词词头,助词,无义。

尔卜尔筮(shì):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用蓍草占卦叫做“筮”。

体:指龟兆和卦兆,即卜筮的结果。无咎(jiù)言:就是无凶卦。咎,不吉利,灾祸。

贿:财物,指嫁妆,妆奁。

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

于(xū):通“吁”,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说:通“脱”,解脱。

陨(yǔn):坠落,掉下。这里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黄:变黄。

徂(cú)尔:嫁到你家。徂,往。

食贫:过贫穷的生活。

汤(shāng)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旁的布幔。

爽:差错,过失。

贰:有二心。这里指爱情不专一。

罔:无,没有;极:标准,准则。

二三其德:在品德上三心二意,言行为前后不一致。

靡室劳矣:言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靡,无。室劳,家务劳动。

夙:早。兴:起来。

言:语助词,无义。既遂:愿望既然已经实现。

咥(xì):笑的样子。

静言思之: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言,音节助词,无实义。

躬自悼矣:自身独自伤心。躬,自身;悼,伤心。

偕老:相伴到老。

老:年老。

隰(xí):低湿的地方;当作“湿”,水名,就是漯河,黄河的支流,流经卫国境内。泮(pàn):通“畔”水边,边岸。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宴:快乐。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不思其反:不曾想过会违背誓言。反,即“返”字。

反是不思:违反这些。是,指示代词,指代誓言。这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

已:了结,终止。焉哉: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表示感叹。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后世影响: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首带有抒情性的叙事诗,为后世的叙事诗开了先河,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到白居易的《长恨歌》,无不从它那里汲取营养;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还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作者生平:

年少求学

明代画家郭诩绘《朱子像》朱熹祖、父那辈时,从婺源迁居到福建。宋朝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初入仕途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自画像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

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寒泉著述

朱熹画像(清人绘)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与知县、好友石子重讲论学问于县学。在石子重的陪同下,游览其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燕居之所“韦斋”旧址,手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揭榜。

乾道九年(1173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宋朝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编次《近思录》成,史称“寒泉之会”。五月,送吕祖谦至信州鹅湖寺(今鹅湖书院),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皆来会,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的直接动因是吕祖谦想利用这个机会调和朱、陆学说之间的矛盾。在学术上,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朱熹与陆氏兄弟论辩、讲学达十日之久。鹅湖之会并没有达到双方统一思想的目的,但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思想及其分歧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

《氓》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

(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

(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分析卫女形象,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交流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基本理解(要求:读标题,读诗,读注释)

2、你对这首诗歌有什么疑问或思考?

【课堂过程】

课前音乐:《诗经氓》吟诵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发诗趣

1、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氓》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主人公,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诗歌。(目标展示)

第二环节赏读诗文,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

二、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三、学生诵读展示。

第三环节赏析细节,把握脉络

1、一首好诗,我们要反复读。要读出韵味,读出细节。而意象就是诗歌里表情达意的常见细节。《氓》这首诗中,有个意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条见证氓与女子爱情的河流,它就是——淇水。

2、它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3、你能不能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那年,淇水边_______

4、三次淇水边,“卫女”心情有什么不同?

(老师板书:恋爱——幸福而甜蜜;婚变——悲伤而无奈;决裂——清醒而刚烈)

5、自己揣摩一下该用何种语气、何种表情来读这淇水三章。

师:“淇水”是一个特定的意象,一条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见证女主人公的遭遇由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过程。

第四环节探讨人物,提升诗旨

1、读者往往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所作所为,能窥探到他具有怎样的性格。那么你感受到氓中的女子是一个怎样人?分析一个人物形象,最好能找到情感共鸣点。比如女生,你可以去思考、探讨卫女身上的哪些优点你也具备或应该拥有?男生,你可以思考卫女身上的哪些优点值得你把这样一个女子当作红颜知己甚至是人生伴侣?当然你也可以去反思,卫女身上有哪些教训可引以为鉴。

学生自由发言(重视裸读)

2、我们看看知名学者是怎么评价这位女子的?

(1)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2)钱钟书先生曾评价过这名淇水女子:“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

你们的思想和知名学者有很多共同点我们不妨总结一下。在这场爱情婚姻悲剧中,她有三个身份:作为恋人,她多情温柔热烈;作为妻子,她娴淑勤劳、甘守清贫;她还有第三个身份:弃妇

师补充:弃妇

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最常见的反应是?

哭诉:男子变了心,我们常常会听到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我为他操持家务养儿育女,付出那么多,他怎么能这样对我,殊不知这样的抱怨模式,从诗经里的女子就开始了。“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嫁给你这么多年,我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起早贪黑,天天如此,可我的辛苦换来的是什么:“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你家业有成,生活安定,对我的态度却越来越粗暴。

被抛弃的女子该如何应对呢?

是低三下四的摇尾乞怜以求一安身之所,还是寻死觅活?随后我们会学到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女主刘兰芝和丈夫焦仲卿伉俪情深,但却不得婆婆喜欢,百般刁难,丈夫被迫将其休弃,刘兰芝哥哥又想让其改嫁他人,刘兰芝选择了投水自尽。还是选择夫妻反目成仇?

《氓》中的女子的选择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心。违反誓言不思恩情,那就算了吧。她选择了冷静理性地反思这段婚姻。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从她被抛弃后的选择,能看出她有怎样的性情?

清醒、刚烈的性格。

也就说她无论是恋人,还是妻子,还是弃妇。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结局依然凄凉。

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又恰恰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能保持清醒冷静理智独立自尊,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也许就是因为这些,鲍鹏山先生认为她是中国弃妇的最完美形象!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她过于轻率、识人不明、又过于投入沉湎爱情。相比于《蒹葭》中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氓》更具有现实主义的力量。

第五环节思考爱情与婚姻

1、这样一场以自由恋爱为开始的婚姻以悲剧收场,令人唏嘘不已。也不禁令人猜测,他们婚姻破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同学们,你们从诗中找到哪些原因?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朝三暮四。对爱妻是不忠在先,继而无情抛弃。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叶未落的时候茂盛而润泽,桑叶落下时枯黄而憔悴。用桑叶的变化来形容女子容貌这是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色衰爱弛,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在那个女子处于附属地位的年代,这简直就是加在所有女子的头上的魔咒。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她向所有天下所有女子发出了善意的劝告:“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大家读一读这一节,看能不能读出这种节奏的起伏,体会情感的变化?

小结:爱情和婚姻是一个永远都值得争议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今后都要面对的问题。希望通过这篇诗文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齐声背诵诗歌。

《氓》读后感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从人类诞生开始,爱情就注定与人类纠缠不清。在原始社会就有婚姻之神的流传,在西方也有丘比特爱神的神话,可以说爱情与婚姻就是延续人类社会的纽带。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诗经》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国风》里,以《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

这些诗主要是民歌,主人公基本上是对爱情强烈追求的青年男女。这些诗篇毫不掩饰地歌唱了人们心中的爱情及渴望。这些诗的存在,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的见证。古人非常强调婚姻、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各种手段来干预婚姻和家庭,因此那时的青年男女是没有爱情自由的,相反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抑和阻挠。而受压抑的又是女性占多数,也是女性的反抗最坚决。她们愿意为爱情付出一切。

诗一开始写一个女子与一个看起来善良忠厚的男子相爱,经媒妁之言后结为夫妻。但女子在过了三年的贫苦生活后却受到了丈夫的无情抛弃。诗人痛心地把弃妇比作陨落的桑叶儿,说明三年的贫苦生活的煎熬,使她失去了青春美貌。当女主人发现自己上当被抛弃后,她不仅伤心、悔恨,而且愤怒地指责丈夫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坚强的敢于反抗的性格。但当时礼教的统治日益加强了,她得不到社会舆论的支持,连自己的兄弟也报着嘲笑的态度,说明她的悲剧,正是自由恋爱与礼教冲突的结果。

《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是封建礼教的产物。而现如今我们教师的婚姻状况又如何呢?

调查显示,教师仍然是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最主要的因素依然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精神压力、职称压力、教学压力、家庭压力等。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这些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并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对职业幸福的追寻,更影响了教师的情感世界。

一线的教师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家人,他们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老人病了没时间照顾,孩子病了没时间照顾,甚至自己病了都没时间去看医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等送走了毕业班,等送走了这批孩子,等工作告一段落,等……结果导致的是,老人何时增添了白发,不知道;孩子悄然间已长大,没留意;身体早已亮起了红灯,浑然不知……

过度的劳累,使我们青春年华早逝,过多的精力转移,使我们忽视了对爱情的经营,一旦危机出现,必然是措手不及。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婚姻,肯定不是封建礼教,那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而且也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氓》给当代女性的启示

一是指导当代女性恋爱时,要保持自尊,切不可让自己低到尘埃里去;

二是指导当代女性婚后要不断提升自己,保持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的能力;

三是遇人不淑时,要果断勇敢离开,不好的婚姻不如单身;

四是女性要努力拼搏奋斗,做自己命运的掌舵者,这样才有能力去面对各种生活困境,特别是婚姻危机。

氓的原文和翻译推荐度:

【《氓》的原文和翻译】相关文章:

氓的原文和翻译11-16

氓的原文及翻译06-10

氓原文与翻译06-11

《氓》原文及翻译03-04

氓原文及翻译06-12

关于氓的原文及翻译06-10

诗经氓原文及翻译12-25

氓原文及翻译拼音04-13

氓原文及翻译对照06-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