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杜甫《春望》教案(精选10篇)

  • 教案
  • 2024-10-08 09:57
  • admin

杜甫《春望》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春望》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春望》教案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要求背诵并解释),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整体解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字词注解:

1、《春望》:选自《杜甫详注》

2、国:首都长安

3、破:陷落

4、草木深:草木丛生,人烟稀少

5、时:时局

6、别:离别

7、烽火:战火

8、浑:简直

9、簪:古代男子用以束发连冠的首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自由朗读几遍全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四、全班背诵全诗。

杜甫《春望》教案 2

教学要点:

①朗读

②赏析

③探究

④拓展

教学难点:

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杜甫《春望》教案 6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杜甫《春望》教案 7

教学目标

①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前准备

①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②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杜甫《春望》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

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

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

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

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

国(破)

杜甫《春望》教案 9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这一课分别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观春花而泪流,闻鸟鸣而生悲;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通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2、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师范读看看和自己的朗读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梳理课文内容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含义:

(四)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情感怎样?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情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七)拓展延伸

观看中国抗日战争的短片,写出心中的体会。

此处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课堂“听、说、读、写”多能力的全面锻炼,同时让大家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他们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达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教育

(八)背诵课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诵。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以读贯穿全文的目的。

(九)课堂小结,作业设置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十)、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

春 颔联:感时恨别 描绘凄凉之景

望 颈联:忧国思亲 寄寓家国仇恨

尾联:憔悴不堪

杜甫《春望》教案 10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春望》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诗歌。同本课所收录的陶渊明《饮酒》的闲适、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气风发不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通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学习本诗能够让学生对我国诗歌名篇多一份积累,并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受到诗人的精神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流畅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加强诵读指导,整体把握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联想,结合诗人写作背景,调动情感体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诗情,提高学生对诗文的解读能力。

3.把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理,以及诗人作诗的心境。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能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诗歌的基本格式能够较好掌握,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解诗文大意。学生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但是《春望》的情景交融手法自然纯熟,语言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感情真挚,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源于学生同诗人生活年代相距久远,很难体会诗人的现状与内心情感,另一方面在于八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与个体经验尚未与成人同步,因此对于诗人的情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三、说教学方法

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针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教学目标,我致力于把“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课程理念,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引出课题

上课之初,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出课题并及时板书。

这一环节从现代诗歌较为澎湃的感情入手,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春望》的主题情感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从而使他们在进入诗歌后能更好地理解诗人杜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析诗题、了解作者及背景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作,在学生能够流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诗题并提问:春望是什么意思?析诗题是理解诗文的基础,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养成析诗题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能对诗作的背景有较宏观的了解。在学生明确诗题的涵义后,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了解诗人杜甫以及《春望》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被敌军俘虏,长安被攻陷的写作背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所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之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指导诵读

在学生理解诗题后,教师进行范读,在范读的同时请学生注意朗读技巧和节奏,并指名三、四名学生朗读,生生互评,教师进行指导。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韵律,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3.概括全诗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会给学生预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参照工具书与课下注释,自学诗文,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这样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诗文内容,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读作好铺垫。

【杜甫《春望》教案】相关文章:

杜甫《春望》翻译11-23

杜甫《春望》唐诗赏析06-04

杜甫著名的爱国诗《春望》10-08

《春望》说课稿02-28

杜甫古诗《望岳》赏析11-24

《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译05-24

杜甫《望岳》译文及注释08-02

《春望》 教学设计05-31

《春望》说课稿优秀02-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