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精选37篇)
时代楷模是在某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值得人们学习、值得人们尊敬、值得人们传颂的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时代楷模个人事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1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桂梅同志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岩油炼厂。侵略者凭借先进技术在战争中屡占上风。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埋下了石油报国的决心。
1948年,陈俊武从北京大学化工系毕业。拿着滚烫的北大毕业证书,这位高材生的选择,却让周围的亲朋好友“大跌眼镜”。
1949年,在那个举国欢腾的十月,时年22岁的陈俊武背起行囊,历时两个月、辗转8000多公里,从福州老家来到条件十分艰苦的辽宁抚顺,成为了人造石油厂里的一名技术员。他心无旁骛,一心投入工作。
那时候,新中国的石油工业、炼化产业几乎一片空白。头十年,陈俊武的每次技术创新看似微小,但积跬步以至千里。中国石化工业的历史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对于陈俊武而言,他人生的,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在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搭起桥梁。
他的学生,有数不清的行业精英。在陈俊武主办的高研班中,他为每位同学特别定制了300余页的作业。这里面涵盖了数不清的表格与数据,每项他都得逐一计算,工作量是学生的数倍。
陈俊武说,不能允许自己培养一个半成品交给国家和社会。今天,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已经超过80个,每年创收超60亿元。
2000年前后的十余年间,迈入古稀之年的陈俊武仍然心系国家能源安全,殚精竭虑地研究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下决心解决中国石油依赖进口这一“卡脖子”问题。
2010年8月8日,甲醛制烯烃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成为连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桥梁。这项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产品,让中国的技术水平屹立世界潮头。陈俊武作为试验装置的技术指导和工程设计牵头人,为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基石,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从22岁投入石油工业,到92岁步入耄耋之年,陈俊武一直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为国探路,斗志从未消减。
这70年,他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见证了石油事业的高潮与低谷,亲历了中国70载的发展与荣光。
有人问,陈俊武这么拼的原因是什么?他只回答了四个字——“国家需要”。
“人生在世,不过七八十年,为了活得有意义,对社会的奉献要大于索取,一生才灿烂辉煌。我们应该在这短暂的‘人间世’中,做个有意义的‘世间人’,才无愧对自己的一生。”这是陈俊武的自白。工龄70年,他始终不忘报国初心。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时代楷模”。
新中国成立70年,一位北大校友的工龄也达到了70年,他就是92岁高龄的陈俊武。他为新中国的石化工业奋斗了一生,至今仍在“打卡”上班。
从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的飞机、坦克,到日常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在我国,70%的汽油和30%的柴油都是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加工而成。陈俊武正是这项关键技术的奠基人。
近日,中宣部授予北大校友陈俊武“时代楷模”称号。不久前,20位北大校友获“最美奋斗者”称号,陈俊武也名列其中。《新闻联播》多次为他点赞。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与共和国风雨兼程70年,他的生命底色上已深深镌刻了新中国的时代缩影,我们一起走近他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奋斗旅程。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6陈立群退而不休,拒绝百万年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中学任校长。他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设立陈立群奖教金,大力培养教师队伍;自费资助贫困学生,用心哺育祖国未来。一片丹心走出教育扶贫路,用爱与责任呵护了贫困学子的求学梦。
陈立群从教38年,担任校长30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效的.管理理念。2016年退休后,他婉拒多家民办中学的高薪聘请,毅然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担任校长,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上任后,他制定了《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师课堂常规》等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短短两个月内学校面貌就焕然一新,得到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从不足20%达到全覆盖。
而随着中国远距离海上防御力量的部署,建设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是保障侦测远离中国海岸目标的重中之重。
伯乐的“梦之队”
在诸多的身份称谓里,刘永坦更喜欢“老师”这个身份,而他从教生涯也长达60年。在一直致力的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10多门课程。
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梦之队”。
“坚持你的理念,努力实践,克服途中的困难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刘永坦培养研究生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愿望、做科研的热情和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
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从来不“许愿”,却总是尽己所能地去观察、去爱护、去培养。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不仅使8人破格晋升教授,同时还使团队中出色的青年教师被评为“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刘永坦常说,创新跟学风联系最密切,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必须严格。只有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
迄今为止,他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国家级专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码都不能有错”。
他是“全国优秀***员”,也是普通党员。他是一座桥梁,让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得以在皖南的山坳里精准抵达。党的干部在哪里都有人管,百姓的权益在哪里都有人护。是他的勇于任事、认真较真,让基层的党员干部感受到被监督的威慑,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被保护的力量。
唯其耐苦,方能驰驱
千仞之树成于根,根深才会枝叶茂。“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这是李夏写在工作笔记扉页的座右铭,彰显了他的青春选择。
深耕是什么?在绩溪县长安镇和荆州乡的村民看来,深耕是播种插秧之前,通过犁田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对于李夏来说,深耕意味着与时间为伍,不计回报付出,思索解决深层次问题。靠着精学、深思、善用的良好工作习惯,李夏一步一步深耕、成长、蝶变。
基层党建工作如何发挥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如何提振信心、鼓舞干劲,这是李夏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勇于试水、坚持实践。2016年3月,李夏担任长安镇纪委副书记后又挑起了高杨村党建指导员的担子。当时,高杨村党总支比较涣散,就连开党员大会,迟到、会上接打***的现象也不稀奇,甚至还有人喝醉酒大声喧哗。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王庆华心里打了个问号:“我都管不了,他这么年轻,能行?”
李夏尝试从梳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入手,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基层党员行为规范。在一年时间里,李夏带着大伙把过去长安镇最偏僻、交通最落后、移民多心不齐的薄弱村,变成了班子团结和谐、产业发展兴旺的先进村。从最初的“学着走”“推着走”,到后来的“主动走”“带头走”,高杨村党建工作的不断完善,为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到绩溪县荆州乡不到1个月时间,李夏就跑遍了联系包保村下胡家村的36户贫困户,摸清了情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他忙碌在各个村庄和农户家庭,用农民听得懂的话将上级的大政方针说清楚说透彻,还坚持把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先后联系包保的两个村59户贫困户均实现稳定脱贫。
李夏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也是普通党员。在绩溪县工作的近8年里,李夏一次次放弃回城机会,将青春奉献给基层;在乡村的夜晚,他一次次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只因不忍耽误百姓白天劳作。在风雨中,他一次次冲出家门,把双脚踩进泥土。
在生命与初心之间,李夏不止一次作出选择。与李夏在长安镇共事过3年的杜悦回忆,早在长安镇大谷村附近山场突发林火时,李夏就曾奋不顾身冲向火场,令在场群众感动不已。最终,他与这方土地融为一体,化作蕴藏在基层农村的恒久生命力。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30“你退后,让我来!”这是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四队作业组长、中士杜富国面对死神威胁时的一句“口头禅”。
时隔1个多月,杜富国的这句话依然在战士艾岩耳边回响。面对笔者,艾岩的眼眶红了,哽咽着说:“是他救了我的命啊!”
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山高坡陡,灌木丛生,本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却处处游荡着死亡的幽灵。10月11日,杜富国在扫雷行动中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立即让同组战友艾岩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突然,一声***,手榴弹***了,杜富国下意识地向艾岩方向一侧身,挡住了***后的冲击波和弹片。艾岩得救了,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
11月20日,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在杜富国的病房内,举行了一场庄严的`仪式:扫雷大队领导宣读了南部战区陆军为扫雷英雄杜富国记一等功的通令。
杜富国1991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2010年12月入伍,2016年11月入党。3年来,他1000余次蹚过雷场,拆除2400余枚***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先后获得嘉奖两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各一次,荣立一等功一次。
杜富国所在的云南边境雷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作业区最高坡度达到80度,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扫雷设备也派不上用场,只能人工用探雷器扫、用手排。
在马嘿雷场,战士唐世杰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险的火箭弹。杜富国让战友退到安全地域观察,独自上前处理。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没等刘贵涛命令杜富国撤下时,他就抢先道:“班长,我来吧。”
“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强词夺理’争着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起这些细节,抹着泪说:“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早已成了他的习惯。”
探雷器是扫雷兵的“手中枪”,为了早日奔赴扫雷场,杜富国将各种金属物埋了排、排了埋,把训练场的土地翻了个遍。他还和战友“背靠背”对抗,请别人随意埋设铁钉、硬币、弹片,通过斜放、深埋、混合、缠绕增加难度,以此训练“听声辨物”本领。经年累月,他熟练掌握了10多种地雷的排除法,将探雷器练成了“页的“书页”,人称“急修专用BOOK箱”。“原先,我们急修班出现场,工具、备品零散在袋子里,手忙脚乱,经常找不到。张黎明设计的这个箱子,将工具和常用备件分门别类地放置在适当‘页面’上。任务来了,像空姐一样,拉起箱子就走,干活方便多了。”配电抢修班师傅杨伟华对“急修专用BOOK箱”赞不绝口。自问世以来,“急修专用BOOK箱”在天津电力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宝”。
“创新要不怕小,只要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这才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应该有的样子。”这些年来,张黎明从一名普通蓝领工人,成长为响当当的创新先锋,堪称新时代的蓝领发明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2017年5月,张黎明当选十九大代表,从北京回来后,一有时间他就给单位的年轻人宣讲十九大精神。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在他看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2011年,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创新孵化基地、创新工作室和班组创新工作坊的“三级联动”机制应运而生,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先后孵化出“志鹏”“蒲公英”“金种子”等班组创新工作坊,开展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40多项……
他就像一颗种子,将创新的思维与活力播撒到每个人的心田。
一颗滚烫的心
说起黑龙江哈尔滨电业局“李庆长***员服务队”和陕西宝鸡供电局“二保紧修服务队”,在国家电网公司无人不晓。这是两个先进典型,以***员的信念和责任,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和信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决心组建一支***员服务队,目光聚焦到一个人身上:张黎明。
“张黎明就是滨海公司的李庆长和赵二宝。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一线劳动者,都是***员,都是工人技师,都在群众中享有威望,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所作所为都是那么相像!”领导们越讨论,越兴奋,但也有担忧,“有个问题,张黎明现在是管理岗,但服务队长其实就是急修班长,工人岗,他能乐意吗?”
“只要组织需要,管理岗和工人岗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我喜欢抢修工作,愿意再到一线去!”没想到,征求意见时,张黎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2007年,一支集常规检修和志愿服务于一体的“滨海黎明***员服务队”正式成立了。11年间,“滨海黎明***员服务队”始终把服务百姓作为己任,与11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住户建立帮扶关系,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惠及居民10万余户,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电保姆”。
2016年11月20日,天津大雪。当晚,一个小区忽然停电了,居民立刻给张黎明打***。风雪中,20多户居民翘首以盼,不到半小时,抢修车就赶到小区。一会儿工夫,张黎明就找到了解决办法:只要爬到电线杆上将刀闸断开隔离,小区就能恢复供电。可是,大雪给作业出了难题,电线杆在风雪中结冰,摩擦力太小,脚扣固定不牢,难以攀爬。“不行也得上!”只见张黎明带领2名抢修队员砸开冰层,装上脚扣,用叠罗汉的方式搭起了一座“人梯”……
张黎明的***号出现最多的地方,是在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上、街道市民服务手册上、便民爱心卡上,他接到的***中,很多甚至与用电无关。2015年3月的一天,张黎明接到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陈雨兰大娘打来的***,***那头的她说话喘不上气,“黎明,我心脏病犯了,子女一时联系不上。”“大娘,我马上赶到!”带着队员,张黎明火速赶到家中。可是,救护车至少要20分钟才能到。时间就是生命,看着大娘痛苦的表情,张黎明斩钉截铁地做了决定:“咱送大娘去医院!出了事,我担着!”他将大娘从三楼背下去,5分钟不到就送到了附近医院,帮大娘垫付完医药费后焦急地等待着……事后,陈大娘的家人带着锦旗来到服务队,向张黎明和队员们深深地鞠躬,“有你们在,真是太好了!”
捧着一颗滚烫的心,“滨海黎明***员服务队”诠释着“黎明出发,点亮万家”的宗旨。如今,他们的名字在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家喻户晓,“你用电,我用心”,他们用实际行动搭建起国家电网与服务民生的“连心桥”。
薪火相传的事业
印象中,童年是漂泊的,作为中建六局职工的孩子,张黎明跟随父辈四海为家。从内蒙古海勃湾,到湖北十堰,再转战天津汉沽。1984年,一家人从汉沽搬到了塘沽,这才算“落听”。
在张黎明的记忆里,父亲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亲手参与了海勃湾矿区、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丹江口水库、引滦入津、大港发电厂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那时候,大人们在工地忙得整日不能回家,孩子们成群结队到海边玩,捡贝壳、抓螃蟹、看日出;有时候,大人们哼上几嗓子:“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孩子们也跟着收音机呢喃起流行歌:“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新枝芽……”
受父亲熏陶,初中毕业,张黎明报考了天津电力技工学校。和别的孩子一样,少年张黎明也喜欢玩,喜欢看影视剧,喜欢看金庸武侠小说。少年张黎明幻想着有一天,像父亲当年那样,像武功大侠那样,四海为家,仗剑天涯。
1987年9月,张黎明正式从事电力行业。工作第一天,父亲把他叫到跟前嘱咐:“黎明,咱们是工人,靠劳动吃饭。要记住,人来到这个世上,谁也不欠我们的,干工作要与人为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父亲的话,张黎明一直铭记在心,一干就是31年。
“小时候,我并不理解‘黎明’的真正含义。参加工作后,我愈发感受到这个名字的响亮。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们伴着黎明出发,走向抢修现场,走向施工工地,走向居民社区。每当我看到旭日从渤海边喷薄迸发、冉冉升起,心中便油然生出作为电力工人的光荣感和自豪感。”那年夏天,塘沽连降暴雨,张黎明跟着师傅们,顶风冒雨苦干了十几个小时,查找了一个又一个故障,消除了一个又一个隐患。当抢修完最后一处故障后,张黎明累得近乎虚脱,一抬头,望见东方已露出鱼肚白,此时此刻,没有车声,没有人声,只有黎明时分大海的风浪声。“我看到了黎明的晨曦,那是一片金红色的宁静,连远处的沙滩也是金红色的,细细碎碎的沙粒是那般渺小。那一刻,我理解了‘黎明’的含义。”
“‘滨海黎明***员服务队’能走到今天,正是传承了老一代电力工人的光荣传统。在那个年代,师傅们都是这样做的,他们的技术过硬,他们的精神永存。”每当提到老前辈,张黎明眼中总是充满敬意。在一个深秋,一场雷雨后,一条22万伏高压线的绝缘子遭遇雷击。“出发!”张黎明跟随几位师傅立刻赶到事发地点,迎面却是一片芦苇水塘,铁塔在水中央,怎么过?没有路,只能架桥,搭木梯不稳,人容易掉进水里,沾上水星儿就无法作业,怎么办?秒针每嘀嗒一次,情况越危急一分。紧要关头,二位师傅不由分说跳进水塘,拿肩扛着梯子,架起了一座“人桥”,让作业师傅从上面过去……
“最欣慰的事,莫过于看到万家灯火亮起来,这是一代代电力工人的初心,也是我的初心。”老一代电力工人的优良传统哺育了张黎明,使他拥有了一颗金子般发光的心。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如今,年近“知天命”的张黎明看着“滨海黎明***员服务队”里的年轻人,满眼都是自己二十多岁时的样子:他们选择了奉献,用青春书写着奋斗的华章。
快评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
对张黎明来说,能在平凡岗位31年坚守如初,劳动带来的光荣感和幸福感尤为重要,“一想到能通过我的双手,为千家万户送上光明、送上欢乐,我的心就像蘸了蜜一样甜,无论之前受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心里都只有一个字:值!”张黎明认为,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别,无论多么普通的工作,只要是热爱的,就是最好的。
正因为热爱,他黎明出发,点亮万家;正因为热爱,他开拓创新,匠心独运;正因为热爱,他勇立潮头,服务百姓;正因为热爱,他初心不改,传承薪火。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但无论黎明黑夜,无论风霜雨雪,他都坚守在抢修一线,捧着一颗滚烫的心,点亮万家灯火。
每个时代的劳模,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感染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毫无疑问,张黎明就是新时代的劳模,他的信念、行动、精神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个人。
迈开奋斗的脚步,怀揣美丽的梦想,张黎明用行动践行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当黎明的钟声敲响,他迎着朝阳、向着梦想,用双手写下壮丽的人生篇章。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36郝井文,1975年9月生,男,汉族,空军特级飞行员。2011年夺得“金头盔”飞行技能竞赛奖。任空军某空防基地副司令员。
2018年12月29日,中宣部授予郝井文“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现任空军参谋部训练局局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3年初春,东海某海域上空,一次验证性飞行训练。
一架战机从数千米高空俯冲而下,绕过起伏的岛屿山头,向海上目标奔袭。紧接着,一个鹞子翻身猛然拉起,反扣机身,寻找目标……
驾驶战机的是空军特级飞行员、南空航空兵某团团长郝井文。此时,机翼下大海碧波万顷。机舱里,郝井文紧紧盯着面前的'仪表,操控战机不断下滑。随着高度不断降低,翻滚的浪涛向头顶涌来,仿佛要吞噬战机。
战机改平!那一瞬间,浪尖几乎贴着机翼,发动机灼热的气浪在海面喷出一道白色的浪痕。
时间流逝,郝井文手心沁出汗水,浸湿了手套。
“发现目标!”“稳定截获!”在长距离超低空机动后,郝井文将海上移动目标牢牢捕获。
“发射!”郝井文猛然拉起战机,迅速发射导弹!
此次,郝井文首次在陌生海空验证了某型战机隐蔽突击海上移动目标战术,创下了该型战机海上超低空高度最低、时间最长、距离最远新纪录。
“海上超低空飞行,风险性极大。”走下战机的郝井文告诉记者,由于海天一色,长时间飞行容易出现错觉,加上气流不稳、高度极低,回旋余地极小,不容有丝毫失误。
这样惊心动魄的演练,对于郝井文已是家常便饭。在一次红蓝对抗演练中,郝井文与飞行员李德兵配合,曾一个回合就“击落”对手战机。
那次,红方战机编队刚飞至空战区域,巡逻待战的蓝方战机就从万米高空俯冲而下,飞掠至红方战机编队尾后,猛然转身,实施咬尾攻击,穷追不放。
郝井文把发动机推力加到最大状态,拉杆急速跃升,没了踪影。正当蓝方战机在云上徘徊搜寻时,郝井文驾机出人意料地从太阳方向俯冲下来,机翼下的导弹猛地扑向蓝方战机……
郝井文当团长以来,先后带领飞行员们攻克了复杂电磁环境空战对抗、低空、超低空突防等高难课目。面对未来战场,他说:“一声令下,我们就能随时出征!”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37王逸平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不忘初心、胸怀大爱,始终把解除人民群众病痛作为人生追求,研发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造福2000多万患者;他追求卓越、锐意创新,先后完成50多项新药药效学评价,构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和体系;他坚韧执着、奋发忘我,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25年与病魔不懈抗争,默默无闻投身科研,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药现代化奋进者之歌。2018年4月11日,王逸平因病在办公室离世,年仅55岁。
早在1993年,刚刚30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Crohn’s(克罗恩)病。同年手术,切除了1米多小肠。学医的他,非常清楚克罗恩病目前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控制,自己的健康只会越来越恶化。
为了节约时间,与时间赛跑,王逸平总是自己记录病情、给自己打针。他办公室的冰箱里,常备着许多针剂药品。他手写的'《Crohn’s病程记录》中,清晰记载了自己病情反复发作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在不断加重,他多次出现贫血、大量便血、疼痛、昏迷等情况,体重常年只有100斤左右。
但在同事们眼里,王逸平却是那样风趣幽默、开朗乐观。如果不出差,他每天7点多出现在单位,晚上八到九点下班,甚至经常工作到深夜,周末也经常来单位加班。
由于多喝水容易腹泻,王逸平平时喝水很少,因此得了肾结石。有一次开会,他的肾结石发作,疼得只能横躺在会议室的凳子上。他和同事们到德国汉堡出差时,疾病发作,造成血尿、腹痛。疼痛难耐时,他就将自己泡在宾馆浴缸的热水中缓解。
病魔每天都在折磨着王逸平,但却从未动摇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他经常提及“3万天理论”:“多数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万天,除了吃饭睡觉,真正能用来工作的有效时间只有1万天。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
从30岁到55岁,长达25年时间里,王逸平以抱病之躯,先后承担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科院重大专项等众多研究任务。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相关文章: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最新02-22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材料04-23
时代楷模钱海军个人事迹04-28
时代楷模事迹材料11-27
时代楷模黄文秀个人先进事迹06-25
时代楷模人物事迹袁隆平12-30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材料(精选9篇)08-10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材料10-30
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事迹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