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行道树》教案(精选12篇)

  • 教案
  • 2024-04-29 21:45
  • admin

《行道树》教案(精选12篇)

《行道树》教案 篇1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设计拟用主问题探究法,即用一个大容量的问题来统帅两文的教学。同时针对两文的主旨和风格,对教材作了灵活处理,深教细教《行道树》,浅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课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节奏。

教学步骤:

一、探究主问题:这两篇小散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深入钻研课文后,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作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提倡有价值的争论。明确两文特色:

从内容上说,《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艺术魅力上说,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上说,前文含蓄,后文直白;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

二、探究分问题一:《行道树》读起来极优雅动人,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然后作答。

明确:有很多原因。如:

①形象选择高妙——行道树本身就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况作者还喻它为无私奉献者,的确惹人喜爱。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为行道树设置了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使描写主体始终处于鲜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云托月。

③作者构思奇妙——用行道树形象与原始森林同伴、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还有诸多对比隐在文中,如堕落与高尚、神圣与庸俗、深沉与肤浅、痛苦与欢乐、黑夜与朝霞、喧闹与孤独、污浊与清新、忧愁与快乐等等,发人深思。

④语言表达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词语达意,善用转折句层层翻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探究分问题二:《第一次真好》所阐述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吗?结合课文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学生可就“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等有感而发的句子设问探究。学生各抒己见,能以理服人就行。

四、小结。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许多篇幅较短的散文有文眼,如果教学时能引导学生找准这些关键词或关键句,然后顺藤摸瓜,带动全篇教学,定能事半功倍。这是教法,同时也是学法。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前的导语,导入课文。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行道树》中的抒情和《第一次真好》中的事理。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行道树》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和直接抒情句——“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的深刻含义,重点弄清《第一次真好》中“好”的积极意义。

四、回头再答导语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本设计观照语言的读写训练。《行道树》优雅的叙述、诗意的抒情,适合于朗读。《第一次真好》中的事例很能勾沉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适合替换式的改写,这样设计兼顾了两篇短文自身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学习《行道树》,强调训练点——读。

1.听配乐朗读,要求想象行道树形象,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要求理解行道树形象的意义,理解词语含义,理解文章的哲理。

3.感情朗读,要求体味文章精美的语言和诗意的表达。

4.配乐诵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二、学习《第一次真好》,强调训练点——写。

1.读课文,了解课文先叙事后点示道理的结构。

2.替换式改写,用你亲身经历的某个感人精彩的第一次替换文中的事例。

3.范文交流、评点。自主参与交流,修改,定稿。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梧 桐

张晓风

其实,真正高大古老的梧桐木,我是没有见过的。

也许由于没有见过,它的身影在我心中便显得愈发高大了。有时,打开窗子,面对着满山蓊郁的林木,我的眼睛便开始在那片翠绿中寻找一株完全不同的梧桐,可是,它不在那里。想象中,它应该生长在冷冷的山阴里,孤独地望着蓝天,并且试着用枝子去摩挲过往的白云。在离它不远的地方有山泉的细响,泠泠如一曲琴音。渐渐地,那些琴音嵌在它的年轮里,使得梧桐木成为最完美的音乐木材。

我没有听过梧桐所制的古琴,事实上我们的时代也无法再出现一双操琴的手了。但想象中,那种空灵而缥缈的琴韵仍然从不可知的方向来了,并且在我梦的幽谷里低回着。我又总是想起庄子所引以为喻的凤鸟鹓鹐,“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一想到那金羽的凤鸟,栖息在那高大的梧桐树上,我就无法不兴奋。当然,我也没有见过鹓鹐,但我却深深地爱着它,爱它那种非梧桐不止的高洁,那种不苟于乱世的逸风。

然而,何处是我可以栖止的梧桐呢?

它必定存在着,我想——虽然我至今还没有寻到它,但每当我的眼睛在窗外重重叠叠的峦嶂里搜索的时候,我就十分确切地相信,它必定正隐藏在某个湿冷的山阴里。在孤单的岁月中,在渴切的等待中,聆听着泉水的弦柱。

使用建议:此文与《行道树》同出于张晓风之《林木篇》,都是寄情于物类散文,都是张晓风诗意散文中的优美篇章,但状物不同,象征意义也不同。此文可作为课文比较参照的对象,课堂使用。

《行道树》教案 篇2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进行了描写一种植物外形的训练。老师在评改时,发现许多同学都描写了树,有大榕树、木菠萝树、扁桃树、玉兰树等等。大家把这些树的外形都写得很美,而且形态各异,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板书课题:行道树)

二、朗读、理解、品味、感悟

1、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这是一列……的树”。

老师板书:一列忧愁快乐的树。

2、深入理解和品味:

⑴ 学生默读,独立质疑和探究文章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和品味语感。

⑵ 质疑提问,相互交流,讨论辩析,品读文章,加深理解。

⑶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加深对主题的体会过程。

⑷ 学生谈对行道树的感情,加深感悟,为评读做准备。

老师板书:无私奉献的人(形象)

神圣痛苦深沉(人生哲理)

3、感情抒展导读,展现语感品味:

⑴ 请一位学生选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感受语感。老师评读,以强调语感印象。

⑵ 老师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加深语感品味,储蓄感情,以备朗读体验。

⑶ 女生朗读一段,男生评读。体现集体朗读的整体美,充分体现语感,饱满感情。

⑷ 全班齐读,通过感情渲泄,以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小结并拓展思维

1、由学生进行学习收获总结。

2、请学生构思一幅画,谈谈用怎样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心中的行道树,并写上一句有关行道树的心里话。

《行道树》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行道树》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

2、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作者赞美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培养学生为人为己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其精神。

2、体会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同学画的一幅画,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的内容。(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不错,哪位同学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呢?(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许多行道树。)说的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呢?好!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继续默读课文,思考:行道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3、请同学们把自己在自读过程中找到的行道树的特点和“忧愁”、“快乐”的内容写到黑板上。人人都可以上去写,写完以后还可以上去补充。在各自的答案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根据学生写上去的情况,分析、评价、归类。师生一起讨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照抄原文的,哪些是用自己话概括的。指导学生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明确作者在赞美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5、小组讨论: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你对行道树的精神怎么看的?教师指导:可以把这句话分开来,分别理解“神圣的事业”、“痛苦”、“深沉”的含义,再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对行道树的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

6、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再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对行道树(安徒生童话有哪些?《海的女儿》、《丑小鸭》、《屎壳郎》、《野天鹅》、《夜莺》、《雪人》、《瓶颈》、《拇指姑娘》、《园丁与主人》、《冰雪女皇》、《小猪倌》、《笨蛋杰克》、《豌豆上的公主》《坚定的锡兵》、《肉肠签子汤》、《老爹做的事总是对的》、《飞箱》等。)精神应该有什么样的看法。

7、让学生再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解决。

三、赏读课文,领悟美感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内涵美、然后集体赏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花草树木本无情,只因观察者充满感情地观察,万物才有了灵性。请你带着情感去观察某一事物,然后以这一事物的口吻写一段话。

《行道树》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②学会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③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歌曲《好大一棵树》

二.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三.出示目标(教师出示,学生静观半分钟)

四.反复朗读,实现目标

一读课文,认准字词,积累词汇:(5分钟)

①朗读方法:教师与学生合作范读。

②自学指导:品味朗读,感受朗读的语气语调;在文中圈注关键词语,疑难字与易错字注音;自己查阅字典和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含义,互相交流讨论;组长抽查部分同学掌握情况。

③重点字词:堕落点缀贪婪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管

④检查方法:重点词语领读;连词成篇。(星级评价)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形象:(10分钟----目标1)

①朗读方法:齐读。

②自学指导:朗读中遇到形容行道树品格的词语大声重读;运用联想,将自己想象成行道树,以情入文,设身处地,感受行道树的胸怀和品格;读出感情,读出领悟。

③检查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范例,采用第一人称介绍行道树的形象,尤其要注意原因的解读。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④预设答案: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⑤问题评价:读后抢答,小组竞争的方法。(最敏捷思维;最佳回答)

三读课文,品味语言,阐发感悟:(10分钟——目标1.2)

①朗读方法:自由朗读,选择性朗读

②自学指导:

a.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b.把喜欢大声有感情读给伙伴听,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传神的关键词语,运用的写作手法,带给人的震撼与启示,充分利用原文原句解决问题)

c.标注出共同的疑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③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展示或者质疑,先朗读后分析)

④重要问题预设:(引导突破问题4与5)

《行道树》教案 篇6

主要内容:

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

学习重点: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 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 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 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 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 寂寥:寂静而空阔。

(5)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 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 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 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 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 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本文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本文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全对的一组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扒窃bá 诅咒zǔ 寂寥liǎo 夸耀yào脊梁jǐ 贪婪n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洗涤tiáo堕落duò 坠落zhuì 包袱fu

2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A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B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揍骂

C寂寥——寂寞&n

《行道树》教案 篇7

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呢?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二.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抓住一个哲理性语句,从三个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一个哲理性语句就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三个方面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义是什么?“神圣”“痛苦”“深沉”是全文三个关键词,抓住这些,全文就能融会贯通,把握住精神实质。

引导学生自读《行道树》,注意两个对比,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要准确理解所谓“堕落”;一个对比是,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注意两个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四.问题研究: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行道树》教案 篇8

四十九中学马莅尔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选自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荫,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为奉献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心声: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文中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反复咀嚼,就能理解奉献者的崇高灵魂,就能感受无私者的伟大精神。

二、教学理念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价值取向。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行道树》,我们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的奉献,获得的是深沉与神圣,同时又是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这,就是人生课堂上的选择。理想与信念,既然要有所为,就要有所不为。因此,学习本文就是在与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认识一个高尚的人怀有怎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为此而执着地奋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相当有益处。

2主动质疑,逐步学会探究,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反思,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七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设想是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联想仿写与联想佐证,这无疑是沟通语文与生活的一种渠道。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烈,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是,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借助学习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三)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

教者 马莅尔

单位 哈市49中学

课题 行道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激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学关键

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难点: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亮点:激发想象、仿写名句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导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图画、板书课题、展标;学生赏画、读标、入境

自主学习:1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明确朗读要求,提出问题,组织交流;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 ;教师指点朗读不当之处,激励性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3说明喜欢的理由,并朗读相应的语段;教师 恰当鼓励、适时点评,为学生朗读配乐; 学生解说,朗读

合作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发现疑难问题,探讨研究;教师说明要求、巡回指导、组织合作与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品析关键语句或语段,质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学习文章写法,选取语句或语段、仿写;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选句或段,仿写

2自我演读;教师倾听,点评;学生朗读或听读

总结反思:请用简炼的语言总结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教师倾听学生小结,并总结,听歌感受奉献者精神 ;学生小结,听歌,感受行道树精神

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奉献者{}奉献精神

制造清新,献出浓阴

《行道树》教案 篇9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兰天同学画的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内容。

男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师:说得不错。哪位同学还能说得再细致具体一些呢?

女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很多行道树。

师:说得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

女生答:喜欢。

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全班答:喜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兰天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学生笑,有人说“都喜欢。”)好,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师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

生: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生: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师:好!两位同学分别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学生自由朗读,并在书中圈点勾画,很快,又有学生举手)

生(1):我最喜欢第3自然段,因为这段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师:你能把这段读给我们听一听吗?

(生(1)朗读第3自然段,读完之后全班鼓掌)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的掌声是给你最高的评价。(全班同学再次鼓掌)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最喜欢第2自然段。它告诉了我们行道树生长的环境。我喜欢其他树生长的环境,更喜欢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它飞外奉献。

师:说得太好了。你把这段也读一下吧。

(生(2)朗读第2自然段)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3):她读得没节奏,没感情,声音小。

师(笑):哦,是这样的吗?你给我们读一读吧。

(生(3)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得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下边的同学可得多注意朗读要求,向他学习啊。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4):我喜欢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师:你读来听一听。

(生(4)读。全班掌声鼓励)

生(5):我喜欢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生(5)朗读第5自然段。同学鼓掌。师环视教室,无人举手,便再次强调朗读的要求,然后要学生再齐声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

生(1):我们的问题在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探究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补充):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师:在课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纷纷答: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

师:很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生(4):“制造清新”。

生(5)(补充):“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6):给市民带来快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加点的词语系板书部分,下同)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啊,是“以苦为乐”的精神,是“奉献精神”,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7):“好人”“伟大的人”。

生(8)(补充):“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9):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0):“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是行道树的主观感受。

生(11):我觉得这里的“堕落”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堕落”不同,它是行道树同森林里的伙伴相比较说的,好像是一种幽默的说法。

(师肯定。学生继续就“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集体探究)

生(12):我们组认为第4自然段有两句话不好理解。“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生(13):这是假设。

师:只是假设?能不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思考。

生(14):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师:回答得有道理。要理解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一定要结合课文,看看前后是怎么说的。这就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学们继续提问题吧。

生(15):我们的问题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师:大家认为这两个词矛盾吗?

生齐答:不矛盾。

师:为什么?谈谈理由吧。

生(16):不矛盾。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快乐”说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生(17):“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师(指着板书):对,“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这时铃声响了)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儿。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我们下来继续探究交流。下课。

附板书:

行道树

张晓风

(象征奉献者){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 制造清新,献出绿阴}奉献精神

【评点】

《行道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康念菊老师的这堂课,是我们实验区初一语文的一堂研究课,它给我们参加实验的老师很好的启发,对我们如何进行课改试教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其主要特点有: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开始时用该班学生的一幅画引入,让学生说出画的内容,这种方法很好。因为这张画是他们熟悉的同学画的,他们感到亲切,产生了学习的冲动和兴趣,这样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学习,为教学的开展做好了第一步。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只是就课讲课,是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也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的状况。这些都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语文课改必须摒弃的。康老师的这堂课,就是对过去的所谓的“规律”的反动,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康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4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康念菊 戴伟)

《行道树》教案 篇10

行 道 树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

二、 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

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板书课题和作者)(生齐读作者简介)

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生各抒己见)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师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

三、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

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

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可以热烈点)

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同学在回答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

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

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

生1:从“堕落”一词中能知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他们的同伴们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们只能在充满灰尘的城市里。“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里可以看出

行道树必须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平凡的外表。

师:很好,请你带感情的把你刚才找的句子读一遍好吗?(生朗读)

生2:从“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天献出浓阴”这句话中的“勤生绿叶”“献出浓阴”可以看出行道树有很多树叶,而且是毫无怨言。所以说

行道树毫无怨言的生长很多树叶。

师:他的理由很充分,请全班都大声的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好不好?(全班齐读)

生3:从“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内心是痛苦的而他们是那么的平凡,他们不被人所注意。所以那些树应该不是高昂着“脑袋”的。

行道树的树冠应该是微微低着的。

师:很精彩,大家为他鼓掌。(全班鼓掌)

生4: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中可以看出。

行道树的树冠不该是低垂着的

师: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5:从“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中也能看出,尽管人们对城市里这么糟糕的环境感到麻木,树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它们从来没有后悔还是为自己能为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而高兴。

师追问: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呢?

(学生自由发言)

4、师小结:大家的点评真是精彩。是的,行道树正象征了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这些人叫奉献者,他们都是“以苦为乐”的,都具有“奉献的精神”。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5、板书设计比赛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行道树的特点都概括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用简洁的词句

把这些特点写出来,假如能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更好,比如:画一棵树,然后在写

上特点,或可以用箭头连接,或其他的形式也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板演。你们可以推荐一位字写得比较好的或画画的好的同学上来。看看哪一组设计的最好。

(1) 先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

(2) 师生评议,评出较好的板书。(师鼓励)

(3) 师出示自己设计的板书

四、 拓展延伸、迁移训练

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将选择在什么环境中生活?为什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是

怎么做的?

(生各抒己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呀,不管我们选择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有一棵为他人着想的心,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机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

六、配乐齐读、学生感悟。

七、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的佳句,摘在作业本上。

2、以《路灯》为题目仿写课文。3、阅读张晓风的其他散文。

说课稿:

本文是一篇散文,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也很讲究,把作者对奉献者的赞美倾注于行道树身上,我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图示等创设情景,通过朗读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做了这样的设计:

导入和整体感知结合在一起,由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感受课文,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理解深刻内涵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化解难点,突破重点。再通过板书设计,进一步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最后通过迁移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由课文联系实际,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行道树》教案 篇11

一.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希望自己生长在何处?为什么?

生:原始森林,宁静的小山村,公园,街道……

生长在不同地方的树都有他们各自的心声,下面看这幅图,告诉老师,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啊?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行道树呢?

生:行道树就是长在道路两旁的树,它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得很好,那么行道树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听听它的心里话呢?好,下面我们就跟着中国台湾着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向行道树的内心世界,倾听它的诉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在读学习之前我们还是先来扫清词语障碍。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出示大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是看结果的时候了,大家一起来大声把屏幕上的字词读出来。

师:大家把课文读了一遍听了一遍,现在大家再整体感知一下,你读出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棵树,找出相关语句品读,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出行道树形象。只要是你自己理解的都行,3分钟后大胆的说出你的想法。(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你们说的都很好。能根据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内涵,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文章的一些难句也一起消化品位了。能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能读出这么多面的行道树,是老师始料不及的呀,令老师很震撼,在一次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吧。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说了很多词来形容行道树,那你们觉得作者单单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那么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能找出来吗?

师:文中说“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业”?(板书:神圣)

生1: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生2:高尚的事业。

师:说得很好。神圣就是极其崇高而又庄严的,是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那么,行道树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语句来说明。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但是老师不理解的是书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为神圣的事业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描写痛苦的句子。(板书:痛苦)

师:神圣的事业总是伴随着痛苦,行道树的事业同样也伴随着痛苦,可是面对痛苦,行道树却说:“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那么它所说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师:因为痛苦所以忧愁,因为奉献所以快乐,忧愁的是它在奋斗过程中的痛苦,快乐的是它奋斗后的结果。我想这份痛苦与深沉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什么精神?

生24:奉献精神。

生25: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虽然它们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为人类服务,做人们需要的事业,这就是奉献精神,所以也可以说行道树是奉献者的象征,课文就是通过对行道树的内心告白,表现了行道树作为奉献者的伟大胸襟。为了表达对奉献者的敬意,我们再来齐声朗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四、联系生活,读出感悟:

齐秦有一首歌叫《痛并快乐着》,中央电视台着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曾写过一本同名的着作。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这些奉献者,人类才得以进步,社会才得以发展。你能找出你身边的奉献者,用一句话概述他们的动人事迹吗?好,大家准备2分钟。(2分钟后学生发言)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无私奉献者的感人事迹,实在令人钦佩。下面,让我们共唱一曲《爱的奉献》,表达我们心中崇高的敬意。(师放音乐,出示歌词,学生齐唱)

五\拓展延伸(作业)

教师点拨:一花一木一世界!平凡而又常见的事物一旦融入了人的特殊感悟,它就有了灵气有了思想!要把我们的感悟记录下来,写成文章,散文可以说是你的最佳选择——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最活泼、最没有拘束的,它往往从小处落笔,却以小见大,总是给人以深刻启迪。

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行道树,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 ,我愿

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阴

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清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行道树》教案 篇12

黄山市歙县森村中心学校 程美好

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诗一般充满哲理的语言。

2、学习作者借行道树自白,抒写奉献者襟怀的写法。

3、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4、学习本文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课文:(由上一课《紫藤萝瀑布》的托物言志导入。)

2、 朗读感知:

①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②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③全班齐读,体会感情。

3、 质疑探究:

小组交流,质疑解答,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同学帮助解决。

问题设计:

①“堕落”一词如何理解?

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③如何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④为什么“别人不迎接太阳”,我们要“把光明迎来”?

⑤“忧愁”,“快乐”是指什么?

4、 体验与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吗?

5、 总结归纳:

6、 作业:

二、 课堂实录片断: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1: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价值,太有深度了,我们得好好讨论一番。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2:就是说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生3: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所以说是痛苦的。

师:文中能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吗?

生4:能。“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

师:很好。这些痛苦能带来怎样的深沉呢?

生5:“制造清新”。

生6:“勤生绿叶”“献出浓阴”。

生7:给市民带来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生纷纷答:“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师:对。那么,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生8:“伟大的人”

生9:“大写的人”“奉献者”

师:答得太好了。是的,这些人叫奉献者,行道树象征了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下,写在素材本上。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提问。

三、 课后反思:

《行道树》是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名篇,借“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行道树之口,表达“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哲理,抒写了奉献者的美丽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1、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上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

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了。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堂课,它就违背了所谓的“规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处理好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也是如此,再精彩的课堂都有它的不足之处

1、导入教学。这节课中的行道树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老师可以在上课的前5分钟将学生带到学校的行道树下,仔细观察和体会一下行道树的特点:如满身烟尘,献出浓阴等等,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后面的阅读教学作铺垫。这样,不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2、素材积累:这篇课文其实就是用象征的手法,来赞颂行道树的奉献精神。那么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去搜集类似的素材。如借荷花可以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借菊花可以表现自己的坚贞不屈;借大海可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借小草可以表现默默无闻等等。这样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理解象征手法,更灵活地掌握并运用它。

2005.10.25

推荐阅读:行道树教案(精选7篇)《行道树》教案(通用12篇)《行道树》教案(精选13篇)《行道树》教案(精选16篇)《行道树》教案(通用20篇)《行道树》教案(精选17篇)行道树教案
《行道树》教案(精选23篇)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2、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作者赞美的是一种什么精神。3、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培养学生为人为己的人文精神。...

《行道树》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2、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作者赞美的是一种什么精神。3、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培养学生为人为己的人文精神。...

《行道树》教案

一.整体感知: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这篇短文就是表达这个哲理的。...

《爱莲说》教案(精选17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精选13篇)

一、 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 初读,质疑问难 (一) 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枫桥夜泊》教案(精选17篇)

活动目标: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活动准备:1、诗歌范例。2、人手一份纸、笔。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一、导入新课⒈导语同学们,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小到大,我们都……谁能说说你读过哪些书,又有什么收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作家培根是怎么说的。...

《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一、情境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诗坛上,不能不提到一位诗人:他的才华无与伦比,芳华绝代,余光中先生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难点)3.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信“和”礼“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