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2篇)

  • 教案
  • 2024-06-20 12:20
  • admin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2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且飞外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乘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了解。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关键:对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猜想,然后得出结论来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质特征,是正确应用公式来计算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情境设置】教师请一位学生讲一讲《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学生活动】1位学生有声有色地讲述着《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听着,不时补充。

【教师归纳】听了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应该飞外这么一个道理,学习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前面学,后面忘,那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教师激发】大家是不是已经掌握呢?还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就来做这几道题,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识。

【问题牵引】计算:

(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观察以上算式及运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以下结果:

(1)(x+2)(x—2)=x2—4;

(2)(1+3a)(1—3a)=1—9a2;

(3)(x+5y)(x—5y)=x2—25y2;

(4)(y+3z)(y—3z)=y2—9z2。

【教师活动】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以上算式及其运算结果,寻找规律。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上述算式中找到了这一组整式乘法的结果的规律,这些是一类特殊的多项式相乘,那么如何用字母来表示刚才同学们所归纳出来的特殊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呢?

【学生回答】可以用(a+b)(a—b)表示左边,那么右边就可以表示成a2—b2了,即(a+b)(a—b)=a2—b2。

用语言描述就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教师活动】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出课题──平方差,并说明这是一个平方差公式和公式中的字母含义。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教师讲述】

平方差公式的运用,关键是正确寻找公式中的a和b,只有正确找到a和b,一切就变得容易了。现在大家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从中得到启发。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x+3)(2x—3);

(2)(b+3a)(3a—b);

(3)(—m+n)(—m—n)。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上等着你们呢!快去找一找他们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大面额人民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框架,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提供知识迁移的.基点。]

(二)、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教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

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

学生3:我在商场里见过。

2、教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

学生1:开学交学费时我用过。

学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妈妈让我去付钱,那时用过。

3、教师:孩子们既然见过、用过这些新朋友,那你们一定也认识他们吧?下面就请你跟同桌的孩子相互介绍介绍新朋友吧!

教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学生上台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展示并板贴)

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

4、教师: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们要去参加人民币王国里举行的一次化装舞会,他们想请你们帮他们检查检查他们化的装好不好,别人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教师出示多媒体游戏内容)

游戏:教师出示遮住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但留有数字的人民币。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相机教学“对边”。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怎样来证明?

4、归纳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练习二十三练习3,4两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8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学习重点:

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难点: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学习过程:

探究1: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 }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 的解集吗?

描述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几何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例一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思考:

结合上述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二、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殇是什么意思?殇是个汉字,意思是未成年夭折或为国战死捐躯的人,这个汉字多用于悲痛的环境下。)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用图示的方法感受到交集部分。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外婆、妈妈、女儿)

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3,你猜这队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教师引导学生: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解释一下吗?(让学生用画图来表示解释)

同学聪明活泼、思维活跃,非常喜欢发言,老师很高兴能和你们成为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上一堂数学活动课—-数学广角。

(二)温故知新

1.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

出示“报名表”:

(1)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说说。

参加篮球赛的有几种动物?参加足球赛的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参加篮球赛和参加足球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3)谁能解决这个问题:17人、16人、15人、14人。

2.现在有几种不同的答案,那么到底参加篮球赛和参加足球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织一个画图大赛,先画出你喜欢的图案,将表格中参加篮球赛、足球赛的动物写在画好的图案里。注意:怎样写才能使大家在你设计的图中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参加篮球赛、哪些是足球赛的,哪些是既参加篮球赛又足球赛的呢?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图既简单又科学。

(1)小组合作,设计出多种图案。

(2)学生上台展示设计作品,其余同学当小评委。

(3)把展示的作品放在一起,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老师也设计了一幅图案,你们也帮老师评一评好吗?【课件】

(1)课件出示:篮球赛足球赛

(2)对老师的设计有什么看法吗?

(3)老师根据你们的建议进行了修改,课件演示两集合相交的过程。

4.观察图,看图抢答:图中告诉你什么信息?【课件】

(1)参加篮球赛的有8种。

(2)参加足球赛的有9种。

(3)3种动物是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的。

(4)只参加篮球赛的有5种。

(5)只参加足球赛的有6种。

(6)参加篮球赛的和参加足球赛的有14种。列式表示:8+9-3=14(种)

①追问:为什么减去3?

(因为这3种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是重复的,因此要去掉。)

②还可以怎样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5+3+6=14(种)

(只参加篮球赛的5人和只参加足球赛的6人与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足球赛的3人,解决的是问题。)

9-3+8=14(种)

(9-3表示只参加足球赛,再加上参加篮球赛的8人,也可以得到问题。)

教师介绍:这个图是一个叫韦恩的人创造的。

5.集合图与表格比较,有什么好处?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自己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1)春天到了,阳光明媚,动物王国准备举行运动会,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认识它们吗?

(2)学生说说动物名称。

课件出示比赛项目:游泳、飞行。

(3)小动物们可以参加什么项目呢?学生讨论、反馈。

(4)原来这些动物有这么多本领,那就请你们来帮小动物报名吧。(把动物序号填在课本上)

(5)汇报:说说哪些动物会飞,能参加飞翔比赛,哪些动物会游泳,能参加游泳比赛。学生边说边动画演示。

点到天鹅、海鸥时,说说它们应参加什么项目,为什么?要放在哪儿?这说明两个圆圈交叉的中间部分表示什么?

动画演示: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2.动画6【P110——2】文具店。

同学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运动会报名的问题,再接受一次挑战好吗?

(1)课件出示:文具店。

课件演示:文具店昨天、今天批发文具的情况。

(2)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都批发了钢笔、尺、练习本)

(3)两天共批发多少种货?

学生列式:5+5-3=75×2-3=75-3+5=7

(4)结合动画验证算式。

3.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26人,带水果的有23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2)根据线段图学生列式:

26-10+23、23-10+26、26+23-10

(3)说说怎样想的?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机动练习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

学习目标:

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能找出变化规律。

2. 通过坐标的变化探索新旧图形之间的变化。

重点:

1. 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且能写出所得图形各点的坐标。

2.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已知轴一边的图形或坐标确定另一边的图形或坐标。

难点:

1. 理解并应用直角坐标与极坐标。

2. 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旧知回顾:

1. 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在平面内,两条垂直且有公共端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2. 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是(x,y)。

3. 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特征:

第一象限:x和y坐标都是正数。第二象限:x坐标为负数,y坐标为正数。第三象限:x和y坐标都是负数。第四象限:x坐标为正数,y坐标为负数。

二、新知检索:

在方格纸上描出下列各点(0,0),(5,4),(3,0),(5,1),(5,-1),(3,0),(4,-2),(0,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观察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典例分析:

例1、(1) 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加5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减2呢?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加3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减2呢?

例2、(1)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2) 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成原来的一半,并绘制图形。分析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之间有什么不同?

四、习题组训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0,0)、(2,4)、(2,0)和(4,4)连接形成一个图案。

(1)将这四个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成原来的一半,然后依次连接得到新图形。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之间有什么变化?

(2)将纵坐标和横坐标都增加3,所得到的图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将纵坐标和横坐标都乘以2,所得到的图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归纳得出:图形坐标变化的规律

1、平移规律

2、图形伸缩规律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在加权平均数中,知道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现象。

3、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4、能利和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思考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n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如某公司要招工,测试内容为数学、语文、外语三门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满分都为100分,且这三门课分别按25%、25%、5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这样计算出的成绩为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5%、25%、50%分别是数学、语文、外语三项测试成绩的权。

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

如3,2,3,5,3,4中3是众数。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平均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

二、例题讲解: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复习题A组

四、小结:

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计算。

2、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复习题B组、C组(选做)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变化题。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畅谈收获。

你知道我们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吗?你还有哪些有困难的地方?

先和同桌进行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

二、书本练习,扎实基础。

1、请你找出书本上相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题目。

2、完成书本第10、11、12题。

3、交流题目。

三、补充练习,延伸深化。

(一)填空。

1、长方形有()条边,()相等。正方形()相等。

2、一块长方形地长20米,宽15米,这块地的周长是()米。

3、一块正方形的'玻璃,边长22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4、一个长方形的长20米,宽比长少5米,它的周长是()米。

5、一个长方形的长30米,宽是长的一半,它的周长是()米。

6、一块正方形的花圃,周长160米,它的边长是()米。

7、用两个边长都是3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8、把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9、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把它们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可能是(),也可能是()。

二、判断题。

1、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8厘米。------------()

2、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它的边长是2厘米。----()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它的长和宽的和是15厘米。--()

5、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的2倍,那么大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小正方形的4倍。--------------------------()

三、画。

1、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四、应用题。

1、用一根线正好围成了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这根线长多少厘米?

2、有一张奖状,长30厘米、宽20厘米,给它做一个木框,大约需要多少米长?

3、把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15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4、小红家利用一面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养鸡场长10米,宽5米,篱笆一共长()米?

5、大明沿着长55米,宽35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两圈,大明一共跑了()米。

6、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也可能是多少厘米?(先画出拼图,再列式计算)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1、通过今天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复习,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

2、你认为今天谁的表现不错?为什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03-0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02-06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3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27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5篇03-02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5篇)03-02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精选5篇06-05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