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1蔡老师的这节课,精选例题、贯穿整个过程,不单到复杂,环环紧扣的几个问题,考察了对一次函数解析式中系数的要求,符合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本节课的低起点,小幅度,渐提升打下良好的铺垫。
体现了数学课的基本性,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把复习课组织成学生认识的继续、深化和提高。既促进了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建立,有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愉悦感,克服了一般数学课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状态疲软,会而不全,全而不准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周老师在做课时目标确定的科学性,多元化,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蔡老师本节主要采用对话交流式教学,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对话环境,以例题为载体,设计对话情景,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形成思想的交流和互动,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知识框图、表格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在练习环节,以旅游送景点门票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在得到练习,富有趣味性,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在师生、生生交流的`互动中,诱发新知,产生灵感、使学生对分式知识主动建构成为可能。也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总的说来: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多样,过程流畅,效果良好。
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为了更高效的完成任务,在一些环节没能放开,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一些结论的归纳,方法的总结没能放手给学生等等。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2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应用等环节有创意。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理数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5月份有什么节日?5月份的节日包括:劳动节、青年节、日本儿童节、母亲节、德国父亲节等重大的节日。),所以本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在对教材精心整合的前提下,设置感知环节,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先列有理数加法算式并猜测答案来感知有理数加法算理,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情景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理解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举实例验证答案来理解有理数加法算理,这样做不但突出主题,而且把抽象的`数学算式放到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中去理解,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举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3、归纳总结环节,通过两组练习来帮助学生将有理数的加法进行分类并逐类总结法则,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类比得出法则,从而体会数学发现、发展过程。
总之,整个课堂起始于感知,发展于理解,进一步归纳总结,最后达到应用,四个环节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自我挖掘,自我提升,最后达到了对新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灵活应用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3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由日落的三张照片(太阳与地平线相离、相切、相交)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充分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生好奇,这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2.在探索直线和圆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时,我先引导学生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的就能够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充分理解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这种等价关系是研究切线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节课探索切线的性质打好基础。
3.本着学习总结再学习的思维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能够很好的应用知识。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1.学生观察得到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我设计的是直接给出定义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2.本节课中扩展应用环节图形给的不是很明确,如果能给出精确的图形那么学生会容易一些。
3.由于前边时间有些过长,所以小结部分有些仓促。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4今天张老师上的是代数式的值,这节课数学组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意识比较强。吴老师在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抓得也是比较紧的。教学环节是比较清楚的。
二、这节课王老师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并会求代数式的值,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培养学生准确运算,与观察概括的能力,并适当渗透对应的思想;
3、通过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提高运算能力;
4、通过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渗透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思想。在这四条目标当中既有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又有思想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具体,也比较明确,符合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三、这节课王老师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设计,从复习代数的意义入手,通过列代数式,用语言叙述代数式3n+5的意义,编一道实际问题,使所列代数式为3n+5。等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代数式的值的意义。然后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求代数式值的方法,从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这节课张老师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师生是朋友,是合作者,教师的引导与讲解则是学生探索结果的概括,学生之间也充满合作。这节课王利华把握了紧张活泼的教学节奏。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5乌鲁木齐十三中于菲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的《中点四边形》一课,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贴近的必熟悉,熟悉的必喜欢”,通过美丽的图案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回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知识,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当学生初获成就感时,将问题推向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事物,再次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发现并理解影响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后,又回归生活实际,通过一道中考开放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享受到学习乐趣。
整个课堂以人为本,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一堂课中不停的用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点头、微笑甚至全班鼓掌,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还多次使用“请坐”、“请回答”、“真棒”等用语,尊重关注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本课属于“综合与实践”课,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之前可以借鉴参考的课例不多,于菲老师的课是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6近期,我们名师工作室的王老师执教了《找因数》一课。在课堂上,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不断引导学生在找因数的过程中感受有序思考。在教学中,王老师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民主、平等的对话分享学生的思考和智慧。总的优点如下:
一、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只有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有效。在课堂中,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样的教学,选择适合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途径和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课堂中,王老师通过摆画长方形,通过数形结合,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中经历找因数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在反复比较中引导学生逐步感悟有序。
作为找因数,学生虽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但有序思考会让找因数的时候不重复,不遗漏。在教学中,王老师关注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在一个学生无序找全了一个数的因数后,王老师接着找另一个学生有序进行汇报后,对比这两种方法,问第一个学生“你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找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这样找更简单!”通过这样的对话和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有序,这样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会思考。
三、在互动分享中进行智慧的分享。
作为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掌握找因数的方法,这种交流,是思考的碰撞,也是智慧的分享,在不断的争辩、交流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同时,在本节课中,也有几个细节需要我们再斟酌:
细节一:当一个学生用“1×18=18,2×9=18,3×6=18”找到了18的全部因数,教师追问道:“你为什么不乘4,5,6呢?”学生当时语塞,答不上来。教师指名另一个学生进行了回答。
作为这个学生,当面对教师的追问时,需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许教师再耐心等待一下,这个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了,就可能正确的'回答出答案。等一等,耐心的等待也是一种智慧,这样的等待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倾听花开的声音。
细节二:教师在练习环节,展示了一个学生找24的全部因数,接着王老师说:“这个学生在做的时候是这样找到的:1,24,3,8,4,6,却丢了2和12。”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都纷纷说出要有序思考,这样不容易漏掉。
王老师这样进行处理非常好,但如果是我,我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会让这个孩子汇报他的结果,然后大家针对这个结果进行交流。这样的展示,把错误看成了一种成资源,真正引领学生在辨析中感悟有序。
总之,作为课堂教学,我们需要在不断的丰富、完善中提升自我的教学艺术,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智慧,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最后,感谢王老师精彩的课堂,让我分享到这么多的思考,也让我有了这么多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7听了林老师讲的《概率》这节课,我有下面一些体会:
首先,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设计合理,(一)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什么是必然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等,接着引入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二)进行抽扑克牌的游戏,说明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描述这种可能性?(三)实践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抛掷硬币,统计试验结果。(四)列举大量重复实验的结果比较异同,得出概率的`意义。(五)分析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率(六)学生谈感想谈收获,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
其次,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开展扎实有效。
最后,通过学生谈感想谈收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我感觉这部分所用时间过长,而练习时间不足。
总之,这节课整体效果不错,如果教师的感情更加充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8李老师在《角的比较和运算》这节课的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整节课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现就这节课谈一下听课后的感悟。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学习目标明确化:三维目标具体合理,重难点把握得当。本节课主要围绕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平分线的概念展开,重点放在角的大小比较,难点定位在角平分线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通过学习,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几何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转化能力。通过学习,来领悟数学思想,发展合情推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导入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李老师在这节课通过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多媒体展示一幅太行山山峰的一张图片,设计了两条上山的路,问学生从那条路上山更省力一些。通过追问为什么,将这个生活问题抽象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3、学习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李老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学习过程。如活动2中,学生以学具“三角板”为载体,通过“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使得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李老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过程,师生互动,老师成为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
4、习题设置层次化:李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练习的设计上表现出以下几点:
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李老师在学案中设计达标测评小练习: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使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其次,练习设计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如拓展提高这道练习题: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注重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
5、课堂评价适时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天这节课中,李老师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如李老师在提问时都尽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同时李老师通过给小组计分的形式进行定量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教师素养专业化:上课时,李老师教态自然,速度适中,语言风趣幽默,清晰流畅。从新课引入到整堂课的组织,延伸到课后的人性化的作业布置,结构严谨,安排有序,四个活动过渡自然,充分体现她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运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而且熟练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功能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待商讨的地方:
1、由于对学生的熟悉度不够和学生对教材的不衔接等原因,导致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当和知识点间衔接不畅,有前松后紧感觉。
2、没有很好的运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学中应学会等待,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的层次不一样,要给与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一点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体系包含了两条主线:一条明线——数学基础知识;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学习就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学生依托活动经验——内化基础知识——获得新的经验;第二层面学生在思想方法的引领下——形成基本技能——提升为思想方法。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在这节课中,李老师针对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使本节课较为枯燥的内容变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9本节课选自浙江版七下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统计学知识、是节概念课。本节课的重点是抽样,总体,个体,样本集样本容量等有关概念;难点是如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即设计抽样方案;蕴含着重要的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听了陈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问题创设的有效性:陈老师从北京卫视关于学生视力的新闻(在世界爱眼中)视频中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学生视力近视形势的严峻性,提出了解本班同学视力情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抽样与普查的有关概念,这样的`情境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陈老师从学生的视力状况着手,到我校初中生得视力状况,发展到全国初中生得视力状况,问题的设计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教师把握好了知识正向迁移和知识的进展过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紧跟一定的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3、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陈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你有什么办法?”、“你又有什么办法?”、“你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的设计;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调查方法的应用;说说想想等环节中的“有没有必要”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出了调查的方法——普查和抽样,让学生感受了抽样的必要性。再加上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抽样方案,整节课紧紧围绕着本次活动的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整节课学生的思维活动量非常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4、注重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本节课从学生身边近视情况引入,利用学生身边的手机质量、自来水水质、日光灯寿命、飞机安检、传染病防控等生活事例巩固所学新知,到最后对某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成绩的抽样方案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来源我们的生活,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10我所要评的课是王老师上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整节课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始终以“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和“辩一辩”一元一次方程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王老师语言精炼,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师生关系融洽,气氛和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整节课我认为 王老师有两个亮点:
一、王老师这节课从“蛟龙号”下潜海底的例子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
二、王老师做到了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堂时间与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巩固上,王老师让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方程,让同桌来判别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整节课王老师都是以提问、引导和学生讨论、实践、回答的方式贯穿于本节课,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11听了池老师七年级数学下《7.1分式》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引入部分,池老师以“稀有动物灰熊在P平方千米的保护区内找到7只灰熊,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该保护区平均每平方千米内有多少只灰熊吗?”打开教学,并借此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保护稀有动物。让学生感觉这不是数学课,而是教育课,减少了数学课堂紧张的气氛。接着,池老师通过找几个代数式的共同特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式,进而让学生归纳分式的概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观察到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对分式的概念巩固的时候,池老师要学生谈谈区别整式和分式的思路学生间交流方法,效果不错,并且很好的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主题。
学生的认知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因此,池老师利用探究活动:求分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分式跟分数一样,当分母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并且为后面的例题做铺垫。
例2是一个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池老师先让学生动手画行程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解题的时候,又用了两种方法,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赛一赛更是池老师对本节课设计的巧妙之处,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看哪一组学生得的星星比较多,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上来了,连平时不愿举手的学生也举起了手,成绩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这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对照我的数学课堂,我觉得还有很大一个距离,是我今后应该注意,值得学习的地方。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12前几天到某校去听课,上课的内容是期末考试总复习,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根据教师的介绍,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般,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平时成绩介于及格线之内。
很可惜的是,一堂课下来,该老师一共上了10多道例题,包括6个解方程、8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问题。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在课堂后面的24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该教师完成了8道应用题的教学,平均每道应用题的教学时间不到3分钟的时间。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大约在一分半钟左右的时候,该教师便问学生完成的情况如何了?那时有约10位左右的学生举起了手,余下的学生仍在默默的书写着,但该老师便开始展示解答过程,并简单的作了一些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该教师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解所列出来的方程的身上,这让我们听课的教师都有不太舒服的感觉。
课后,我忍不起回忆起自己日常观察到的复习课与试卷讲评课的课堂,不少的任课老师或多或少都把精力花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的身上,就算是能注意到应让学生先练习后讲评,也都局限于要完成自己课前的预设内容,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了。
其实,对于复习课,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些内容与方法都是学生在新课学习时已经学习过了,复习课的根本任务之一在于,对于哪些已能掌握好的学生来说,关键在于他们能否灵活熟练运用所学习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在运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模型与数学方法的理解。而对于哪些仍没能很好理解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在于要使他们经历复习之后,能强化双基,明晰知识与方法。无论对于那种类型的学生,对于复习阶段的教学来说,最根本的都在于落实,这需要我们开展分层教学,分步推进,分层落实。
因此,在复习阶段的教学里,不管是教学还是复习问题的呈现,都不应同步进行,也不应统一要求。例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其包括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整体思想与方程思想。对于此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已有所了解,所以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直接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按要求来解方程,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与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解法的理解,熟练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过程、公式的运用、因式分解法等。而且,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此环节不仅仅要强调方法的熟练运用及运算的准确性,同时要加强方法的选择及计算的速度训练。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应用题的复习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信息的提取、加工与选择的能力培养、运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是能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去强化的,也不是通过把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套用数学模型而形成的,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交流的空间,给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维加工的机会。只能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生的能力发展才是主动的,教学才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事。
当然,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知识与方法的复习,这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这不能作为我们教师代替学生复习的借口,更不能作为牵着学生走的借口。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复习前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调查或检测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那些已学习过的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精选一些有针对性与典型性的复习练习题,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按教师自己想当然的思路来进行。
课堂上,在要求学生完成练习题时,我认为不仅仅要关注个体学生是否能正确顺利完成,同时要关注学生完成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对解答过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这些都需要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与小组交流活动,都需要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学习过程的落实情况。
事实上,不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学习都应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作用是主导性的,而不是代替性的,这无论对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学习的情感,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落实都是教师教学的关键。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 篇13听方众老师的课,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思路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把握上,都很成熟。
从本节课看,这节课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方老师课前认真地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理性,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方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了复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了这章知识的三大块,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个知识点后面都附加了针对性强,有梯度的练习题,还抽学生自己讲解,效果真的不错。
我自己认为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非常完整的,过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该说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一直以来,我们都有感觉应用题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是否应对应用题应做一定的分析,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
2、在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先复习回顾等式的性质是否更好?按照教案上的设计有本末倒置的.感觉。
3、对于方程的解的检验,在刚接触一元一次方程的这个时候,我个人觉得应该写出它的过程。待学生熟练后可以省略。
4、是否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像第一个应用题,教师给出的答案太快了,学生根本没足够时间去考虑。
5、能不能适当地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从而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好。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的评课稿11-06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10-12
初中数学评课稿12-28
初中数学听课评课稿模板11-16
初中数学评课稿15篇12-28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25篇)03-02
初中数学评课稿精选15篇02-16
初中数学优质课大赛评课稿12-22
数学评课稿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