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学 >

怎样写好读后感

  • 文学
  • 2024-07-21 09:56
  • admin

怎样写好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怎样写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写好读后感1

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听了一场报告后引发感想,用语言文字把这种感想写出来,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读后感侧重于在“感”字上做文章,它可以是原文主要观点的阐发,也可以是原文某一侧面的引申,还可以对原文的观点表示不同的看法。

读后感的结构般由“述读、发感、结论”三部分组成。“述读”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作简要概括的复述,并从中引出要议论的观点;“发感”就是由引出的观点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发表议论;“结论”就是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归纳要旨。

具体说来,写读后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先读后感

从大的方面讲,读后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读,二是感。二者的关系是:读是基础,感是主体和关键。只读不感,感想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和感是相辅相成的,读之愈深,感之愈透;读感结合,恰到好处,方能升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处理好两者的比例关系,既不能通篇不对所读的作品做任何介绍,空发议论,与所读作品完全脱节;也不能用大量的篇幅复述原文,结尾加上三言两语的议论。恰当的做法是:在读后感的开头,“复述”部分中,用少量的文字介绍下所读作品的内容,起到触发思考的作用,使感有所起,进而转入“发感”部分展开议论,阐明观点。

二、要有的放矢,联系实际

读后感的生命在于“针对实际,有感而发”,即紧密联系实际,从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所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样的感想才能带有普遍意义,才能对人们的心灵有所触动。所谓实际,就是社会的实际、个人的实际。联系社会应触及时事,但不要牵强附会;联系个人,应说实话,而不要无病呻吟。例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读“鹦鹉之死”有感》的读后感,文章从婴鹉之死的材料引申到父母溺爱子女,学校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教育,阐明了味溺爱、包办,是害了下一代的道理,用典型而生动的事例论述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培养自强精神、自立能力。例如下面的材料:家养的一只虎皮鹦鹉,几天前,主人打开鸟笼,把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鹦鹉飞走后,主人心有余虑,生怕它不会生存,几天后到田野里转悠,结果在山坡的树林里发现了它的'尸体,主人很惋惜,把它带回家中。主人想弄个究竟,就剥开它的嗉子,发现里面空空的,主人痛心疾首,感慨万千。那么,它为什么不吃食呢,怎么会饿死呢?

再看据此材料写的读后感段落:

一只虎皮鹦鹉,飞归大自然,几天后却饿死在硕果累累的树林里,可悲呀!

这只虎皮鹦鹉饿死的原因很清楚,长期的笼养,使它过惯了“饭来张口”的生活,磨灭了它原有的锐气,再回到大自然时,已无能力觅食了。

由此,我想起了作家涵逸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近些年采,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年轻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不让“小皇帝”干活,哪怕是穿衣吃饭。这样的溺爱所产生的后果又是怎样呢?当然是孩子失去了自强的精神,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风雨,一旦离开父母,“小皇帝”们就手足无措了。“鸡蛋没有缝怎么剥”的笑话早已为人熟知了,最近在报纸上又见到一则新闻:一名女生在上高中的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这一切一切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而他却毫不气馁,压力愈大,愈加坚强。尽管在我们眼里,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之上,但他的思想早已经超越了时空的范畴与生命的界限,如同燃烧的太阳,放射出万道华光、火样豪情。

回归现实,回归我的生存领域,陡然间,我发觉自己是那么渺小。

在很长的时间里,学业的失败,病痛的折磨,生活的贫穷,分离的苦闷……似乎人生的所有不幸都降临在了我的头上,我失望,我无助,我哭泣,在无数个漆黑的夜晚,我曾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究竟是不是这红尘中无用的败笔?”

而今想想,和霍金先生比起来,不啻于天渊之别。虽然他在肢体上有缺陷,却拥有常人所不及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斗志。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就是在崎岖的山路上彳亍而行。有的人摔倒了,却立马爬了起来,拍拍膝盖,说声‘不痛’。但有的人,爬了起来,却从此害怕走路。”如果没有这番与霍金先生的对比,也许我现在还不明白自己已成了后者,也许我永远只会哭泣,只会为了一个虚幻的理想而等待,最终一无所获。

霍金先生,是您,让我看到了失去双翅的雄鹰是怎样对着天空发出不屈的长鸣;是您,让我从昏昏噩噩中找回自我,重塑自我。

直面困难,我自为山。

【点评】

本文是关于人物事迹的读后感,是典型的“引——议——联——结”结构。

怎样写好读后感3

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它是作者在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所写的感想、体会和收获。从内容上讲,可分两类:一类是紧扣原作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写感想;另一类是就原作的某一点,写感想、谈体会,甚至借题发挥,把原作作为由头。读后感具有评论性,通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写读后感时,不是感得太肤浅,谈皮毛,就是无感而谈,空话连篇。有的学生问怎样写读后感,针对这种现象,我想对中学生谈一谈如何写好读后感这一问题。

一、认真阅读原文、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握住文章或著作的中心要点

只有认真研读原文,透彻地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才能由此领悟出相应的道理,才能选取有关的内容理论,引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对原文不求甚解,那就会离题。所以,写读后感首先要精“读”,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有所生发,离开原文另起炉灶是不行的。

二、抓住重点、写出真情

读了原文之后,得到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那就什么问题也谈不清楚。我们只有在正确的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确有自己见解的感受来写,才能写出较为成功的文章。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写,都要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千万不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否则,读起来就会感到虚假乏味。

三、联系实际,由此及彼。写读后感、重在感想。

写自己的感受,一定要联系实际,或亲身经历,或家庭、学校、社会,或伟人凡人,或现象事理,或正面反面,或古今中外的人事,使“感”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读后感的写法,一般可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引”就是引原文的内容或者观点,“引”的目的是揭示出所要议的源头,因而对所引的书或文章的内容不必过多叙述,应简明扼要。“议”是就原文所体现出的观点引发开来,发表议论,通过议论,揭出理由,进而从理论上论证。议时要抓住实质,才能议得正确、议得深刻、议中要害。“联”就是在议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议是联的基础,联是议的深入。联想必须切合前文的议论,摆出事实根据,用联想的事实对前文的议论进行证明。“结”就是在“议”、“联”之后,推出结论,解决问题,收束全文。“结”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例如:在学了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一文之后,要你紧扣课文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拟题:《方仲永幼时的聪明才智哪儿去了》、《应该正确对待仲永的聪明》、《从仲永的父亲不再叫他学习谈起》、《仲永为什么没有成才》、《仲永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成功之路在于勤学》等,由于篇幅所限我们选两个题目来进行讲解。

1、以《成功之路在于勤学》为例。这个题目重点要从课文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来,议论文的成分要多一些,其组织结构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自然段,“引”。紧扣读后感,概述仲永有才但没有成才的经过。

第二自然段,“议”。重点指出仲永没有成才的根本原因是他父亲为了蝇头小利,成天带着他东奔西跑,探亲访友,夸耀于人,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才能。致使仲永的才智泯灭。

第三自然段,“联”。由课文内容引发,联系社会类似的事例,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说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学无止境,无论是谁,不管如何聪明,要想成功必须不倦地学习。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就在于他知道总结历史经验,向先进的人或物学习。这段可以作为中心段,敞开思想谈自己的感想。

第四自然段,“结”。回到课文上,把仲永有才而没有成才的原因和本文的第三段挂起钩来,以印证“成功之路在于勤奋学习”这一结论的正确。

2、以写《仲永幼年时的聪明才智哪里去了》为例。

第一自然段,扣题写读了什么书,既然“非常聪明”,而结果未“成才”,其中必有缘故。

第二自然段,简要概括所读材料的基本内容。

第三自然段,重点写“感”,在这一段里可以分三层意思来写:

第一层: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耳闻目睹的类似情况。第二层:分析他们不成才的根本原因,实中抽虚,找出教训,并指出它的规律性。第三层: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由“感”而产生的“想”)。

第四自然段,再回到材料本身,以仲永果真没有成才印证自己的分析合乎实际,并写出由此而产生的感想和意义。

第五自然段,简要概述这篇课文的认识意义和对后人的教育作用。

写读后感可以培养认真读书、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对于初学的写作者,可以按照以上的基本模式来写作,不愁写不好读后感。

【怎样写好读后感】相关文章:

怎样写好童话10-03

怎样写好教案12-17

怎样写好日记12-09

怎样写好销售计划11-08

怎样写好自己的收获10-03

怎样写好应聘信?12-12

怎样写好考场作文10-07

怎样写好和谐作文12-09

怎样写好初中作文02-07

怎样写好商业计划10-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