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名人的事迹(通用25篇)

  • 教案
  • 2024-06-01 21:43
  • admin

名人的事迹(通用2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人的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的事迹 篇1

“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这就是30多年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异的成绩上有一道四则运算试题,普希金以为小男孩是要求自己给他解答这道题目。

于是,他像过去一样,用笔在算式的等号后面写上了“0”。并对小男孩说:“小家伙,试试你的运气如何?”

第二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写的答案上被打了一个鲜红的“×”。小男孩简直不能相信他的'老师。“它怎么会错呢?”他眼中噙着泪说:“它是由普希金本人做出来的!”

这件事被名誉校长谢连科夫将军--一位又老又瞎的贵族知道了。“好啦,”这位老人说,“我根本就不懂教育,但被邀请做你们的荣誉校长。普希金也不懂数学,所以就让这个零作为这道题的荣誉答案吧。”

就像崇拜导致模仿,崇拜也会导致盲从,在我们对一件事做出判断时,最好想想,我们的判断是否被某些人所左右,这种左右是否会干扰我们判断的准确性。

名人的事迹 篇18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少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名人的事迹 篇19

他一生似乎都与月光有一种无形的牵绊。

夜间,月光倾泻而下,在地上散下一片温柔的银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李白在看到月亮时随口诵出的诗句,是何等潇洒,但在字里行间却又流露出连绵的伤感与怀念,他那时在想什么?是想起了古时的哪位令他敬佩的前人吗,又或者是,他已故去的亲友。这样的情感,表达的`含蓄且真切,让我们这些后人为这诗句动容。

又是夜间,他坐在窗边,影伴身旁,却久久不能入睡,远在他乡的李白,在对亲人浓的化不开的思念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虽没有他那样的文采和那样浓厚的情感,可住校时晚上也略有那样的思亲之情。

还有在那放逐了自己的月夜,独自一人,和着皎洁的月光,和自己的影子一起浪漫吟诗,笙歌曼舞,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这本是十分孤独的事,却在李白潇洒的态度下有了不可言说的韵味,于我,于大家何尝不是这样呢?独自学习,看似是一件孤独的事,但真正会学的人却能从中学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就像月光,孤独却皎洁,凄清却美丽。

在灯火阑珊中,家家户户其乐融融,妻子在河边用木棒捣着衣服,子女在一旁嬉戏,诗人在一片热闹中写下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这句子虽没有前两首那么有名,却在热闹中衬托出了那位妇女的忧虑,没有自己的丈夫,家中只有自己,诗人是想借这女子来写自己的孤独,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这偌大的长安城中,无依无靠。而我,独自在学校中求学,父母都不在身边,有什么委屈也只能自己化解,但这有什么呢,成功路上总是孤独的。

在月光中寻找李白,这时照着我们的月光,是不是那片曾经照着李白的那片呢?独自在月光下,总会有些感触,李白也是这样的吧!学习他那份浪漫,潇洒的情怀,做那个在月光下思考的自己。

名人的事迹 篇20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名人的事迹 篇21

两千多年来,一个不朽的生命随飘着粽香的端午,跨越秦汉,穿过三国,并着两晋南北朝的脚步观看了隋唐五代的世情,踏着宋元明清的.历史昂昂而来。无穷的岁月没能将他掩埋,高贵的品格流传千古,这是怎样的伟大与永生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生之年,他所热衷的朝廷危在旦夕,“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最终使他远离眷顾的楚国与怀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想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宁溘死以流之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面对浑浊的现实,最终,“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博闻强志,娴于辞令,唯那浩然的《离骚》更令人称赞不绝。“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秀美的文辞与高洁志行相互辉映,浑然一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而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长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这种精神又怎能不令人敬佩!

生于王室,忠于楚国,为楚国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自古以来,又有几个大臣像他一样?恐怕屈指可数矣。“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他存君兴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有谁能胜过?寥寥无已也。治国、政治、外交、无所不能,这杰出的的贡献无人能及!

然而君王昏庸,“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便屈原英雄无用武之地,却“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不向世俗低头,正道直行的高贵品质,毅然“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所有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其品质难能可贵!

他,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

名人的事迹 篇22

文天祥,字履善,自号文山,江西吉水人,宝佑进士后为官。1276年,出使元营被扣,后在京口百姓的帮助下得以脱逃。1278年兵败被俘,元军欲诱降,文天祥书《过零丁洋》以明志。

后解至大都,元世祖劝其出仕,又被拒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英勇就义。文天祥的这首《过零丁洋》,不仅气势如虹,而且技巧圆熟,是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不朽之作。

从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成为必将永远流传的名句。现在,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文天祥曾在镇江逃脱元军魔爪的故事。1276年二月间,文天祥出使被扣以后,被元军押着北上,19日到达镇江。因暂不出发,文天祥借住在镇江人沈颐的家里,开始策划逃走。

文天祥的朋友杜浒觉得这非常冒险,文天祥说:“死不足惧,绝不后悔”,并准备在万一失败时自杀殉国。杜浒在筹划准备的时候,接触了十几个镇江人,没有一人去向元军告密。最后杜又找到了一个可以解决船只的人,并表示要给他一千两赏银。

那人说:“我为宋朝救一位丞相,好去建功立业,赶走敌军,要钱做什么?”29日夜,文天祥等在北固山下上了船,逆流而上,这时他们才发现,从甘露寺往西,沿岸停满了元军的'船只。

文天祥等人只好硬着头皮,就从他们旁边把船摇过去。元军做梦也想不到有人会这样堂而皇之地逃走,谁也未加盘问。渐渐地,元军的船队终于落在后面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喝问:“什么船?”大家一看,原来是停在江边的一艘巡逻船。“河豚船!”一个船夫应了一声,继续往西摇。“歹船,快追!”船上的元军不信,摇着船要追,谁知它原来停在水浅的地方,现在潮水一退,船已经搁浅了。元军忙了一阵,弄不动船,只好眼睁睁看着这条“歹船”扬长而去……

名人的事迹 篇23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南宋江山,沦落半壁,岳飞壮怀激烈写下这首震撼人心的《满江红》。

岳飞,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南安阳汤阴县县城东30里菜园镇程岗村人。是我国南宋时期着名抗金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

岳飞出生在一户佃户家里,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他身高7尺,脸色红润,丹凤眼。青年时代正遇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亲眼目睹了北宋灭亡的悲惨史实和中原的沦陷。他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的压迫、收复故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作战勇敢多次打败金军,屡建战功,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家军”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皇上赵构得知岳飞的胜利,怕金军放了他哥哥,让他当不成皇帝,再加上奸臣秦桧勾结金军的阴谋诡计,连向岳飞发了12道金牌,让岳飞退兵回京。

“靖廉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淋云壮志,只可惜他终生追求的梦想终究没有实现。

岳飞虽死,但,他的一腔爱国情怀,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死,李白有一颗不染世俗的'仙人心,他的生和他的死,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亘古的遗憾。

酒是李白诗的载体。有了酒,便有了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灵动的,飞扬的李白,不因权势财富而折腰的自由的李白。“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真实的写出诗人旷达于天地之间的潇洒情怀和借酒消愁的悲伤,这种矛盾或许才是最真实的。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吾爱李太白,身为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磥砢千丈林,澄澈万寻碧。”诗月酒和李白共融,有月有酒便有了荡气回肠的诗歌,有诗便有了消愁酒和相思月。

李白,把酒邀月,悠然回到他的传说中去,凝成了历史中一道辉煌的风景。

名人的事迹 篇24

唐朝那个被贬官谪居的白居易,偶遇琵琶女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你说写就写呗,非写那么长,而又偏偏被“不务正业”的于老师给瞄见了,我们还得背!别告诉他,万一穿越时空来了,再讹上我咋办?

于是,在一个万里有云大雨没盆的日子,我们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开始了《琵琶行》的背诵比赛。瞧,漂亮女生袁歆闪亮登场了!

只见她面向墙壁侃侃而背,好像没脸见人似的。我们男生对她是恨得入骨三分——她太霸道了,诗背得贼好!

只见她脸憋得通红,红里透着黑,黑里泛着蓝,蓝里有点绿……反正不是好色——我瞎掰的。她开口了:“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怎么有点卡呢?就像一个人走路,一会儿撞树上,一会儿撞墙上,可人家只用了很短的几分钟就顺利过关!

第二个上场的是帅得无地自容的程沛田。他搬来一把椅子,侧身而坐,冲着另一面的黑板,把他不坚实的后背展现给帅呆了的我们,一字一板慢慢地背,好像一碗大米一粒一粒地吃,得吃好几十年呢。但必须得承认,老程背得好啊!第三个展现的是贾永航,他一向属于超紧张的那类人,一上台,就让这小屋的'紧张气氛增加了不少。他也搬来一把椅子,不过是站着背——拿椅子不当座位,自己累着去吧。背着背着,子弹不上膛——卡壳了。只见他紧握拳头,坐下了,背出来了!

又卡壳了,站起来了!

背了一段,又坐下了!

如此反复,我们紧张的眼珠子都要出来了,他也终于磕磕绊绊地过去了。

我是接着贾永航后面的,也是第一个敢于直面“白骨精”们的!我坐在大堂之上,一拍惊堂木,啊不是,是黑板擦!

满屋粉笔灰飞呀!

大家那个笑啊!

我面对堂下众多黑盈盈的眼睛,毫无惧色!

用一分五十六秒的时间背了下来,然后缓步走到自己的桌旁,再也无力站起……

成功需要准备,什么都需要做好准备!

磨炼才会成功,现在我倒要感谢白居易了……啊!

白爷爷,不要从唐朝回来,不要啊!

名人的事迹 篇25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1796年的一天,德国歌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的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做一个正17边形。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名人的事迹】相关文章:

名人的事迹10-10

精选名人事迹08-03

名人事迹素材02-18

著名人物的事迹01-07

名人先进事迹01-12

名人的事迹材料12-14

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04-24

中外名人事迹10-10

华罗庚的名人事迹10-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