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通用13篇)

  • 教案
  • 2024-07-26 13:05
  • admin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叶绿体内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2.理解叶绿体内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

教学重点:

光能如何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影响以及我国耕地减少与人口数量大引发的粮食需求的突出矛盾;从提高粮食产量的紧迫性和巨大潜力,引出进一步对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从而导入本节的研究内容——光合作用。

二、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发现问题

1、 光能转换成电能

观察探索 通过复习高二所学的光合作用有关知识引入高三学习的重点------对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进行深入研究。

围绕光能转换成电能,复习回忆叶绿体的结构,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有关的'色素,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1)A、B表示色素,请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色素?以及各自有何作用?

(2)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3)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是怎么失去电子的?

(4)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是什么性质?怎样才能恢复稳态?

(5)失去电子的叶绿体a从哪里夺取电子?

(6)试写出水光解的反应式?

(7)脱离叶绿素a的电子去哪里了?

(8)最初的电子供体和最终电子受体分别是什么?

(9)能量转换的场所是什么?

思维发散与开拓 绿色植物这种独有的现象在哪些领域有广阔应用和研究前景?

同时提出水的光解中电子的传递和氢离子的去路的问题,以此进入基础题一,体会几位科学家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每位科学家的科学结论中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小组讨论发言]

在酶的发现历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学性消化 →从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脲酶结晶的提取→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组感言]

科学无坦途。

科学的苦与甜。

[小组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培养学生继承、创新、实事求是和大胆实践等科学精神和态度。

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能力的过程。

激励性评价:科学知识都不是一承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无止境。你也可以未来科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星星。

促进学生积极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课后进一步探究] (5分钟)

请根据下列材料设计一个证明酶是蛋白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鸡蛋、水、唾液、小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镊子、脱脂棉。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理解酶的本质

训练实验思维。

五、教学小结

细胞作为开放性的生命系统,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新陈代谢。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于细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种生理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关酶的本质的探索也处于不断不断完善中。近年来,酶工程的发展为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活力,而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既归功于大胆的猜想,又归功于科学而巧妙的实验设计,因此,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实验去解决问题,那么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无形中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学之星就是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课标要求,倡导探究性教学,以小组互助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本节课不仅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实验,而且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更加灵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一正一反,相互辉映,使学生充分体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以及什么是对照实验,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和控制变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大量采用鼓励性评价机制,发挥学生潜能,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大胆猜想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价值观。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使得一部分实验留待课后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一、细胞核

1.细胞核的存在

除了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上有核孔是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由染色体片段构成,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基质。

3.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染色质是粗或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两者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4.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趣味思考:把变形虫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离,然后单独培养,结果都不能成活;把另一种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该变形虫的去核的细胞质中,继续培养,变形虫能够分裂增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原核细胞

1.原核细胞结构

(1)拟核: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拟核。

(2)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没有真核细胞中的其他复杂细胞器。

(3)细胞壁:由肽聚糖组成,起着保护并维持细胞形状的作用。

(4)其他:荚膜、鞭毛。

2.种类:细菌、蓝藻(蓝细菌)等。

3.生理: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膜是细胞呼吸的场所;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场所是细胞膜内折叠,上面有光合色素。

核心解读

1.分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不同时期”指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或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所处的时期。其关系可归纳如下:

特别提醒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它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线粒体、叶绿体内)遗传物质仅单独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没有蛋白质与它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在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以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说,原核细胞内没有染色体。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判别

特别提醒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核膜的有无;原核细胞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

题例领悟

题型一 细胞核是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

【例题1】 下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②和③

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胞核功能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②中含有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喇叭虫再生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B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必须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题型二 细胞核的遗传功能

【例题2】 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伞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ks5u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实验能力,在证明或探究某一结论或现象时,通过设置对照可以使结论更准确、更具可靠性,也更符合科学性

答案:C

反思感悟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表现。

【例题3】 下列结构中的遗传物质,能形成染色体的是…ā 。

A.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

B.受精卵细胞核内的DNA

C.细菌、蓝藻体内的DNA

D.病毒体内的DNA或RNA

解析:染色体仅存在于细胞核中,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以及原核细胞中的DNA都是裸露的,不与蛋白质结合,不形成染色体。

答案:B

反思感悟

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其次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题型四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别

【例题4】 识图作答(题中[ ]内填写图中指示结构的数字)。

(1)上图是_______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结构。

(2)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_______和[ ]_______。

(3)上图中的动物细胞也含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

解析:该细胞的显著特点是有细胞壁、叶绿体、中央大液泡,所以据此判断它是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嫩细胞,所以不含中央大液泡,且也不含叶绿体。动物细胞除了不具有叶绿体和中央液泡外,其他细胞器都含有。

答案:(1)高等植物 ③ 细胞壁 ④ 叶绿体 ⑤ご笠号荨。2)⑤ 大液泡 ④ 叶绿体 (3)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

反思感悟

动植物细胞的判断思路:

①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动物细胞。

②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③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

随堂训练

1.从母羊甲的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注入到母羊乙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融合后的细胞经卵裂形成早期胚胎,再植入另一只母羊丙的子宫内,生出的小羊大多数性状( )

A.难以预测 B.像甲 C.像乙 D.像丙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控制着生物体主要遗传性状,因为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内也含有少量DNA。

答案:B

2.下图示科学家进行的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你认为该图最能说明( )

A.细胞质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B.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C.细胞质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析:由图中信息知道,受精卵分裂过程中,只有含细胞核的细胞才能分裂发育成胚胎,说明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D

3.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

A.核膜 B.核仁 C.染色质 D.核孔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主要在细胞核中的染色质上,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染色质。

答案:C

4.下列有关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物质

B.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一样的

C.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形态是不同的

D.染色体和染色质的成分是有较大区别的

解析:染色质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它们之间的不同不过是同一物质在间期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而已。

答案:D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

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 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

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

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教案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案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案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案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案课时

1课时。

教案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高倍镜的使用及本章第一节的有关细胞膜的知识以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还是比较低,线粒体较小,在高倍镜下,在短时间内学生可能较难观察到,所以教师要准备好示范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的

①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测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④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2、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巩固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②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②制造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

【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20台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新鲜黑藻叶,1%的詹那绿染液。

2、课件制作:制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的幻灯片。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限制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及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二课时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1)放映一张某玩具厂忙碌的车间的动画片。

提出问题:

①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③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2)总结:细胞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复杂变化。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在细胞质中有许多忙碌不停的“车间”,这些车间都有一定的结构如线粒体、叶绿体等,它们统称为细胞器。

①观看动画片;

②结合生活经验,以及对细胞的观察,展开讨论。

③学生倾听,并参与交流。

①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

②通过类比,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细胞器。

(1)教师先引导学生制作黑藻叶片细胞及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然后依次讨论与交流:

针对该试验提出如下问题:

①描述观察到的黑藻细胞的叶绿体分布和形态。

②植物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

③描述观察到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分布和形态。

(2)总结:在显微镜下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正是由于植物叶肉细胞中有大量叶绿体,所以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可以看到被詹那绿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①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②记载和描述观察现象;

③展开组内讨论和小组间交流等活动;

④倾听总结,并参与交流。

①学生对微小的细胞总有一种神秘感,通过亲自观察细胞来解决自身的疑惑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诱惑力的,这样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②训练了学生制做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③知道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态;

④对微观世界的细胞有了初步的认识。

高中生物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

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

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

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

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

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

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

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

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

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高中生物教案 篇10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高中生物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位于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了基因突变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第3节人类遗传病做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2、主要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教师应从雌雄果蝇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分析入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B、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B、通过对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

A、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

B、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热情,使学生关注染色体加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影响。

4、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教学难点:

A、染色体组的概念。

B、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3)教学关键:成功地用好各种直观教具与各种教学方法。

二、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

1、教法运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法指导:依据教法,指导学法,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直观教具的使用和电化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运用形象记忆,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

三、教具使用

依据直观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获得感性认识,积极思考。

四、教学程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活原有的知识系统,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植物杂交、生长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导言我以大家熟悉的西瓜引入:我们通常吃的西瓜是有子的,但是现在有一种西瓜无子,而且又大又甜,大家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请看教材“问题探讨”,并讨论西瓜“无子”的原因。

想知道更多有关的知识吗?据报载,在上海第五人民医院降生一猫叫综合症男婴,婴儿面容特殊:小头小脸、眼距宽、塌鼻梁、皮纹改变,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因哭声像猫而得名,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解放后全国有记载的仅20例。研究证明,这是因为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引起的遗传病。为什么染色体部分缺失就会引起这么严重的`后果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染色体变异

2、出示目标,自学交流。

多媒体展示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师生互动,建构目标。

多媒体展示如下资料:

A、人的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患猫叫综合征。

B、果蝇X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的重复,可使正常的卵圆形眼变为棒状眼。

C、如果人的第22号染色体和第14号染色体发生易位,会使人患惯性粒细胞白血病。

D、如果使萝卜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主根粗大产量高;如果使番茄的染色体增加一倍则所含的维生素C大约多了一倍。对玉米和番茄来说细胞内少一条染色体就不能成活。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染色体的变异包括哪些类型?染色体变异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染色体变异可以分为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变异对生物的影响大多是有害的,因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多媒体演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教师点评:缺失和增加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移接和颠倒会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其结果导致了生物性状的改变。其实,染色体除了可以发生结构上的变异以外,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染色体的数目也会发生改变,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那么,什么叫染色体组?

多媒体演示:雌雄果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

教师小结:果蝇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只含有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多媒体展示果蝇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图示

让学生据图分析并思考:A、染色体组的概念?果蝇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多少对同源染色体?B、分析配子中有多少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C、果蝇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

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上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认知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

(3)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我们在初中学过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而雄峰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因此,雄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体细胞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由学生分析回答:玉米(2n=20)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六倍体(6n=42)由其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教师总结:可见多倍体、二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多倍体、二倍体是以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来划分;单倍体则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即是,与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的多少没有关系。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五、教后反思

对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学生不太了解,但是,无子西瓜、多倍体草莓等,学生并不陌生。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概念的学习;并提醒学生,尽管大多数染色体变异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数变异是有利的。而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直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其实质,可从具体实例,如:果蝇的染色体分析,创设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认识,效果不错。在教学中以爱心鼓励学生,促使学生“亲其师,并信其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高中生物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交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教材通过4个示意图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涉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信体等概念,其中“染色体组”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之——。理解这概念,才能正确理解依据染色体效目变异衍生出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和多倍体育种技术。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e经学习了近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即遗传规律)、减数分裂、DNA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识。因此,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结合,能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直观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整体理解,也可为介绍人类进传病、生物育种及生物进化等知识作铺垫。

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细胞分裂异常产生的结果,因此细胞分裂是染色体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如果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细胞分裂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会大大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并能有效帮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较集中,如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数目判断方法,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

(1)染色体组概念:以辨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如果直接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可以从展示男性人体染色体组成自制模型,让学生回顾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然后将人类染色体分成两组,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两组染色体组异同点等方式人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概念: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单倍体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教材中提供的蜜蜂的实例来分析蚱王、工蜂和雄蜂体内的染色体组数目,提出单倍体的概念,并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区分单倍体与一倍体,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单倍体与多倍体育种:用图解、事例和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二倍体、多倍体和单习是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单借体具有可比性将多低体和单伤体育种放在一—起来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育种的学

(4)染色体结构变异:以辨图、设问、讨论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

(5)“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学生先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后,第2节课进行实验操作。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学生已经学过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概念,为染色体组等新概念的构建奠定了认知基础。前面学习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等基础知识,为创设问越情境,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有精情,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使乏深层次的思考。对基本概念、过程和原理往往一一知半锅,不能灵活远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设置好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适时引导追时启发和酒时效励由浅人深,构建染色体组等基本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生命观念

1、说出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区别。

2、理解染色体组、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科学思维

1、举例说出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科学探究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四)社会责任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出染色体数目变异

难点:

1、理解染色体组概念

2、理解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多媒体直观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概念、种类。

2、通过具体事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染色体结构变异。

3、以辨图、设问讨论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

高中生物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

1.在资料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一: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资料二: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是通过细胞体现的。

资料三:人的学习等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

资料四:生物体的某一种细胞受到损害,也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小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6-17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06-24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11-24

高中生物教案【精】02-04

高中生物教案【热】02-09

高中生物教案【荐】02-12

【热门】高中生物教案02-12

【精】高中生物教案02-13

精选高中生物教案14篇04-27

高中生物教案(精选7篇)03-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