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案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20篇)

  • 教案
  • 2024-07-19 10:57
  • admin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9-90练习十三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做一做。

2.完成教材做一做。

3.完成教材练习六例9、例10和“练一练’’,练习七例1及练习四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判断质数与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3)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首先排除掉2的倍数,再排除掉3的倍数。提问:4的倍数还需不需要排除呢?(不用)接下来我们可以排除掉5、7的倍数,剩下的就是质数。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0以内质数表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4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5

设计说明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会解决相关问题,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情境激趣。

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描述,体会必须通过方向和距离才能准确描述事物的位置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小组合作中大胆地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会辨别方向和位置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同时让学生眼、口、脑并用,在积极探究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量角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六一儿童节,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他们可以去哪些景点游玩?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吗?(学生自由回答)

2、激趣导入。

师:我们该怎样描述这些景点的具体位置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一)]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带给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物体的具体方向。

(1)分组讨论:此时,怎样描述各景点的位置?

(2)汇报想法。(学生可能想到用方向或其他方法来表示位置,教师要及时确定正确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明确要用方向表示位置,必须先确定一个观测点)

(3)引导思考。

①提问: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也可以说在喷泉广场的北边再往东)]

②提问:狮虎山也在喷泉广场的北边再往东,怎么区分这两个地点呢?(使学生想到结合角度来确定位置)

教师说明:在确定方向时,一般以南、北为标准,北偏东就是正北往东偏,北偏西就是正北往西偏,南偏西就是正南往西偏,南偏东就是正南往东偏。

(4)探究结合角度精确确定物体方向的方法。

①结合情境图中熊猫馆的位置,明确物体精确方向的.描述方法。

(指出:熊猫馆在喷泉广场北偏东20°的方向上和熊猫馆在喷泉广场东偏北70°的方向上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确定角度可以借助图中的角度线,也可以用量角器测量)

②根据情境图描述狮虎山的精确方向。

[狮虎山在喷泉广场北偏东50°(或东偏北40°)的方向上]

2、结合具体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认识方向和距离对确定物体位置的作用。

①提问: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北偏西60°(或西偏北30°)的方向上,如何区分它们的位置呢?

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③教师明确:知道各景点在喷泉广场的哪个方向后,必须同时知道各景点到喷泉广场的距离才能确定它们的具体位置。

(2)结合具体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北偏西60°(或西偏北30°)的方向上,大象馆距离喷泉广场1000米,长颈鹿馆距离喷泉广场500米]

(3)小结。

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首先要找准观测点,然后明确方向和距离。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路线。

课件出示:参观斑马场后,同学们想去猴山,说一说他们的行走路线。

(1)议一议:怎样才能说清去猴山所走的路线呢?

①明确出发点和目的地,以及按什么方向行走,走多远,途中要经过哪些景点。

②明确以斑马场为观测点时怎样描述喷泉广场所在的位置。

(2)说一说同学们从斑马场去猴山的行走路线。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观察、发现、思考、交流中认识方向、距离对确定物体位置的作用,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在中国,自200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1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平,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会平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平平衡,两边一样重;天平不平,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学生没有使用天平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习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平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平达到平衡和出现不平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天平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平,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1、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教案11-15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2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2-06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24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0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04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5篇01-04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案01-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