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精华)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1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高中数学必修4》中第二章 “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这一节,在新课标中主要内容有三方面:①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的含义;②数乘运算的运算律;③平面向量共线定理。
2.地位与作用:向量数乘运算是学习向量其他运算以及空间向量的基础,也是解决平面解几、立几、三角、复数的重要工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将对后续课程起着桥梁作用。教材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并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二、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学生具体实际,设计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数乘运算的运算律,并能熟练运用定义、运算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理解向量共线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应用向量共线定理判断或证明两个向量共线、三点共线及两直线平行等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两个向量共线充要条件的探究与推导,让学生对平面向量共线定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相应的知识,本节课设置了三个例题及其变式引申;指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向量数乘运算的学习和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类比、分析、归纳、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与疑点
1.重点:向量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运算律,向量共线定理;
〖解决办法〗为了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创设问题链的驱动下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2.难点与疑点:向量共线定理的探究过程及其应用。
〖解决办法〗为了突破难点与疑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变式讨论,达到全面理解。
四、学情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明确向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量,且已学过向量的加、减法,对于这种有方向的量能否与实数进行乘法运算有些疑问,且“相乘后方向如何判断呢?”:这也就是本节课知识产生的背景。通过熟知的实数乘法作类比,探究向量数乘的含义,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成熟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飞外学习,热爱学习。
五、设计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核心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自主探究学习则是教与学普遍关心的问题。
基于这一层面的考虑,本节课采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第一、“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将有关材料有层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它。学生通过对这些“结构化”的材料进行探究,获得对向量数乘的感性认识。 第二、“研讨”。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一步研讨,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补充、完善,使学生对向量数乘的含义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一定层次的科学概念。
除此之外,本节课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通过类比、探究、精讲、引申等系统地讲授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从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1)如何求作两个非零向量的和向量、差向量?
(2)相同的几个数相加可以转化为数乘运算,如3+3+3+3+3=5×3.那么相等的几个向量相加是否也能转化为数乘运算呢?这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让学生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设问、类比等方法提出向量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向量数乘运算知识产生的背景。
2.探究一:向量的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问题1:已知非零向量 ,如何求作向量 + + 和(- )+(- )?是向量吗? 向量3a和-2a与向量a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和向量的求法,让学生先对两个特殊向量的分析、而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一般性结论,为理解平面向量共线定理埋下伏笔。
结论:一般地,实数λ与向量a(a≠0)的积是一个向量,这种运算叫做向量的数乘.记作λa,该向量的长度、方向与向量a有什么关系?
(1)|λa|=|λ||a|;
(2)当λ>0时,λa与a方向相同;
当λ0时,λa与a方向相同;
当λ 七、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增加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合作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做,还能让学生“学”有新“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 这样做,更能让我们的教与学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此外,本节课的设计还注重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作用,在复习引入,定理的探究以及定理的运用等过程中,力求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达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互补之境界。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与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排列数,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个不同元素中取出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5月份有什么节日?5月份的节日包括:劳动节、青年节、日本儿童节、母亲节、德国父亲节等重大的节日。)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的边上除顶点外有5个点,在边上有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参考答案
2.解;设有男同学人,则有女同学人,依题意有,由此解得或或2.即男同学有5人或6人,女同学相应为3人或2人.
3.能组成(注意不能用点为顶点)个四边形,个三角形.
探究活动
同室四人各写一张贺年卡,先集中起来,然后每人从中拿一张别人送出的贺年卡,那么四张不同的分配万式可有多少种?
解设四人分别为甲、乙、丙、丁,可从多种角度来解.
解法一可将拿贺卡的情况,按甲分别拿乙、丙、丁制作的贺卡的情形分为三类,即:
甲拿乙制作的贺卡时,则贺卡有3种分配方法.
甲拿丙制作的贺卡时,则贺卡有3种分配方法.
甲拿丁制作的贺卡时,则贺卡有3种分配方法.
由加法原理得,贺卡分配方法有3+3+3=9种.
解法二可从利用排列数和组合数公式角度来考虑.这时还存在正向与逆向两种思考途径.
正向思考,即从满足题设条件出发,分步完成分配.先可由甲从乙、丙、丁制作的贺卡中选取1张,有种取法,剩下的乙、丙、丁中所制作贺卡被甲取走后可在剩下的3张贺卡中选取1张,也有种,最后剩下2人可选取的贺卡即是这2人所制作的贺卡,其取法只有互取对方制作贺卡1种取法.根据乘法原理,贺卡的分配方法有(种).
逆向思考,即从4人取4张不同贺卡的所有取法中排除不满足题设条件的取法.不满足题设条件的取法为,其中只有1人取自己制作的贺卡,其中有2人取自己制作的贺卡,其中有3人取自己制作的贺卡(此时即为4人均拿自己制作的贺卡).其取法分别为1.故符合题设要求的取法共有(种).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3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x,x,x,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xxx.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04-06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03-01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12-14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12-19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11-16
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12-16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12-29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4篇02-10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6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