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审计学论文1审计学是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审计学理论性内容多,教材中条文式的知识较为枯燥、抽象,学生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理解起来较困难,这容易使其丧失学习兴趣。加之大学阶段,多数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真实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这导致其既难透彻地理解专业知识,又难学以致用。凡此种种,均制约了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成果。基于此,结合审计学内容结构及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将该门学科划分为理论基础、实务操作、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并分别采取以下实施策略。
一、理论基础模块教学策略
理论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审计理论知识,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做好该模块的教学,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看似晦涩、抽象而繁多的审计学理论知识,是导致学生对审计学丧失兴趣和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理论基础模块的教学中,应将激发学生对审计学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可采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将晦涩难懂的审计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以增进其对审计学的认识,提升其对该门学科的兴趣。例如:在新知识点教学中,我们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案例的讲解中,利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将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二)构建理论框架
审计学的理论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理论链条,构建理论框架,对于增进其对理论逻辑的把握和促进其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学过程中可构建“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审计风险—风险评估—进一步审计程序”等理论链条,并在学完整本教材后将理论链条梳理成理论框架。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对审计学理论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认知。
二、实务操作模块教学策略
审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理论知识的理解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因此实务操作是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模块,在该模块的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审计学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其各项专业操作技能。
(一)验证性操作
验证性操作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来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验证,进而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初步业务活动”知识时,可结合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些“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按照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试着填写审计工作底稿,再将真正的审计工作底稿展示给学生,使其进行对照,以验证所学知识。
(二)综合性操作
综合性操作教学旨在考验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并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学以致用。具体来说,可以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财务活动和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真实审计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操作任务。例如:在学习完“审计风险”、“风险评估”等知识点后,我们可搜集一些关于审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相关案例,并准备相应的财务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践,使其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开展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活动,如此一来,在相对真实的审计情境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均得到综合性的锻炼。
三、综合能力模块教学策略
综合能力模块可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共同提升学生审计学综合素质。
(一)校内实训
在财会专业学生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后,给学生提供特定企业的情景资料和相关文件,使学生尝试为企业做一套账表,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做好的账表资料进行交叉审计。
(二) 校外实习
完成专业课学习后,学校应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使其真正参与到真实的审计活动中,并在真实的审计环境下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巩固、运用。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内容涉及面十分宽泛,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审计学的精髓,为将来的工作打牢基础,因此学校应务必安排充分的实习时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模块化教学的应用对于提升高校审计学課程教学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按照审计学的特征,一般可参考本文的方法将其教学划分为理论基础、实务操作、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并结合每个模块的特点与实施目标分别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
审计学论文2[论文摘要]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执业过程中审计师的超然独立是审计师获得社会公信的基础,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以保障的前提之一。正是由于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对独立性进行各种形式的干扰也就应运而生。从强调审计师独立性的重要性入手,从主客关方面强调审计师独立性的保障条件,希望能对审计实务具有一定意义的理论指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 审计独立性措施
当前经济持续繁荣,许多企业的盈利大幅上升,股市火爆,越来越多的民众投资于股票市场。然而在此时,我们很容易忘记:投资者之所以将钱放入市场,是因为他们对市场的质量与完善具有起码的信任。这种信任不仅是市场的动力,也是市场的基础。要维持这份信任,强大、透明、可信的财务报告系统显得异常重要。而审计是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信的最后一道关卡。
我们在关注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时,我们会注重企业每一次重大消息的披露。会思考在这些背后所反映的企业业绩和管理层的意图。
而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惯于用短期预测看问题的现象却未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并且这种现象还在不断上升。
注重短期结果所导致的后果是:大家都去挑战合理行为的边界时,打擦边球。目前,对很多审计师的评判是依据他做了多少非审计业务来,而不是依据他们是否能很好地进行审计。所有的这些都使得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峻的考验。
一、独立性对审计的意义
独立性就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定业务, 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 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 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 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否则, 就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公正的执行业务。实质上的独立性也称精神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 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 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 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
因此, 注册会计师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有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而所有这一切无非是希望通过审计的独立来达到审计报告的可靠与真实,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说,独立性是审计师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反映了公众的信任与信心。
会计师能做到独立执业还不够,要使投资者对审计质量有信心,公众必须相信会计师是有独立性的。能够表明审计师是为股东的利益,而不是为管理层的利益而工作;表明审计师不能与所审计的企业有财务利益关联,它还表明审计师的工作与其客户的业务是分离的。这些就是60多年来建立了独立性的基本原则。
二、审计业务的扩张威胁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业的灵魂,是审计工作有价值的基础。而真实是投资者信心的生命线。现在,审计行业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关著名的大会计师事务所大规模重组的报道。其目的是用企业的咨询业务盈利,通过重新重视会计与审计,有可能促进公众利益。然而,这些咨询业务对审计的独立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审计行业,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在其商业抱负与对公众利益的承诺间存在冲突。他既要维护自身的独立性,又要保护自己的商业竞争力。由于全球化、经营形式的不断扩张,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断转变,内在压力又使其向客户提供一系列审计以外的业务。事实表明,审计业务已不再是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业。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顾问与其他管理咨询业务以其超乎想象的速度占据了总业务的一半左右。所以今天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多种类专业服务组织”的定位确认自己的国际形象,而不再是一般的会计师事务所了。他们除了提供传统的会计、审计、税务服务外,还拓展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评估、兼并收购分析、网络与数据库设计、资产管理等业务。
当会计师事务所扩展业务时,咨询与其他服务会缩小审计师与管理层的距离。独立性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变得更加难以保证。当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客户的财务数字进行评估、履行内部审计功能、保管客户的账册时,独立性的原则便会受到损害。而当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处理企业的税收或其他项时,收费与工作结果有关时,审计的独立性便不复存在。
毋庸置疑,业务的扩大是市场扩张的结果。但当这种业务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时便埋下了一种内在的冲突隐患。按独立审计准则,会计师事务所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只对委托人负责的。但是一旦审计师涉足与审计毫不相关的多种服务项目,他们就必须为管理层服务。在这种双层角色中,本应捍卫数字真实性的审计师现在既要监管管理层,又要听命于管理层。这种两难的境地只能是顾此失彼。
也许一些人认为形式是无所谓的,审计师应能提供任何一种服务,除非有事实证明一种业务或财务关系直接损害审计师的名誉。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审计师职责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审计师缺乏独立性常常表明存在“灰色地带”,而“灰色地带”没有清晰的答案,没有明显的是非界限。“站在客户的立场看问题”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三、维护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一直有着独特的特权,那就是让投资者相信:“我是站在你们一边的。”现在我们会怀疑会计师是否能维护这一特权。当今,企业的利润来源多样化,使商业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前所未有地复杂,我们应该有效地评价这种趋势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一位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曾表示,暂停本企业的咨询业务是“明智之举”。承认审计的重要性,关心审计的独立性并采取具体举措,表现了会计师事务所在维护审计的独立性方面的立场和态度。那么在这种复杂的两难境地,怎么样才能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呢?笔者认为,增强社会审计独立性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1.控制客户管理当局的权力。
由于客户管理当局负责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决定注册会计师的选聘、付费、续聘和更换,许多国家已在国家立法和职业道德准则中作出严格的规定。在我国,证监会规定上市企业解聘或者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由股东大会作出决定,并在有关的报刊上予以披露,必要时说明更换原因,并在中国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这种权利可以防止管理当局任意更换审计人,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第2.增强注册会计师之间的职业团结。
这主要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前后任之间的联系上。后任注册会计师接受聘约之前应主动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联系,这样不仅体现了职业上相互尊重,有助于树立同行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职业形象,而且有助于了解与更换注册会计师相关的原因背景,从而决定是否接受聘约。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企业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继任会计师事务所应向前任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了解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国外的审计准则则规定:如前任审计人员系因为坚持原则而被解聘,则其他事务所不得受聘担任该客户的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我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中,并没有对前后任注册会计师之间的联系做出应有的行为规范,这方面似有所欠缺。通过规范前后任之间的联系,可以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第3.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结构,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资产雄厚,使其有更大的能力来抵制客户施予的经济压力。而且,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众多的客户,故某个客户随意更换会计师造成的损失,很可能小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报告客户舞弊行为所导致的信誉损失和失去其它客户的收入损失,使事务所有可能保持其独立性。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会计师事务所现状是规模小、数量多。脱钩改制以后,组织关系和人事关系上的独立性得到加强。但应该看到,改制后,失去了挂靠单位的保护伞,在行业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从财务来源看,事务所的独立性很让人怀疑。所以,改制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个问题。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合并改组,扩大事务所规模,以减少影响其独立性的因素。
第4.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应由不同的注册会计师承担。
职业内部业务分开,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应由不同的注册会计师承担。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由于注册会计师实施与委托人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相一致的管理咨询业务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西方国家,大中型会计事务所一般在其内部,将审计部门和咨询部门分开。在美国,则不允许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担任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和管理咨询业务。通过业务分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由于业务扩张而产生的对审计独立性影响。
当一个企业在虚假的会计报表的掩盖下轰然倒塌时,“会计师都在哪儿”这样一句老调,曾在企业的大厅中,在股票市场的交易厅中大声回荡。只有当独立性受到侵害时,我们才真正认识到对于追求经济机会,独立性是多么地重要。
参考文献
[1]要敬辉,《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xx(2)
[2]张杰明,《审计独立性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xx(1)
[3]张琦,佘友华,何小红《审计独立性的制度选择》[J],辽宁经济,20xx(7)
[4]包苏昱,《审计独立性面临的挑战》[J],财会通讯(综合版),20xx(12)
[5]胡际莲,《对重构我国会计师行业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xx
[6]程小琴,《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J],市场经济研究,20xx(5)
[7]邓向华,《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J],事业财会,20xx(5)
[8]杨洪,《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制度保障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xx(9)
审计学论文3审计学术论文全文如下:
创新管理机制 加强审计监督
【提要】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完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地方审计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审计的独立性,完善审计监督的有效机制,健全审计机关抗干扰的机制,整合审计资源,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审计监督体制更加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审计管理机制 独立性 审计范围 法制建设
科学发展中国特色审计,就要围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探索开拓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新模式、新路径,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审计的影响力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深。特别是近几年,刮起了“审计风暴”,但基层普遍认为“风暴”都是审计署的专利,基层审计机关总是微风习习而刮不起来,仔细想来这不是“审计风暴”的信号减弱了,而是与现行审计管理机制存有缺陷相关联:
一、地方审计机关机制上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国家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其独立性,委托者、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三者之间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地方审计机关作为同级政府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同时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存在着发生矛盾的可能性,其实施的审计过程实质上已形成了政府委托审计,然后审计政府,最后审计结果向政府报告的局面,这无异于“自己审自己”,其实质就是政府的内部审计。虽然《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职责,不受其他任何机关和部门的干涉。
但目前地方审计机关仅仅是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其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福利待遇等都依附于地方政府,尤其是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都取决于地方政府,导致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与被审计监督的对象共处在一个利益主体之内,同时接受同一首长的领导。这就使审计机关的同志常处于矛盾之中,审计机关对某些涉及地方政府利益的审计事项不得不采取“回避”、“让步”态度,在作出审计处理时,不得不考虑地方政府首长的“意向”,作出有利于地方利益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审计范围受到很大局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单位或行业为规范财政、财务管理纷纷对下属单位实行报账制或垂直管理。如烟草、邮政、石油、盐业等经济垄断性行业;国税、地税、技术监督、国土、工商、药检等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系统均实行垂直管理;移动、联通、电信、银行等已经是上市企业,也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报账制,不属于基层审计机关监督范围。同级的财政、公安、检察、法院是监督范围,但基层审计机关基本上是监督不了,形同虚设。前几年,上级审计机关对垂直管理和
报账制单位还采取授权审计的方式授权基层审计机关参与审计,最近授权审计的现象却越来越少。上级审计机关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监督不过来,而基层审计机关又监督不了,有些垂直管理或报账制的行业或单位有的几年、十几年没有进行审计监督,这样就形成了审计监督的死角。一方面是上级审计机关不愿授权审计,是不相信基层审计机关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基层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的节制,对一些授权审计出的一些触及地方利益的问题不敢如实上报,给予截留或掩盖,影响了基层审计机关的形象。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审计项目要年初确定,报政府批准,进行审计时要搞审前调查并提前三天下达审计通知书。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经济违法乱纪、行为的手法也是越来越高明,越来越隐秘,也就是经济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痕迹会越来越模糊,由于我们执行的审计程序跨度时间那么长,什么样的犯罪痕迹和猫腻都会被违法犯罪分子早已抹去,特别是在现有审计手段和设备的状况下,是很难再去发现违法犯罪的痕迹的。
三、地方审计队伍相对薄弱
现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政府需要审计监督的力度加大,审计项目大量增多,同时审计人员由于编制原因,并没有增多,地方审计机面临着审计任务重,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有的审计人员手头上往往几个项目同时审,一个项目没有审完,另一个项目已经要求开始审,这样严重影响审计质量和时效。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原领导进行审计时,已调离原单位大半年,出具的审计报告失去了组织部门提拔或调动该领导的参考作用。现阶段审计队伍是从80年代开始组建,老审计人员较多,年轻人较少,目前审计人员计算机业务不高,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远远走在了审计工作的前面,而现在审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无所适从。审计手段的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的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性差,严重地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我国审计机制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我国审计事业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大事,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认真对待,慎重行事。我国审计机制改革,应当借鉴和参考西方各国审计体制的演变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同时总结我国历史上国家审计的体制特色,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审计体制的模式,对现有机制进行全盘否定,一昧强调“与国际惯例接轨”。基本思路是选择对保留现有审计机制的主体结构,实施渐近式改良和完善的改革路径。因此在宏观上说,地方审计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审计的独立性,完善审计监督的有效机制,完善审计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审计机关抗干扰的机制,整合审计资源,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审计监督体制更加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革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地方管理为主为垂直管理为主
审计的灵魂是独立性,地方审计机关缺乏必要独立性,就难以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独立公正的评价,这是审计理论中不争的道理。因此顺应时代潮流,改变我国国家审计的隶属关系,使其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已是审计工作得到继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是人们的共识。一是优化“双重”管理体制,改“地方为主”为“垂直为主”。主要是在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下, 理顺中央审计机关与地方审计机关、地方
各审计机关之间以及审计机关本部与派出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改“地方为主”为“垂直为主”,以利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国家审计内部不同层次和不同主体的合理分工。二是进一步划分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之间的职能,实行属地管理,以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重复审计和效率折损。要推行审计项目属地管理制度,将中央垂直机构设在地方单位的日常审计工作交由所在地审计机关负责,这样可以优化审计资源,既可以解决国家审计机关鞭长莫及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地方审计机关业务量不饱合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推行年度交叉审计,防止人情因素的干扰。三是加强人大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请人大审议,人大内部设置审计委员会,具体负责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地方审计机关向政府负责并报告审计结果,同时接受政府委托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做法,逐步调整为地方审计机关接受政府领导,向政府和人大同时报告工作,以防可能出现的行政干预、“过滤”审计结果的发生。四是对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采取更严密的法定程序,提高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职资质,适当延长任期,以保持审计监督的持续性、稳定性,避免任意撤换和频繁更迭。五是将审计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权交给地方审计机关,由其根据业务需要选择确定机构框架,在审计业务较大的地方,审计机关可以设置审计办事处、审计分局等形式向县以下政府延伸。
二、提升地方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扩大其职责权限
地方审计机关作为唯一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设立的行政机关,这是由《宪法》赋予审计机关审计检查权和审计处理权决定的,理应享有相应的地位。审计署向全国人大提交审计报告后,掀起了“审计风暴”,固然有多种因素影响,但也体现了“阳光审计”能量之大,在地方也坚持审计机关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制度。地方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向人大报告工作应列入“”议程,这有助于强化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财政“同级审”等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审计体制改革实施后,对新体制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相抵触的,由中央审计机关对其制订的行政法规、准则、制度规章等进行修订和调整;对有关立法机构制订的法律法规,提请有关立法机关进行修订或给予解释,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权力制约机制中的作用;要保证审计机关自身能够依法行使审计检查权和审计处理权,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监控机制,做到审计的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要加强审计法制建设,结合审计实践不断细化和完善审计准则,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要完善审计复核和审计业务会议制度;要为国家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创造成熟的法制条件,明确国家审计在经济领域里的综合经济监督执法主体地位,做到与《审计法》的相互衔接;要将审计执法、审计绩效和审计纪律融为一体;扩大地方审计机关执法权限,使其可以通过法律授权,享有司法权力,当审计机关对某种重大审计事项作出审计处理决定,可以启动司法程序,强制执行,并将审计处理决定在不影响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技术专利的前提下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以解决“审计难、处理更难”的难题;要进一步拓展国家审计的范围。一方面在完善事后审计的基础上,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另一方面由单纯的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并重兼顾转向。
三、完善审计人员准入制度,切实审计队伍素质
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社会事业、“三农”、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加之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加强,审计的任务越来越重。审计人员力量不足和审计人员青黄不接是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问题,出路就在于加强审计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这也是审计管理的关键环节。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完善对地方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双重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建立任职专业资格管理办法和准入制度,这两件事,温非常赞成,要求审计署与有关部门加快研究。
现在对于地方审计队伍建设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审计人员准入制度,就是调到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资格任职条件,根据审计法和公务员法的规定,都要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对政府审计人员管理,采用“双重制”,既按公务员的要求管理,又按审计职业要求管理,也就是说要有公务员的政治、思想品德、又要有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议审计署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的具有操作性的办法,把审计业务能力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同志选拔到审计队伍中来,并通过交流、选拔等方式,把优秀的审计干部选调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锻炼,充分调动审计机关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大培训力度,使地方审计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对现有的国家审计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是唯一能选择的改善他们知识结构的办法。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彻底转变执法观念,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基础知识、相关的财务知识、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以深厚的理论知识,指导审计工作,提高正确反映和辨析复杂经济活动中违纪行为的能力,奠定依法行政的业务及基础,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审计人员不因违反职业道德而失去执法原则,促进审计队伍依法行政而富有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华主编,《审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年
2、《二十一世纪中国审计模式的创新》(湖南大学会计学院刘桂良)
(好听又独特的***名字有哪些?1、生夏2、月亮像一个梦3、路过的风4、往秋5、进一寸的欢喜6、忽然而已7、日月既往8、北菊9、山花如翡) 3、王 悦 《浅谈审计管理创新》 审计研究20xx年第5期
4、桂建平 《强化审计管理的若干思考》 中国审计20xx年第23 期
5、俞越江 《整合审计资源推进审计创新》中国审计报20xx年第720期
6、王 悦 《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审计计划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构想》 审计研究20xx年第1期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审计学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键词]
审计学;实验教学;教学体系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审计学的教学必须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但是目前,国内高校会计类专业开展审计学实验教学的状况很不理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审计实验课程,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审计实验课程,但仅局限于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从案例中了解到的知识点非常分散,很难从总体上系统地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
也有部分学校引进了审计模拟教学软件,但由于现有审计软件所提供的实验背景材料非常有限,与实际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复杂环境和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处理大量问题的现实状态相去甚远,因此往往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很难获得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审计学长期以来在师生心目中一直是一门“难教、难懂、难学”的课程,也使得会计类毕业生从事审计实践工作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经济环境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当前审计学实验教学的改进思路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与审计学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审计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手段
1、审计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审计学实验教学是顺应经济环境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才也就越来越重要。通过审计学实验教学,一方面希望使学生对审计学知识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地理解、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审计理论与方法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锻炼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发展成为合格的审计人才。
审计学专业论文标签:审计毕业论文时间:2021-04-30 【yjbys.com - 审计毕业论文】
为大家提供审计学专业论文相关内容的文章,以帮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内容。希望丰富的审计学专业论文资讯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浅谈内部审计如何把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 监督 服务
论文摘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已发展成具有一体化完整产业链、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世界500强企业。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业务涉及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对内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化和专业化。公司内部审计要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监督和服务职能。本文从内部审计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入手,结合油品销售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经验,论述了内部审计中监督与服务关系的三种具体体现,提出了内部审计在履行好监督职能的同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强化服务职能。
一、内部审计中,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传统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查错防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地位不具备独立性,审计结果也没有强制性,如果审计部门一味地强调监督,强调查错防弊,而且总是事后算帐,会使内部审计的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企业财务部门开展的各种稽核、评审、检查等,实际上也相当于财务审计,如果内部审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内审机构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这种形势下,内部审计只有创新审计理念,拓宽审计领域,从以监督为主转向以监督与服务并重,从财务审计拓展为管理审计,以防范风险、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为目的来开展审计活动,从而建立起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内审体系,内部审计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浅谈高职院校审计学科教学内容定位的思考的论文标签:审计毕业论文时间:2021-04-25 【yjbys.com - 审计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审计基本理论审计基本方法审计实务审计报告职业道德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在此形势下,势必要推出适应新形势的审计学教材。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就审计学科教学内容发表了粗浅的看法,强调在理解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审计实务。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发布,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相继修订,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学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以最新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计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性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电算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审计学教材的体系结构
(1)审计环境,包括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执业准则和法律责任等;
(2)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审计风险、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
(3)审计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
(4)审计抽样原理和方法;
(5)各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6)审计结果的报告和沟通;
对审计学案例与实操教学法的研究教育论文标签:审计毕业论文时间:2021-03-04 【yjbys.com - 审计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企业和社会需求;审计学;案例教学;实操教学
论文摘要: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孚向,探索一种将案例教学与实操教学在审计教学中结合运用的新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汁丰富当前高等院校审计教学的开放性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经济越发展,越要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整个经济一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社会对审计人员需求的着眼点不同,审计重点和难点的内涵和外延也就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如何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的审计人员,使之能从经济运行中抓住事物的主流和关键,突出重点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乃是摆在审计教学下作者面前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突破以往的传统审计教学模式,采用审计学案例与实操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出真正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审计专业人才。
一、大胆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与审计业务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大量企业由以往的面向国内市场转向了国际市场,企业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更加离不开可靠的经济信息;审计也逐步与国际接轨,这些情形有力地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匕速变化和发展,审计教学必须与之适应,优化整合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建立新型审计教学棋式势在必行。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与核心课,由于其内容的独特性,历年来被学生认为是一门难啃的“骨头”从各届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和研究生人学考试的成绩来看,对审计学知识的掌握不够理想。这主要是由于该门课程对实践要求非常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做到这一点同时,审计行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一专多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这就给审计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前就高等院校审计学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一个很普遍的间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不少担任审计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从事过实际的审计工作,又缺乏必要的调研,讲课时脱离实际,内容空洞。二是国内的审计学教材缺乏案例。教材上大多只是在文字上对有关问题的描述,缺少必要的实例,对已有不多的审计案例不够重视,忽视案例教学。审计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灌输,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十书本,审计理论教学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审计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也很难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相衔接因此如何将审计理论教学与审计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基于审计主题的审计学科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标签:审计毕业论文时间:2021-02-17 【yjbys.com - 审计毕业论文】
随着审计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框架,这就是审计学科体系。如果当审计学科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却没有稳定的框架给予支撑,就会导致学科没有稳固的基础,发展不能够长久。虽然在我国,审计学科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审计学科体系,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落后于别的学科。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外对这一学科都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审计学科体系在我国的建立也比较迟缓。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审计学科的发展。所以,在我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审计学科体系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关系到能否使审计教育继续向前稳步发展,也关系到能否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专业型的审计人才。审计学科体系的建立是审计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打下稳固的根基,那么所有的发展只是暂时的。所以,应全力实施建立完善审计学科体系,使审计教育能够稳步发展。
一、审计的对象
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根据对一种对象内在素质,与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分析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学科研究。所以,从概念上来分析,审计学科是一项专门研究审计现象的学科,而其他的学科不能够将审计现象列为研究对象,审计现象有其独特性,是其他学科难以分析研究的。所以,审计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对象就是审计现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审计学科的发展过程
审计现象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说,已经从公元前就开始了。在古代,一些机构就被上级委托对一些财务情况,任职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从那时开始,审计现象一直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外国的审计逐渐与国内审计呈现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每个国家的审计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根据国家内部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制定和实施。发达国家在进行审计时,主要侧重于风险审计这一方面,而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审计时,主要侧重于对财务经营进行审计。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侧重点。
高校审计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策略论文标签:审计毕业论文时间:2020-12-10 【yjbys.com - 审计毕业论文】
审计学是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审计学理论性内容多,教材中条文式的知识较为枯燥、抽象,学生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理解起来较困难,这容易使其丧失学习兴趣。加之大学阶段,多数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真实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这导致其既难透彻地理解专业知识,又难学以致用。凡此种种,均制约了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成果。基于此,结合审计学内容结构及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将该门学科划分为理论基础、实务操作、综合能力三个模块,并分别采取以下实施策略。
一、理论基础模块教学策略
理论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审计理论知识,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做好该模块的教学,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看似晦涩、抽象而繁多的审计学理论知识,是导致学生对审计学丧失兴趣和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理论基础模块的教学中,应将激发学生对审计学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可采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将晦涩难懂的审计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以增进其对审计学的认识,提升其对该门学科的兴趣。例如:在新知识点教学中,我们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案例的讲解中,利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将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二)构建理论框架
审计学的理论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理论链条,构建理论框架,对于增进其对理论逻辑的把握和促进其更好地掌握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学过程中可构建“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审计风险—风险评估—进一步审计程序”等理论链条,并在学完整本教材后将理论链条梳理成理论框架。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对审计学理论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认知。
审计学的论文范例标签:审计毕业论文时间:2020-11-11 【yjbys.com - 审计毕业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审计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要]审计学是会计、审计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经济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进入21世纪,高校教学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和有效性,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审计学课程;案例教学;典型案例
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是审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感到,审计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二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课程缺乏吸引力;三是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影响教学的实效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把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根据审计学教学的内在逻辑要求,运用启发引导、课堂讨论的形式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审计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审计学案例是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对各种类型的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及其经济效益和某些错误与弊端,以及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加以综合整理,选择出生动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审计事例,编写出的具有典型性的审计实例。它是实际审计工作的再现,每一个审计案例反映着不同的经济事件,可以是单一问题的小案例,也可以是综合问题的大案例。每一审计案例的解决,都从不同角度体现着一定的审计理论、原则和方法。对审计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掌握审计工作的规律,并把这些知识再应用到审计实践中去,它可以让学生以审计人员的身份考虑问题,加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感性认识,了解审计的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了解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常见的错误与弊端,使学生熟练掌握进行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审计学专业本科论文标签:审计毕业论文时间:2020-11-02 【yjbys.com - 审计毕业论文】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任何经济现象的发生和经济政策的调整,都可以成为新编教材的内容。小编为你整理了审计学专业本科论文,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哈。
论文题目:审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对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更加明显。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深入研究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合理应对之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植根于创新,是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接受度高,广泛性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认知体系和教育体系,已成为西方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流的教育模式为: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成立独立的创业教育院系;不单独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强调实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相较于国外,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受制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大部分高校仍以专业理论教育为导向,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我国为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2011年联合下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审计学心得体会论文标签:审计毕业论文时间:2020-11-01 【yjbys.com - 审计毕业论文】
导语:审计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审计理论和方法,探索审计发展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社会学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审计学心得体会论文,欢迎借鉴!
本论文主要从编写一本好教材;培养一位好老师;探索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运用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形成一种好的教学氛围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新与管用、全与实用、立体化、审计学教学内容涉及到会计、财务、经济法、税法、管理学、运筹学、概率论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相关知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先导是观念更新,重点是学科专业,关键则是课程、采用覆盖丰富信息量的多媒体教学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审计学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先导是观念更新,重点是学科专业,关键则是课程。课程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师资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氛周的形成。审计学课程建设即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围绕编写一本好教材,培养一位好老师,探索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运用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形成一种好的教学氛围来进行。
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牢固确立“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放合作,走校企、校地、校际和中外合作的办学道路,突出地方特色,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出优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先导是观念更新,重点是学科专业,关键则是课程。课程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师资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氛围的形成。审计学课程建设即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围绕上述几个方面,着力解决目前所存在的“五个缺乏”问题,即:缺乏一本好教材,缺乏一位好老师,缺乏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缺乏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和缺乏一个好的教学氛围,努力将这“五个缺乏”变成“五个优势”,加强“五个一工程”的建设,即:编写一本好教材,培养一位好老师,探索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运用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形成一种好的教学氛围。
审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标签:审计毕业论文时间:2020-10-30 【yjbys.com - 审计毕业论文】
导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审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审计准则是判定注册会计师过错的依据。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对审计程序仅作原则性规定,导致只要存在会计信息重大错报没有被发现,注册会计师就会被认定为存在过错。审计准则的作用应该是合理确定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界限。审计准则应该实行规则导向,对审计程序作出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而应用指南、问题解答和指导性案例应实现风险导向。为了保证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不被质疑,应该采用激励的方式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则导向;风险导向;审计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在经济交易中对会计信息的依赖逐渐增强,对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审计侵权责任必将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审计侵权责任是过错责任,如何判定注册会计师过错是正确追究审计侵权责任的关键。对于判定注册会计师过错的依据问题,也就是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问题,过去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准则是行业协会制订的内部自律性规则,不能作为注册会计师注意义务的法定标准,也不能作为审计失败的抗辩依据。第二种观点认为审计准则是财政部制订的法规,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了审计准则而未能发现会计信息重大错报的,不用承担法律责任。